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雷,劉黎軍,郭岱琦,劉建全,尤微,柳海峰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廣東 深圳 518035)
?
改良后外側入路或后內側入路治療三踝骨折50 例療效分析
楊雷,劉黎軍,郭岱琦,劉建全,尤微,柳海峰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廣東 深圳518035)
摘要:目的探討改良后外側入路或后內側入路治療三踝骨折的療效分析。方法選用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間三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50 例,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19~65 歲,平均36.2 歲。根據踝關節(jié)骨折Lauge-Hansen分類,旋后外旋型Ⅲ度15 例,旋前外展型Ⅲ度11 例,旋前外旋型9 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0 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 例。根據后踝骨折塊位置偏向選擇手術入路,分別選擇改良后外側入路或后內側入路,術后隨訪骨折愈合、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情況。結果本組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10~30個月,平均15.6個月。切口均一期愈合,無踝關節(jié)不穩(wěn)、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按照改良Baird-Jackson評分系統(tǒng)評價,優(yōu)28 例,良16 例,可6 例,優(yōu)良率為88%。結論根據術前手術指證,明確手術方式和術中注意事項,選取合適的改良后外側入路或后內側入路治療三踝骨折,具有良好的療效,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踝關節(jié)骨折;改良后外側入路;后內側入路
三踝骨折包括內踝、外踝和后踝骨折,約占所有踝關節(jié)骨折發(fā)病率的7%。由于踝關節(jié)是人體重要的關節(jié)之一,故對三踝骨折治療要求較高,骨折解剖復位對保持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十分重要[1],以早期治療,早期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根本。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 例三踝骨折進行手術治療,就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0 例,男30 例,女20 例;年齡19~65 歲,平均36.2 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5 例,摔傷10 例,運動損傷9 例,墜落傷9 例,重物擠壓7 例。根據踝關節(jié)骨折Lauge-Hansen分類,旋后外旋型Ⅲ度15 例,旋前外展型Ⅲ度11 例,旋前外旋型9 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0 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 例。根據患者腫脹及開放程度等決定是否急診手術,32 例急診手術,18 例7~10 d內手術,術前常規(guī)治療,均做X線(前后位、側位及踝穴位)、CT檢查,進行關節(jié)三維重建,必要的患者進行MRI檢查。
1.2手術方法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根據后踝骨折塊位置選擇手術入路,分別選擇改良后外側入路或后內側入路。根據骨折分型,后踝骨折塊外側患者,采用改良后外側入路,取外踝與跟腱之間長約8~15 cm的縱形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避免損傷腓腸神經和小隱靜脈,顯露外踝,伴有下脛腓韌帶小的骨碎塊,先予以清理,較大骨折塊空心螺釘固定,顯露骨折線,固定順序外踝-后踝-內踝,外踝用解剖鋼板固定,然后進行術中應力試驗,伴有下脛腓聯(lián)合分離試驗陽性的患者,使用1~2 枚4.5 mm的螺釘,在脛腓聯(lián)合上方2~3 cm處,通過腓骨遠端接骨板上預留的釘孔擰入1 枚或由腓骨向脛骨沿20°從后外向前內方向擰入。