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勝 李玨(中南大學)
?
學古真如鏡取影
——淺談譚延闿學古書法觀
◆羅紅勝李玨(中南大學)
摘要:譚延闿是湖南民國時期的書法家,一生以顏體書法學習為主。他主張書法學習應以學古為重,取法乎上,且要做到“如鏡取影”,另外還要多讀書以擴胸襟。觀其字有正大氣象,古樸自然,雄渾寬博。不論是學書主張還是書法實踐,他都為當代書法學習者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關鍵詞:譚延闿學古取法乎上如鏡取影
譚延闿(1880-1930),字祖庵,號無畏、讱齋,湖南茶陵人。他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是中國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他也是詩人,著有《讱庵詩稿》《組庵詩集》《非翁詩稿》《慈衛(wèi)室詩草》等;他還是自1704年起200年來湖湘范圍內的第一個會元;他更是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他的楷書與于右任的草書、吳稚暉的篆書和胡漢民的隸書并稱為“民國真草篆隸四大家”,是繼清代錢南園之后的又一位寫顏字的書法大家。
譚延闿雖然有很多真跡流傳于世,但至今并沒有看到他關于書法理論有成篇系統(tǒng)的文章記載。對于書法學習的觀點多零散見于他的日記、詩稿或信札之中,這些觀點雖然篇幅短小,但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其中最主要的書法學習觀就是“當以學古人為第一”①,即要以“學古”為重,由此結合他的書法實踐可以看出他應屬于崇古一類的書家。
譚延闿認為:“觀古人用筆,乃知今人之非,則藝進矣?!雹诩磳W古可知今非。書法之所以為書法,是因為其中有法,用筆有筆法,結構有字法,通篇有章法、墨法,這些法并不是某一人在某一天的突發(fā)奇想,而是通過一代代書家的實踐、思考、總結,由上而下傳承而來。這樣的法被稱為古法,是書法之基本,不學古,則無從知曉古法,落筆無法也就無所謂“書法”了;學古而知古法,才能知對錯,遵循古法而為之才能有進步,甚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于“學古”的具體方法,譚延闿說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1、要取法乎上;2、要如鏡取影;3、要多讀書以擴胸襟。
我們常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而得其下。取法的問題對應到書法實踐中其實就是我們學古選帖的問題,譚延闿認為初學則不可不取法乎上也,也就是說我們在初學階段應選擇歷代經典名帖來學習。
書法是一門歷史性的藝術,它是一個追本溯源的過程。從這方面來看可以理解為:我們的書寫若是能與源頭更接近,則書寫藝術性就越高。初學最需要的就是打基礎,需要盡可能多的學習古法,所以在一開始就選擇個人風格十分強烈的字帖并不適合,因為個人書風強烈傳統(tǒng)古法的表現(xiàn)就會相對減少。在學習對象的選擇方面譚延闿自身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最開始從清代名家劉墉、翁常熟、錢南園等入手,而后“知常熟實未到古人”③,于是直追顏真卿取其精髓,最后學成則“泛濫自無不可”④,在書風形成晚期廣臨古帖,最終形成了他自己古拙蒼勁之風貌。所以即便譚延闿的書法在民國時期名氣就已經很大,他依舊表示:“吾書不足學,學之徒增習氣,仍以學古人為宜。”⑤
做到取法乎上,就可能出現(xiàn)眼高手低的問題,譚延闿認為這雖然是一個問題,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它也是進步的開始。取法乎上能提高我們的眼界,就能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這才會出現(xiàn)“手低”之感,這時只需再勤加練習自然就能更上一層樓了。
圖1
圖2
譚延闿在詩中就有“齊梁浮華晉清靜,學古真如鏡取影”⑥之說,如鏡取影在書法實踐中就是學古臨摹。
