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湘武 ,王 楊 ,葛小鳳 ,張 波
(1.華北電力大學 新能源電力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北 保定 071003;2.國網新源張家口風光儲示范電站有限公司,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雙管Buck-Boost變換器將Buck模式和Boost模式聯(lián)合使用后,具有升降壓功能、功率直通通路[1]和開關管電壓應力低等優(yōu)點,在電池充放電及新能源發(fā)電等需要寬范圍輸入特性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2-6]。
雙管Buck-Boost變換器在電感電流連續(xù)的情況下,工作在Boost模式時,控制輸出電壓傳遞函數存在右半平面零點,限制了系統(tǒng)帶寬,降低了輸入動態(tài)響應速度。文獻[7]和[8]分別提出采用偽滑??刂坪湍P皖A測控制來提高控制系統(tǒng)的動態(tài)響應速度,但是這2種方法屬于非線性控制方法,原理與設計比較復雜。由于雙管Buck-Boost變換器工作在Buck和Boost模式時,其電路分別等效于傳統(tǒng)的Buck和Boost電路,因此文獻[9]提出使用傳統(tǒng)的峰值電流控制來提高系統(tǒng)的動態(tài)響應速度。為了克服峰值電流法需要諧波補償且抗干擾能力差的缺點,文獻[10]提出采用平均電流控制來提高系統(tǒng)動態(tài)性能。但是上述2種方法不能夠實現(xiàn)變換器在2種模式之間的自動切換,文獻[11]提出雙載波-單調制或者雙調制-單載波的調制方法實現(xiàn)變換器在2種模式之間的自動近似平滑切換,但是這2種調制方式在2種模式下使用的是同一個調節(jié)器,因此Buck模式下的動態(tài)響應速度也會受到Boost右半平面零點限制的影響。文獻[12]提出了帶輸入電壓前饋的電壓型控制,通過輸入電壓的前饋作用提高了變換器的輸入動態(tài)響應速度,但是由于電壓型控制未對電感或者開關管電流進行控制,需要額外的電流保護模塊,同時其動態(tài)響應性能也較電流型控制差[13-14]。
為此,本文通過采用具有電壓電流雙閉環(huán)結構的平均電流法作為基礎控制,并與雙調制-單載波的調制方式相結合,在實現(xiàn)變換器Buck和Boost模式自動切換的同時,對電感電流進行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統(tǒng)的動態(tài)響應性能。為了更好地減小Boost模式下右邊平面零點對變換器整個工作范圍的影響,在Buck和Boost工作模式的小信號模型基礎上,推導了適用于平均電流法的輸入電壓前饋函數,有效地提升了變換器的輸入動態(tài)響應性能,并通過仿真和實驗驗證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圖1 兩模式平均電流控制原理Fig.1 Principle of two-mode average current control
圖1為雙管Buck-Boost變換器兩模式平均電流控制原理,電路拓撲中有VT1和VT22個開關管,通過控制這 2 個開關管的導通時間[15]和相位差[16]等可使變換器工作在多種工作方式下。其中比較常用的是Buck和Boost兩模式工作方式。當開關管VT1高頻開關、VT2常斷時,為Buck模式,變換器可等效為傳統(tǒng)的Buck變換器;當開關管VT2高頻開關、VT1常通時,為Boost模式,變換器可等效為傳統(tǒng)的Boost變換器。
在這2種模式下,變換器輸入、輸出電壓與2個開關管占空比之間的關系都滿足式(1)[1]。
其中,d1、d2分別為開關管 VT1、VT2的占空比;uo、ug分別為變換器輸出與輸入電壓。
圖1中平均電流模塊由輸出電壓外環(huán)調節(jié)器和電感電流內環(huán)調節(jié)器共同組成電壓電流雙閉環(huán)結構。模式切換模塊通過在平均電流模塊輸出的調制信號uc上疊加一個偏移量ubias實現(xiàn)2種模式的自動切換,其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兩模式切換控制方法波形圖Fig.2 Waveforms of mode switching control
