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受韓國信息化戰(zhàn)略委員會(主席為韓國總統(tǒng)樸槿惠)委托,韓國國家信息化振興院(NIA)發(fā)布了“2016年全球電子政務十大技術發(fā)展趨勢”報告。
算法決定公共數據服務競爭力。數據算法讓人更深入地了解計算機如何完成各項操作,掌握算法分析將使人們有能力針對新問題提出更多以前想不到的優(yōu)秀解決方案,“如何做”(how)比“做什么”(what)更重要。
數據改變未來。改變一個行業(yè)需要經歷漫長過程,然而在大數據時代,改變只需一瞬間。信息技術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發(fā)生巨大變化,用戶需要什么、何時需要,成為數據分析、處理的重要命題。時刻變化的海量數據將成為影響未來的重要因素。
深度機器學習。互聯(lián)網剛開始是用來連接人與人,現在互聯(lián)網更應該理解為服務人。技術進步正在使機器由被動接受指令向主動學習改變,未來可靠的公共服務系統(tǒng)將學習如何幫助人們。
開放的物聯(lián)網平臺。物聯(lián)網時代使一切事物認知化,萬物透過互聯(lián),賦予萬物感知、認知,整個世界將被人工智能包圍,所有的一切都能通過建立一個“開放連接”去創(chuàng)造價值。
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認證/安全。指紋、人臉、虹膜、視網膜、步態(tài)、聲紋等越來越多的生物識別技術相繼實現并開始推廣應用,人們用自身的存在來保護自己,虛擬世界的信息失竊風險將越來越低。
智能公共云。智能公共云的服務對象面向城市主體——政府、企業(yè)和個人,是一個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信息技術與其他資源要素優(yōu)化配置共同發(fā)揮作用,它將促使公共部門與私有部門聯(lián)合,通過法律框架實現合作共榮。
智能醫(yī)療與健康服務。目前智能移動終端大多只起到提醒功能,往往缺乏醫(yī)學支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將搜集更大規(guī)模的數據加深對醫(yī)學的理解,智能終端可實時測量人體的各項指標,測量工具向小型化發(fā)展,某些目前只能在醫(yī)院進行的檢查會逐漸移動到智能終端,同時可配合云計算與專家系統(tǒng)隨時隨地完成診斷。不論你是生病還是健康,智能移動終端將始終照顧你、伴隨你。
基于六維數字體驗的可穿戴式設備。可穿戴式設備是人工智能與消費者交互的開始,傳感器的成熟、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將使可穿戴式設備達到科技與人體驗的完美融合。五維數字感官(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的出現已盡可能帶給用戶真切體驗,“六維數字感官”(增加了情感體驗)的產生不會太遠。
虛擬與現實世界的深度融合。增強現實技術將虛擬和現實世界信息進行融合,模擬仿真后再疊加,使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現實世界,從而使用戶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該技術能夠同時展現虛擬和現實世界的信息,可廣泛應用到軍事、醫(yī)療、建筑、教育、工程、影視、娛樂等領域。
O2O服務模式應用于電子政務。O2O模式是目前最熱門的電子商務模式,未來電子政務應在一些領域積極提供居民連接線上與線下的公共服務,這為解決公共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配提供了可能。
結合近三十年來韓國電子政務發(fā)展情況來看,這些趨勢可以歸納為“1+3+3”,即1個關鍵詞、3個主要特征和3個新趨勢。其中,1個關鍵詞為“連接(connection)”;3個主要特征分別是“智能化(intelligence)”、“競爭能力(competency)”、“終端融合(harmony)”;3個新趨勢為物聯(lián)網、生物識別技術、可穿戴設備等。私營部門技術逐漸應用到公共部門,用戶體驗、O2O等創(chuàng)新公共服務模式正在形成,跨國界、跨部門、跨領域的網絡安全以及相關技術標準亟待制定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