“如鏡取影”中的“影”對應到我們的古帖學習中來有兩層意思:第一層為“形之影”;第二層為“神之影”,即形似與神似。且要“先當使色片聲調同符古人,然后乃有意境神韻之可求”⑦,學寫字要先做到形似,再求神似。
1、形似
形似,無外乎結體和用筆。
關于結體,譚延闿認為“古人作書,上不讓下,左不讓右……其拙在此,其高于后人亦在此,顏書明顯,小歐亦然”⑧,主要在拙。我們就以“磬”字為例:
“磬”字是上下結構的字,則“寧上占下地步”⑨上半部分的比例幾乎占了整個字的三分之二,再把上半部分看作左右結構也是“寧左占右地步”⑩,整個字重心偏下,古拙之意自然而出。他還認為結字應“宜力求肖原碑”?,圖2“磬”選自《麻姑仙壇記》,圖1“磬”字結構與圖2相比較可謂是如出一轍。
關于用筆,譚延闿認為“鋒尤當使中”?,中鋒用筆,可增加線條的厚度,增強線條的立體感。行筆速度則認為寫字應掌握適當?shù)乃俣?,過快或過慢都不行,寫字速度適中,使筆力均送至筆端,所呈現(xiàn)的線條就能有入木三分之感??偟膩碚f就是要“寧澀毋滑,寧拙毋俗,寧苦毋易?!?如此得來的線條才富有質感,如蒼松挺拔堅勁。
2、神似
譚延闿有詩:“只傳筆法不傳心,舉止終羞大家媛?!笊θ景俨恢?,貌合終是形神離。亦如還珠空買櫝,吏胥傳奉行文移?!?形似之后,還有神似,或者學古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神似。而這神似,只能靠自己勤學多練來心領神悟了。
譚延闿雖說是政府高官,但習字從未因為公務繁忙或其他事情而有所懈怠,畢生通臨《麻姑仙壇記》220遍,與他同為“民國四大家”的于右任先生每每談到譚延闿的字時總說他是有真本領的。
圖3
然任何事都有其度,學古亦如是,不論形似或神似“凡作書,不可過矜持,過求肖,二者皆足減靈機也?!?圖3作品現(xiàn)藏于譚國斌藝術館,為譚延闿49歲時書作,是他書風成熟時期的作品,線條厚重沉穩(wěn),筆筆中鋒,力透紙背,結字古樸自然且端正,通篇有正大氣象,給人一種淡定從容而氣勢雄渾之感,深得顏字之精神。
3、要多讀書以擴胸襟
書為心畫,劉熙載有:“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作品如人也有高雅低俗之分,所以要想使作品高雅脫俗,就要“多讀書以擴胸襟,讀史即其一端”?。讀史學古能增長見識,開闊眼界,使人明事理,心胸寬廣。而學、才、志通過讀書學古都能得以提高。
譚延闿自身不僅飽讀詩書,處世為人也很灑脫,在給友人信中就表達“生平只問現(xiàn)在,不問將來,況過去乎?”?所以看他的字也因其人“胸襟高曠,舉一切人世,凡近卑下之思想,力挑去之,自然成高格”?,大度而雄強,絲毫沒有扭捏之態(tài)。
我們現(xiàn)在正處在一個浮躁、快節(jié)奏的世界之中,大家學書的目標很明確,手段也很直接,都想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出讓人過目不忘、震驚世人的作品,于是就在各種另辟蹊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最后完全忘記書法要以傳統(tǒng)為核心。所以譚延闿提倡“學古”的書法學習觀的和他的具有正大氣象的書法作品,對于當下的我們,都是值得好好學習和思考的。
【注釋】
①周秋光周元高賀永田.譚延闿集·二[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第800頁
②同①,第797頁
③劉建強.譚延闿文集·論稿下[M].湖南:湘潭大學出版社,2014,第592頁
④同①,第798頁
⑤同①,第795頁
⑥同①,第794頁
⑦同①,第792頁
⑧⑨⑩同①,第810頁
??同①,第800頁
?同①,第798頁
?同①,第794頁
?同①,第776頁
?劉熙載.藝概·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第715頁
?同①,第798頁
?同①,第802頁
?同①,第788頁
羅紅勝,男,1969年生,現(xiàn)為中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
李玨,女,1990年生,現(xiàn)為中南大學13級美術學書法方向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