圖2所示為雙調制-單載波模式自動切換方法,通過在調制信號uc上疊加ubias得到調制信號uBuck和uBoost,并分別與同一個載波信號作比較來得到開關管VT1和VT2所需的占空比。從圖2中可看出,當2個調制信號之間的差值ubias小于鋸齒波的峰峰值u2-u1時,調制信號uBuck和uBoost在模式切換點處就會同時與載波相交,從而進入Buck-Boost工作模式[2]。為了降低開關損耗,防止變換器在模式切換過程中進入Buck-Boost工作模式,調制信號需要滿足式(2)。
為了使變換器不脫離開關管的調節(jié)作用,一般要求在任何時刻,至少有1個開關管處于高頻開關的狀態(tài),因此通常要求ubias=u2-u1。這同時也是實現(xiàn)Buck和Boost 2種模式自動平滑切換的條件[12]。
前饋控制能夠很好地抑制甚至消除擾動信號對控制量的影響,圖3為輸入電壓前饋控制框圖。
圖3 輸入電壓前饋控制框圖Fig.3 Block diagram of input voltage feedforward control
前饋控制由于較易受系統(tǒng)模型準確性的影響,常常與反饋控制聯(lián)合使用,圖3(a)所示為傳統(tǒng)的雙閉環(huán)擾動前饋原理。圖3中,Gi和Gu分別為電流調節(jié)器和電壓調節(jié)器的傳遞函數,Gid和Gui分別為控制到電感電流和電感電流到輸出電壓的傳遞函數,為輸入電壓擾動到輸出電壓的傳遞函數,Gf為輸入電壓前饋函數,GPWM為調制器的傳遞函數,它們在Buck和Boost模式下的表達式可參考文獻[12];分別為變換器輸出電壓、輸入電壓、電感電流、開關管占空比的擾動量。
從圖3(a)中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雙閉環(huán)輸入電壓前饋方法[17]是將經過前饋函數處理過的輸入電壓擾動信號前饋至外環(huán)電壓調節(jié)器的輸出側。前饋函數的結果如式(3)所示。
Gf在Buck和Boost 2種工作模式下的具體表達式分別如式(4)和(5)所示。
式(4)和式(5)中,D 為對應開關管的占空比且D′=1-D;R、L和C分別為變換器負載電阻、電感和電容。從上述兩式可以看出,2種模式下的輸入電壓前饋函數形式復雜,在物理上很難實現(xiàn),會大幅增加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難度。從圖1雙管Buck-Boost變換器的拓撲結構可以看出,輸入電壓的擾動會首先傳遞到電感電流,然后再傳遞至輸出側電容,最終導致輸出電壓的波動,若是能夠通過輸入電壓前饋提前將電感電流上的波動進行抑制,不僅可以很好地限制電感電流的幅值,而且可以更加快速地抑制輸出電壓的波動,保持穩(wěn)定的輸出。
圖3(b)所示為新型雙閉環(huán)前饋的原理圖。圖中iL_ref為電壓外環(huán)輸出的電感電流給定值,GiL_ug為輸入電壓擾動到電感電流的傳遞函數。從圖3(b)中可以看出,新型的前饋控制方法通過將輸入電壓直接前饋至電流內環(huán)的電流調節(jié)器的輸出側,將輸入電壓的波動直接在電流內環(huán)進行抑制,保持電感電流的穩(wěn)定,減小輸入電壓擾動對輸出電壓的影響。由于將前饋作用移至了內環(huán),所以可將外環(huán)略去,化簡后見圖3(c),新型的輸入電壓前饋函數如式(6)所示。
其中,GPWM一般等效為一個比例環(huán)節(jié)[12],如式(7)所示。
其中,u1、u2分別為圖2中高頻載波的谷值和峰值,并將峰值與谷值之差定義為載波峰峰值,用usaw表示。
Gf在Buck和Boost 2種模式下的具體表達式分別如式(8)和(9)所示。
從式(8)和式(9)可以看出,其形式較傳統(tǒng)的雙閉環(huán)前饋較易化簡。Buck模式下的輸入電壓前饋函數只與輸入、輸出電壓的靜態(tài)工作點和載波幅值有關。Boost模式下,還與頻率有關系,但是由于傳統(tǒng)的新能源發(fā)電和充電設備的輸出電壓的波動頻率往往很低可以近似等效為 1[12],因此輸入電壓前饋函數的值將主要受所選靜態(tài)工作點的影響。隨著靜態(tài)工作點的變化,前饋函數的表達式不發(fā)生變化,只是其值會改變,并在所選靜態(tài)工作點處具有最好的前饋效果,其余范圍前饋作用將稍微弱化。本文由于采用電壓電流雙閉環(huán)結構的平均電流法,其本身就具有較快的輸入動態(tài)響應速度[14],可以在前饋作用較弱處起到補償效果,因此本文將靜態(tài)工作點選在模式切換處,在加強變換器模式切換處的輸入動態(tài)響應性能的同時,實現(xiàn)前饋函數的統(tǒng)一。因此,2種工作模式下的輸入電壓前饋函數可以最終化簡為式(10)。