再顯露后踝,予以拉力螺釘或“T”型鋼板固定,伴有內踝獨立骨折,取常規(guī)內踝縱弧形切口或C型臂透視下閉合復位,2 枚空心螺釘內固定。對于后踝骨折塊偏向內側患者,采用踝關節(jié)后內側入路,取內踝與跟腱之間縱形切口,顯露骨折線,固定順序為內踝-后踝-外踝,分別固定。依據術前MRI,對于可疑的內踝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的10 例患者,術中均行探查三角韌帶的淺層與深層的損傷情況,9 例有不同程度斷裂,均先進行骨折固定后再手術修復;三角韌帶起點止點斷裂6 例,采用錨釘固定縫合法;中間斷裂者3 例,采用肌腱線直接縫合。
1.3術后處理術后抬高患肢,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24~48 h視情況拔出引流條,術后石膏外固定4~6周。麻醉作用消失后就開始足趾及患側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和功能鍛煉,制定個體化踝關節(jié)功能康復計劃,使用下脛腓螺釘固定患者10~12周予以拔除。術后1個月、3個月、半年、1年復查X線片隨訪。
2結果
本組均獲隨訪,隨訪時間為10~30個月,平均15.6個月。切口均一期愈合,術后隨訪X線片示解剖復位,內固定無松動和斷裂,踝穴解剖關系均恢復正常,下脛腓聯(lián)合解剖關系正常。未見踝關節(jié)不穩(wěn)、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按照改良Baird-Jackson評分系統(tǒng)評價[2],包括疼痛、踝關節(jié)的穩(wěn)定、行走能力、跑動能力、工作能力、踝關節(jié)的活動、X線結果等7個方面,優(yōu)(96~100分)28 例,良(91~95分)16 例,可(81~90分)6 例,差(0~80分)0 例,優(yōu)良率為88%。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見圖1~3。
圖1術前正側位X線片示左側踝關節(jié)圖2術后正側位X線片示內、外、后踝圖3術后1年取內固定后X線片示骨
骨折(旋后外旋Ⅳ度)骨折均達解剖復位折愈合、踝穴對位良好
3討論
踝關節(jié)是人體負重的軸性屈戍關節(jié),其骨折屬于關節(jié)內骨折,復雜的結構和特殊的功能,決定了其骨折后,解剖復位、堅強的固定和早期的功能康復訓練至關重要,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患者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概率,減少致殘發(fā)生率。其中三踝骨折造成的機制復雜,牽扯部位較多,單純石膏外固定,很難達到復位要求,無法恢復踝穴的穩(wěn)定性,手術治療勢在必行。
Tejwani等[3]研究發(fā)現(xiàn),當踝關節(jié)骨折累及后踝時,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概率要明顯增加,臨床功能恢復會較差。Raasch等[4]研究發(fā)現(xiàn),后踝骨折塊必須進行有效固定,否則容易導致距骨后外側半脫位。臨床上后踝骨折塊一般小于關節(jié)面1/4的可以不手術固定,三踝骨折的治療重點多放在對后踝骨折塊的處理,后踝手術治療效果與后踝的手術顯露有直接關系,本組患者根據后踝骨折塊位置偏向選擇手術入路,分別選擇改良后外側入路和后內側入路,取得滿意療效。
術前依據患者X線、CT檢查,進行關節(jié)三維重建。對于后踝骨折塊偏向外側患者,采用改良后外側入路,固定順序外踝-后踝-內踝;對于后踝骨折塊偏向內側患者,采用踝關節(jié)后內側入路,固定順序內踝-后踝-外踝,分別固定。由于三踝骨折的后踝骨折片常是下脛腓聯(lián)合撕脫引起,骨塊多位于后外側,采用改良后外側入路較多。分析本組患者手術入路選擇的優(yōu)點:a)在三踝關節(jié)骨折手術治療中采取改良后外側入路安全、有效,在處理后踝、外踝骨折的同時,可直視復位并牢固固定后踝,為獲得無痛、功能良好的踝關節(jié)提供基礎[5],優(yōu)于后踝骨折螺釘從前向后固定;b)后外側入路是在深筋膜下掀起皮瓣,顯露踝關節(jié),軟組織相對豐厚,術后切口感染壞死率低;c)可以很好的完成下脛腓前、后韌帶的探查和修復;d)對于老年骨質疏松后踝骨折患者,單純螺釘不牢靠,常需要抗滑鋼板,該入路可以很好地完成手術操作;e)對于后踝骨折塊偏向內側的患者,外側入路不能很好顯露骨折塊,這時候選踝關節(jié)后內側入路,可達到直視下復位。
