●康振惠
對聯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不但中國人喜愛,有些外國人也對此情有獨鐘。
1890年光緒皇帝大婚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贈送了一座自鳴鐘,上面刻了這樣一副對聯,很受時人贊賞。
日月同明,報十二時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慶億萬年富貴壽康。
清代嘉慶年間,蘇州園林虎丘山有座別墅名叫“抱綠油莊”,據說別墅中有副對聯是猶太女子德爾華寫的,聯曰:
塔影在波,山光接屋;
畫船人語,曉市花聲。
全聯狀物寫景,畫意盎然,讀后使人感到非常舒暢。
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后,收到日本友人用漢字寫的挽聯近十副。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的挽聯,從孫中山的主張,到兩國的歷史淵源,寫得合情合理:
民族民生民權主張,未使生前酬壯志;
同種同洲同聲一哭,不分國界吊英雄。
魯迅先生逝世后,著名美國記者斯諾的一副挽聯:
譯書尚未成功,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灑淚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不僅表達了對魯迅的深痛哀挽,而且巧妙地嵌入了魯迅的兩部小說名。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越南主席胡志明對中國文化很有研究,曾撰寫了對聯自勉:
自供清淡精神爽;
處事從容日月長。
表現了很高的境界。
電影表演藝術家趙丹病逝后,客居我國的越南共產黨領導人黃文歡送了一副挽聯:
風流文采永存銀幕上;
音容笑貌常在人心中。
初讀此聯,覺得文字簡明樸實,細細推敲,其實對偶精巧工整,詞無泛設,用字得當,可見黃文歡先生漢學功底匪淺。
澳大利亞悉尼有一座“中國城”,居住在這里的僑民常以對聯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感情。一位澳大利亞商人也學著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德業(yè)維新萬國衣冠行大道;
信譽卓著中華文物貫全球。
看得出是頗有漢字功底。
朝鮮平壤練光亭有一副朝鮮人撰的對聯:
長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東頭點點山。
此聯形象地表達了中朝一衣帶水的兄弟情誼。
言簡意賅的楹聯,作為中華國粹中的明珠,在海內外,承載了華人太多太多的情感。也見證了中華文明的魅力。它必將受到更多的國際友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