圖4所示為帶輸入電壓前饋的兩模式平均電流控制策略圖,圖中Gf為新型輸入電壓前饋函數。從圖中可以看出,輸入電壓信號經過前饋函數的處理后,分別與調制信號uBuck和uBoost疊加再經過比較器的調制后就可以得到所需的PWM波。并且,從式(10)可以看出,由于2種模式下的輸入電壓前饋函數相同,不再需要對ubias進行調整,直接令其與高頻載波相等即可實現(xiàn)變換器2種模式的自動平滑切換。
圖4 帶輸入電壓前饋的兩模式平均電流控制策略Fig.4 Two-mode average current control combined with input voltage feedforward
本文利用MATLAB/Simulink軟件搭建了仿真模型,對所提控制方法進行了仿真分析,并與單環(huán)的電壓型控制進行比較。仿真參數如下:輸入電壓為100~400 V,輸出電壓為200 V,輸出功率為 800 W,負載電阻為50 Ω,電感為4 mH,開關頻率為30 kHz,輸出側電容為 490 μF,輸入側電容為 220 μF,開關管型號為IKW40N120H3,二極管型號為IDW20G1-20C5。圖5為變換器輸入電壓到輸出電壓的波特圖。
圖5 輸入電壓到輸出電壓的波特圖Fig.5 Bode diagrams of input voltage and output voltage
圖5中單環(huán)指的是只有電壓環(huán)的電壓型控制,單環(huán)前饋指的是帶輸入電壓前饋的電壓型控制,雙環(huán)指的是本文中提到的具有電壓電流雙閉環(huán)結構的平均電流控制,雙環(huán)前饋指的是帶輸入電壓前饋的平均電流控制。圖5(a)和(b)所示分別為變換器在輸入電壓為100 V和400 V時,各種控制方法的幅頻和相頻響應特性。從圖5中可以看出,在2種工作模式下,在低頻范圍內,雙環(huán)控制的輸入動態(tài)響應比單環(huán)好,且加入輸入電壓前饋后,都能夠有效增強其輸入動態(tài)響應性能,其中帶輸入電壓前饋的雙閉環(huán)控制具有最好的動態(tài)響應性能。
圖6所示為變換器在Boost模式下,輸入電壓從120 V變?yōu)?70 V時,電感電流iL和輸出電壓uo在4種控制方法下的仿真波形圖。圖7所示為變換器在Buck模式下,輸入電壓從220 V變?yōu)?70 V時,各個狀態(tài)量的仿真波形圖。
從圖6和圖7中可以看出,當輸入電壓ug發(fā)生變化時,會在電感電流和輸出電壓上造成一個很大的沖擊。當不加輸入電壓前饋時,單環(huán)控制下,電感電流和輸出電壓的沖擊會遠遠超出允許的范圍;雙環(huán)控制下,沖擊雖然會有所減小,但還是不能夠滿足部分場合的要求。當加入輸入電壓前饋后,單環(huán)和雙環(huán)控制下的輸出電壓和電感電流的沖擊得到了很好的抑制,但是由于單環(huán)電壓型控制動態(tài)響應速度慢,電路要經過一定的振蕩后才能夠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這不僅會給下級設備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也會加大變換器的功率損耗和電磁干擾,而雙環(huán)控制則由于具有很快的動態(tài)響應速度,能夠很快地在前饋控制粗調的基礎上進行微調,使電路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輸出,同時還對電感電流進行了控制,保證了設備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圖8所示為變換器在Buck和Boost 2種模式之間互相切換時的仿真波形圖。從圖8中可以看出,當變換器的輸入電壓在150~250 V之間變化時,在沒有加入輸入電壓前饋時,電感電流和輸出電壓上都會產生一個沖擊,單環(huán)電壓型控制由于動態(tài)性能較差,且沒有對電感電流進行控制,導致電感電流上的沖擊往往會超出允許值。在加入輸入電壓前饋后,變換器抑制輸入電壓波動的能力大幅增強,能夠很快地根據輸入電壓的變化完成模式的切換。但是,單環(huán)電壓型控制在模式切換完成后,還需要一定時間的振蕩過程才能實現(xiàn)穩(wěn)定的輸出,動態(tài)響應較慢。帶輸入電壓前饋的雙閉環(huán)控制能夠在前饋的作用上很快地實現(xiàn)穩(wěn)定輸出,使變換器能夠根據輸入電壓的變換自動完成兩模式的平滑切換。
