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清婉
對自己的孩子,家長從不吝惜贊美之詞。寶貝完成了一個簡單的動作,哪怕只給出一個具有“殺傷力”的眼神,都會得到家長們的大力褒獎。“太聰明了”、“寶貝真棒”等語句時常被他們掛在嘴邊,并且,為了讓夸獎顯得更加真實,家長往往還會加上十分夸張的、不太自然的表情。
我們都知道,責罵孩子是不好的,但是,這樣一味贊美孩子,就真的好嗎?未必。
贊美多了有害無益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贊美也不例外。而這意味著,它帶來的并不都是好處。
如果讓一組孩子同時做數(shù)學題,做完后,先對他們進行不同程度的評價,或是稱贊他們的智力,比如夸他們“太聰明了”,或是肯定他們的努力,比如“看來你平時很用功”。然后,再讓這些孩子重新做一套題,孩子們的差異就顯現(xiàn)出來了。比起只被評價了努力程度的孩子,那些受到稱贊的將更傾向于完成難度較低的題目,遇到困難更容易退縮,且變得更容易焦躁。
以上是一項兒童教育的研究結論。乍一看,這好像違背我們的直覺,但仔細分析,它其實十分吻合兒童的心理,同時也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
想一想,是不是有些小時被夸得頻繁的孩子,他們長大后更不愿直面困難,更容易選擇退縮?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例子,而我的表弟就是其中的一個。
自打表弟生下來,表弟的媽媽對他的稱贊就沒停過。只要他算對一道簡單的加法,就會獲得“太聰明了”和“太棒了”的稱贊。我和表弟關系很好,一起長大,所以看得到他一開始受到稱贊的驚喜之色。當然也看得到他后來的退縮。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他開始只挑難度小的題做,而對一些略難的題目置之不理。漸漸地,他變得非常害怕失敗。一段時間后,他避難就易的特點竟然開始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僅限于做題。任何事情,只要他覺得稍有難度,就開始找各種借口推脫。
我曾問過他怕什么?他說怕失去“聰明”的頭銜,怕失敗。直到現(xiàn)在,他仍然如此。大概姨媽也從未想到過會是這個“悲劇”的結果。
可是,為什么會這樣呢?
贊美的壓力你不懂
雖然贊美讓人聽上去如沐春風,但它畢竟是一種評價。而既然是一種評價,那么它就會給人的性格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性格尚未成型的兒童來說,贊美的“殺傷力”尤其巨大。
我們都知道,贊美代表一種肯定,會給人帶來很舒服的感覺。這種感覺很讓人迷戀。大人都很難拒絕,更何況涉世不深的孩子了。
而迷戀上贊美的孩子,他們的心理會慢慢發(fā)生變化。
剛開始,他們會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真是了不起,然后,他們就會嘗試更多可能得到贊美的行為,去索求更多的贊美。顯然,在各種嘗試的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失敗,這時候,他們便達不到自己的目的——贊美被剝奪了。
那么,即使他們失敗了,也對他們進行稱贊不行嗎?孩子雖小,但卻不是傻瓜。對著拼裝失敗的玩具違心夸他們,他們是不會相信的。而且,日子久了,孩子對家長的話就不那么相信了。
自己努力了卻失敗了,也沒得到贊美,會在孩子心上打下很深的烙印,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挫折感。于是,受到“教訓”他們會開始害怕,怕自己失去贊美,更怕自己之前的贊美會因某個事情的失敗而被否定掉。
贊美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壓力。
為了更好適應環(huán)境,有了壓力的孩子很快就學“聰明”了,他們會去想方法避開各種有可能得不到贊美的事情。他們會想,如果再做一道簡單的數(shù)學題就能夠得到同樣的贊美,那為什么要去做更難的?他們會想,如果現(xiàn)在這樣就可以了,那為什么還要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失敗了豈不是更丟臉?最后,他們會選擇用放棄前進,來換取更多贊美。
從評價的角度來說,贊美是一種定義。對于它,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接受,要么放棄。接受了,難免就怕失去,所以會產生壓力,而不受贊美誘惑,愿意放棄贊美的,這世界上沒幾個。
既然贊美不好,責罵也不行,那我們該如何做呢?很簡單,不做任何評價。只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別注重結果就可以了。舉個例子,不要問“你最近怎么老不寫作業(yè)”,而要問“最近為什么不寫作業(yè),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嗎”。前者只是在訓誡,而后者則是在交流。如果他真的做得很棒,實在忍不住的話,給他一個贊許的眼神吧。這就足夠了。
不打不罵不贊美,不去評價,這才是最完美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