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
人物簡介:檀傳寶,男,漢族,1962年生,安徽省懷寧縣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學者”特聘教授。他是全國及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德育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中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審查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長。2005年獲教育部首批“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4年度)資助。2007、2008、2011年曾經3度入選“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發(fā)布的“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錄。
高爾基曾經說過,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而基于教育的立場,我愿意一再強調: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
高爾基曾經說過,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而基于教育的立場,我愿意一再強調: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
作為蘇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高爾基的上述預言顯然不是主張美學在未來取代倫理學。他的意思非常明確:倫理要真正變成自由、有效的實踐,就必須具有審美的氣質。
與高爾基異曲同工的另外一個表達則來自德國美學家席勒。席勒認為,人的生活有力量的國度、倫理的國度、審美的國度之別。力量的國度靠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運行,倫理的國度靠社會規(guī)范的強制維持,而審美的世界,人們對于一切道德的服從均來源于自由人對于美的向往。
按照這一邏輯,我堅決主張,現代德育應當盡快建立“德育美學觀”,以及基于德美、育美欣賞的“欣賞型德育模式”。不僅如此,我還堅定地認為,全部教育實踐都應當建立教育活動的“第三標準”——即“善”的標準(教育目的)、“真”的標準(教育規(guī)律)之外的美的標準(審美原則)。
教育活動服從美的規(guī)律是不問時代的。因為孔夫子就曾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之說。且當現實教育生活中那些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酣暢淋漓完成一堂“最好”教學的時候,實際上他們也就完成了一次“最美”的教學(即教學美的塑造),只不過他們可能處在不自覺的教育美的創(chuàng)造狀態(tài)罷了。
而所謂“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其實就是主張從現在開始,讓審美、立美的教育在全部教育生活里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讓審美標準成為所有教育實踐的基本標準與常識。
美育的健康發(fā)展是高品質教育的最重要象征。
學校美育的價值,只有建立以上前提性認識的條件下,才能得到真正的確證。日常生活里,人們常常有意無意將美育窄化為藝術教育。美育當然包括藝術教育,但真正的美育,顯然包括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尤其包括教育美等所有美的形態(tài)對人的全面陶冶。
同時,真正的美育首先是審美精神、立美精神的學習,而非僅僅某些藝術技藝的訓練(盡管藝術技巧是重要的,且學習起來并不容易)。而美育的精神實質,乃在于消解對于人的各種異化,求得人格及其發(fā)展的自由與完整。從廣義上說,美育與全部教育的審美化實質上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倡言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實際上就是主張美育事業(yè)是全部教育的使命!
不可否認,在迄今為止的教育現實中學校美育仍然是寥落的。但今日之中國,也是對學校美育呼喚最為強烈的國度。這一點,我們不難從正反兩個方面得出結論。
正面來說,中國教育與社會都在升級、轉型之中,如何回應人民群眾對于高品質教育的需求是中國教育當前最為迫切的任務。而美育的健康發(fā)展是高品質教育的最重要象征——這一結論只要對比中國與發(fā)達國家的教育差距就不難發(fā)現。
而若從反面看,現階段國人諸多粗俗不堪的不文明行為不僅是德育之恥,也是美育之失。如何幫助全體國民從剛剛解決溫飽問題、“吃相難看”的生存狀態(tài)提升到優(yōu)雅、文明的高品質生活境界,是當代中國教育,更是美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因此,加強美育,正當其時。
檀傳寶獲獎榮譽
他從事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論、美育理論等教育領域研究,撰寫并出版諸多教育理論書籍。其中《德育美學觀》獲得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1997);《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獲得過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2003));《讓德育成為美麗的風景——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理念與操作》獲北京市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08年)、《走向新師德》獲得過北京市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2010),《公民教育引論——國際經驗、歷史變遷與中國公民教育的選擇》獲得首屆顧明遠教育獎(研究類)優(yōu)秀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