圖6 Boost模式下輸入電壓躍變仿真波形Fig.6 Simulative waveforms of input voltage step-change in Boost mode
圖7 Buck模式下輸入電壓躍變仿真波形Fig.7 Simulative waveforms of input voltage step-change in Buck mode
圖8 兩模式切換的仿真波形圖Fig.8 Simulative waveforms of mode switching
為了驗證所提帶輸入電壓前饋的電壓電流雙閉環(huán)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在實驗室搭建了一臺800 W的試驗樣機,其參數與仿真參數一致。
由于變換器工作在兩模式下時可以分別等效為傳統(tǒng)的Buck和Boost電路,已有大量文獻對其參數的設計進行了討論,具體的設計步驟和方法可以參考文獻[18]。同時為了方便開關管的選取和變換器容量的提升,本文中所選取開關管的開關頻率為30 kHz,電壓和電流調節(jié)器使用傳統(tǒng)的PI調節(jié)器。
圖9和圖10分別為輸入電壓在120~170 V和220~270 V之間變化時,電感電流和輸出電壓的實驗波形圖。從圖9和圖10中可以看出,在不加入輸入電壓前饋時,輸入電壓發(fā)生變化時,會在電感電流和輸出電壓上產生沖擊,嚴重時甚至會燒毀開關管,危及設備工作安全。從圖9(b)和10(b)中可以看出,加入輸入電壓前饋后,能夠大幅提高變換器的輸入動態(tài)響應性能,很好地抑制輸入電壓波動對變換器的影響,保證穩(wěn)定的輸出,同時還可以有效控制電感電流的大小,防止電流過大燒毀設備。
圖9 Boost模式下輸入電壓躍變實驗波形Fig.9 Experimental waveforms of input voltage step-change in Boost mode
圖10 Buck模式下輸入電壓躍變實驗波形Fig.10 Experimental waveforms of input voltage step-change in Buck mode
圖11所示為輸入電壓在150~250 V之間變化時的實驗波形圖。從圖11(a)中可以看出,變換器在Buck和Boost模式切換時,電感電流存在較大的沖擊,這不僅會導致輸出電壓產生波動,嚴重時可能還會燒毀電感和開關管,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電感電流進行適當的控制。從圖11(b)可以看出,輸入電壓前饋的引入,可以很好地抑制電感電流和輸出電壓的波動,實現(xiàn)變換器2種模式的自動平滑切換,與理論和仿真結果相符。
圖11 兩模式切換的實驗波形Fig.11 Experimental waveforms of mode switching
本文針對雙管Buck-Boost變換器的兩模式控制策略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帶輸入電壓前饋的兩模式電壓電流雙閉環(huán)控制策略。該控制策略加入了電流內環(huán),不僅對電感和開關管的電流進行了控制,有效地保護了設備的安全,而且能夠提高變換器的動態(tài)響應性能。同時,將輸入電壓前饋引入了電流內環(huán),克服了傳統(tǒng)雙閉環(huán)前饋函數難以實現(xiàn)和化簡的缺點,并利用了內環(huán)的快速調節(jié)特性,很好地抑制了輸入電壓波動對電感電流和輸出電壓的影響。最后實驗室通過搭建仿真模型和800 W的試驗樣機,驗證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CHEN J,MA KSIMOVICD,ERICKSON R.Buck-BoostPWM converters having two independently controlled switches[C]∥2001 IEEE 32nd Annual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2001. [S.l.]:IEEE,2001:736-741.