分析在完成本組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術者發(fā)現(xiàn)手術方式、手術過程和后期康復均有重要作用,也收獲一些心得:a)改良后外側入路或后內側入路,固定順序不能完全拘泥于外踝-后踝-內踝或內踝-后踝-外踝,術前CT或MRI提示關節(jié)內有游離骨折塊或疑似脛腓前、后韌帶損傷時,選用改良后外側入路,固定順序改為后踝-外踝-內踝,分別固定是由于如果先固定復位外踝,通過緊密結合的下脛腓后韌帶牽拉,使得后踝獲得近似解剖復位,導致踝關節(jié)間隙狹窄,會造成關節(jié)內游離骨折塊取出困難;b)改良后外側入路沿外踝與跟腱中點縱向切口,逐層顯露,注意保護腓腸神經和小隱靜脈,通過腓骨長短肌與足母長屈肌間隙顯露后踝;c)術前診斷疑合并下脛腓聯(lián)合分離、韌帶損傷者,由于術前不易診斷而被忽視,需要進行術中應力試驗,在腓骨骨折復位固定后,將腓骨下端向內外牽拉活動,如腓骨有2 mm以上活動度,說明下脛腓韌帶聯(lián)合斷裂,脛腓聯(lián)合失穩(wěn),必須予以復位固定。由于距骨前寬后窄,應在踝關節(jié)背伸位時擰入螺釘,防止固定過緊,影響到踝關節(jié)屈伸活動;d)Weber等[6]研究發(fā)現(xiàn),30%的患者經后外側入路治療后,鋼板與腓骨長肌腱有磨擦,從而導致踝痛。本組患者對于外踝局部皮膚無破損者,在選取鋼板固定時,將骨折線以上部分仍舊置于腓骨后方,骨折線以下的鋼板置于腓骨外側,從而減少鋼板對腓骨長肌腱的刺激;e)在固定外踝時,要求考慮到距骨向外移位和保持腓骨的長度,恢復腓骨的外翻角;f)依據術前MRI,對于可疑的內踝骨折伴三角韌帶損傷的患者,術中需要探查三角韌帶的淺層與深層的損傷情況,根據損傷部位分別采用錨釘固定縫合法或肌腱線直接縫合;g)下脛腓固定的拉力釘常規(guī)術后10周取出,這時開始加強踝關節(jié)的負重鍛煉,以避免拉力釘不斷遭受剪切力而造成斷釘;h)術后康復鍛煉至關重要,術后仍需抬高患肢石膏固定,逐步進行足趾、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功能鍛煉,減少肌肉萎縮、踝關節(jié)疼痛、僵硬等并發(fā)癥。
總之,三踝骨折是復雜的關節(jié)內骨折,常常伴有各種后遺癥,所以術前明確診斷、確定手術方式和早期功能康復至關重要,是預防術后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的關鍵。本組患者均是根據術前檢查結果,進行了充分的術前討論,選擇改良后外側入路或后內側入路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危杰,劉璠,吳新寶,等.骨折治療的AO原則[M].第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0:661.1
[2]BairdRA,JacksonST.Fracturesofthedistalpartofthefibulawithassociateddisruptionofthedeltoidligament.Treatmentwithoutre-pairofthedeltoidligament[J].JBoneJointSurg(Am),1987,69(9):1346-1352.1
[3]TejwaniNC,PahkB,EgolKA.Effectofposteriormalleolusfractureonoutcomeafterunstableanklefracture[J].JTrauma,2010,69(3):666-669.1
[4]RaaschWG,LarkinTJ,DraganichLF.Assessmentoftheposteriormalleolusasarestrainttoposteriorsubluxationoftheankle[J].JBoneJointSurg(Am),1992,74(8):1201-1206.1
[5]付解輝,張玉富,王金輝,等.后外側入路手術在三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5,55(36):75-76.1
[6]WeberM,KraseF.Peronealtendonlesionscausedbyantiglideplatesusedforfixationoflateralmalleolarfractures:theeffectofplateandscrewposition[J].FootAnkleInt,2005,26(4):281-285.
作者簡介:楊雷(1974- ),男,副主任醫(yī)師,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518035。
收稿日期:2016-02-18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5572(2016)04-03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