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北京雕漆的起源及演繹
劉博聞設計、制作的作品
雕漆,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與景泰藍、玉雕、牙雕同被列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古至今,雕漆技藝是中國文化中極具歷史性和代表性的“老手藝”。在社會發(fā)展和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中,雕漆行業(yè)深受所處時代的影響,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不同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如今,社會日趨多元,這門手藝更是演變得豐富多姿,表現形態(tài)多樣且引人注目。
雕漆是在材質柔軟、易于變形的漆層上進行雕刻,因此創(chuàng)作者的必須具備深厚的功力,也素有“出刀無悔”之說。主要工序為雕,主要原料為漆,故名為雕漆。北京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瑯里,后者為漆里。著漆逐層涂積,涂一層,晾干后再涂一層,一日涂兩層。涂層少者幾十層,多者三五百層,然后以刀代筆,按照設計畫稿,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紋樣。所用之漆以朱紅為主,黃、綠、黑等做底色,分為剔紅(堆朱)、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工藝品類。雕漆的工藝過程十分復雜,要經過制胎、燒藍、作底、著漆、雕刻、磨光等十幾道工序,各道工序技藝要求都很高。因此,這些產品,都具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
雕漆工藝是把天然生漆與桐油、入漆顏料調和而成的罩漆在胎上逐層髹涂到一定厚度,結膜后,用刻刀在漆面上雕刻出各種藝術造型的技法。北京雕漆造型古樸莊重,錦紋精美考究,色澤光潤,形態(tài)典雅,并有防潮、抗熱、耐酸堿、不變形、不變質的特點。雕漆工藝是中國漆工藝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北京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一。
史料記載,雕漆的發(fā)祥地在四川、云南一帶。元代傳入北京后,技藝逐漸完美成熟,成為一種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到了明代,將雕漆及剔紅、剔犀等統(tǒng)稱為雕漆。當時北京官辦特色工藝作坊"果園廠"所生產的雕漆器,已達到很高水平,其造型莊重大方,雕刻技藝圓熟遒勁,形成了特有的北京風格。到了清代末期的1905年,北京雕漆業(yè)出現了“繼古齋”專業(yè)作坊,并于1912年分出“繼古齋”“和合局”“德成坊”三個支系。經過各支系的不斷推陳出新,北京雕漆最終以紋樣嚴謹細膩,極重刻工,雍容華貴為特征高于明代。那時,北京雕漆與湖南湘繡、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并駕齊驅,名揚四海,被譽為"中國工藝美術三長"。
北京雕漆以其所特有的中國紅多被皇家所御用,它象征著吉祥如意,使得歷代皇家氏族追捧不已。據說清乾隆年間剔紅雕漆更是風靡皇朝,無數皇家貴族以得到一件剔紅雕漆為榮耀、足以見得當時雕漆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