[2]MA Y,WANG H,CHEN G,et al.A novel method for smooth transition in step-up /step-down DC-DC converter[C]∥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fElectron Devicesand Solid-State Circuits,2009.Hong Kong,China:IEEE,2009:95-98.
[3]QIAO H,ZHANG Y,YAO Y,etal.AnalysisofBuck-Boost converters for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s[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hicular Electronics and Safety,2006.Shanghai,China:IEEE,2006:109-113.
[4]晏坤,王輝,漆文龍,等.微電網儲能系統(tǒng)中基于PWM加雙重移相控制的雙向DC/DC變換器研究[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5,35(4):44-52.YAN Kun,WANG Hui,QI Wenlong,et al.Bidirectional DC /DC converterbased on PWM plus dualphase-shiftcontrolfor microgrid storage system[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15,35(4):44-52.
[5]邾玢鑫,程杉,譚超.ZVS隔離型高增益DC/DC變換器[J].電力自動化設備,2015,35(5):70-76.ZHU Fenxin,CHENG Shan,TAN Chao.ZVS isolated high stepup DC /DC converter[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15,35(5):70-76.
[6]楊亮,蘇劍,劉海濤,等.單相并網逆變器的直流分量抑制策略[J]. 電力自動化設備,2015,35(4):145-150.YANG Liang,SU Jian,LIU Haitao,et al.DC component suppression strategy for single-phase grid-connected inverter[J].Electric Power Automation Equipment,2015,35(4):145-150.
[7]AGOSTINELLI M,PRIEWASSER R,MARSILI S,et al.Fixedfrequency pseudo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a Buck-Boost DC-DC converter in mobile applications:a comparison with a linear PID controller[C]∥20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SCAS).Rio de Janeiro,Brazil:IEEE,2011:1604-1607.
[8]MARIETHOZ S,ALMER S,MORARI M.Optimal control of a two control input Buck-Boost converter[C]∥48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2009 Held Jointly with the 2009 28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CDC /CCC 2009.Shanghai,China:IEEE,2009:6575-6581.
[9]LEE Y H,HUANG SC,WANG SW,etal.Power-tracking embedded Buck-Boost converter with fast dynamic voltage scaling for the SoC system[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2,27(3):1271-1282.
[10]HWANG B H,SHEEN B N,CHEN J J,et al.A low-voltage positive Buck-Boost converterusingaverage-current-controlled techniques[C]∥201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SCAS).Seoul,Korea:IEEE,2012:2255-2258.
[11]LEE Y J,KHALIGH A,EMADI A.A compensation technique for smooth transitions in a non-inverting Buck-Boost co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09,24(4):1002-1015.
[12]姚川,阮新波,曹偉杰,等.雙管Buck-Boost變換器的輸入電壓前饋控制策略[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3,33(21):36-44.YAO Chuan,RUAN Xinbo,CAO Weijie,et al.An input voltage feedforward control strategy for two-switching Buck-Boost DC-DC converter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3,33(21):36-44.
[13]周國華,許建平.開關變換器調制與控制技術綜述[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4,34(6):815-831.ZHOU Guohua,XU Jianping.A review ofmodula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for switching converters[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4,34(6):815-831.
[14]DIXON L H.Average current mode control of switching power supplies[J].Unitrode Product&Applications Handbook,1990,1:356-369.
[15]任小永,阮新波,李明秋,等.雙沿調制的四開關Buck-Boost變換器[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9,29(12):16-23.REN Xiaoyong,RUAN Xinbo,LIMingqiu,etal.Dualedge modulated four-switch Buck-Boost converter[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9,29(12):16-23.
[16]肖華鋒,謝少軍.用于光伏并網的交錯型雙管Buck-Boost變換器[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0,30(21):7-12.XIAO Huafeng,XIE Shaojun.An interleavingdoubleswitch Buck-Boost converter for PV grid connected inverter[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0,30(21):7-12.
[17]金以慧.過程控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3:125-134.
[18]曹偉杰.雙管Buck-Boost變換器的輸入電壓前饋控制方法[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CAO Weijie.Input voltage feed-forward control method of twoswitch Buck-Boost converter[D].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