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攝 吳渭明
衢州古道 一段段被歲月塵封的歷史
文 攝 吳渭明
Quzhou's Ancient Road The Dust And Ruin of The Past
衢州地處浙閩贛皖四省交界處,有著1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境內(nèi)有仙霞山脈、懷玉山脈、千里崗山脈。特殊地理位置,多變的丘陵地貌,造就了境內(nèi)非常密集、發(fā)達的交通網(wǎng)絡(luò),因而古時的衢州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世事蒼桑,千百年過去了,或?qū)以獗?,或因公路建設(shè)、建造水庫,間有洪災(zāi),古道破損嚴重,許多已不復(fù)存在,保存下來的也大都在崇山峻嶺,荒廢或淹沒在雜草叢中。
何謂古道?古道,是古時候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和日常生活中走出來的通道,也有為軍事或佛事所專劈。古道大體分為驛道和民間小道,驛道多為軍政官員所行,故又稱官道,驛道主要用于傳遞文書,運送軍需,官方往來和押解囚犯,為便于中途喂馬、休息和食宿,沿途設(shè)有涼亭、鋪舍和驛站。民間小道是鄉(xiāng)間平民百姓在生產(chǎn)勞動運送貨物和走親訪友的日常通道。
衢州古道眾多,這些古道有的建于唐宋,有的建于明清,距離長短、路面寬窄不一,所通過的地形、地貌也千差萬別,或環(huán)繞村莊、小溪鋪筑,或盤旋于崇山峻嶺之中。它浸濕著先輩的血汗,記載著衢州古人的幸福和辛酸故事,是古人勤勞智慧的結(jié)晶,是先輩留給后代永遠不可復(fù)制的遺產(chǎn),無論是軍事、建筑、商貿(mào)、文化、旅游等都具研究價值。古道在歷史上的特獨地位和作用是永遠不可埋沒的,它己成為人們心目中永遠不會忘記的記憶和鄉(xiāng)愁。
目前,在衢州這片88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留有近100條古道遺址。隨著旅游業(yè),特別是戶外運動的逐漸興起,古道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關(guān)注。
說起衢州的古道,最有名的要數(shù)位于江山市的仙霞古道了。這條與福建連接的120.5公里的古道,由黃巢起義軍所開劈,并靠一代代的江山人販運鹽、茶、山貨,走出來的一條軍用、交通和經(jīng)商之路。仙霞古道歷史悠久,風景優(yōu)美,沿線名勝古跡眾多,關(guān)門、涼亭、石階遺址尚在,是目前全市范圍內(nèi)保護最好,也是最長的一條古道。2013年3月,國務(wù)院公布仙霞古道上的仙霞關(guā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樣有名的還有東坪古道。東坪古道位于衢江區(qū)峽川鎮(zhèn)境內(nèi),距市區(qū)40公里。古道起始于東坪山腳下,至東坪村,全長3里,路面寬2米左右,由青石板砌成,共有1118級臺階。這是一條修建于唐朝的神秘古道。相傳,武則天在位時,為防武后殘害,一批宗室外遷。李治(唐高宗)第七子李燁,從長安遠避福建古田長河麻團嶺。唐中宗時(公元705~709年)從麻團嶺轉(zhuǎn)遷峽川東坪。這里既遠離喧囂,又深居高山,既安全,又適應(yīng)生存。李治的后代找到了他們最理想的安屯之所。為便于進出,修建了東坪嶺,即“東坪古道”。東坪,集古樹、古道、古村落于一地,如今,這里己成為人們休閑的好去處。
除了仙霞、東坪這兩條古道外,位于開化縣的開徽古道在歷史上也頗有名氣。開徽古道也叫唐宋古道,即浙江省開化——安徽省徽州的大通道,全程84公里,是古時徽商、浙商經(jīng)商的必經(jīng)之路。這條古道還因海拔高,里程長而著名。它在古時的交通地位相當于現(xiàn)在南北走向的205國道。
衢州古道中最經(jīng)典的是六春湖—桃源尖10里杜鵑花古道。這條古道從衢江至遂昌,古道沿線滿山遍野都是高山杜鵑,每年5月初,漫山遍野都是怒放的紅杜鵑,萬畝杜鵑 怒花齊放,映紅天際。2015年底,在浙江省最美古道評選中被評為“十大經(jīng)典古道”。
衢州的古道不僅多,且歷史悠久,作為歷史的見證,古道有著厚重文化積淀,古道的每一階石梯,每一處痕跡都講述著以往的悠悠故事,記載著發(fā)生在古道上的前世今生。在這些古道上曾留下無數(shù)歷史名人的足跡和墨寶,如黃巢、朱元璋、王安石、辛棄疾、陸放翁、徐霞客、金庸、方志敏等,他們留在這些古道上的故事還有不少富有傳奇色彩,諸如朱元璋御賜金雞涼亭,黃巢兵敗藏樹洞等。
仙霞古道是歷史積淀和人文故事最多的一條古道。古道沿線至今有大量的自宋以來留下的建筑,如雄關(guān)、古橋、古塔、古建筑、古碼頭、古遺址和古窯址等。這些歷史文化遺跡中包括仙霞關(guān)等5大雄關(guān),唐宋時始建,明清時重建的眾多的古塔、古橋、古路亭。各朝各代大批顯官達人,如王安石、辛棄疾、陸放翁、徐霞客等文人墨客,他們在此留下白的詩文、碑文、摩崖題刻。據(jù)考證,在仙霞古道歷代著名詩人留下的詩文不少于300篇,現(xiàn)存摩崖題刻十幾方。
位于仙霞嶺西北三卿口古道上的三卿口古瓷村,村里至今仍保存著全國惟一完好古陶瓷作坊,是“中國古代制瓷工藝活化石”。廣渡古道上至今還保存多處古牌坊,毛連里南坎古道保存著石刻經(jīng)幢。
天池山茶林古道保存許多古祠堂,開徽古道、仙霞古道上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還有許多古道通往寺廟,或?qū)榉鹗露?,如江山太陽山古道、廣渡古道等。據(jù)史料記載,地處柯城區(qū)的九華山山高千丈,手可摸藍天,山上有紅英寺、梧桐寺、三王殿等古跡,與安徽的九華山形狀與規(guī)模相近的緣由,四方信徒絡(luò)繹不絕,故石砌古道修至山頂。
在衢州,與古道同樣經(jīng)受著千百年磨難仍留存下來的還有長在古道上的不少古樹名木。俗話說一條古道、一株古樹后面都有著一串串歷史故事。這話的確不假,位于開徽古道上的石柱村,有一株千年古樟,六、七人難以合抱,樹干中空,可容納十余人,傳說當年黃巢兵敗藏于此洞中,蛛網(wǎng)封口,逃過了亂兵的追捕。后人稱古樟樹干中的洞為“黃巢洞”。在開化縣蘇莊鎮(zhèn)的橫中古道上有一株古楓樹和古樟,相距咫尺,相傳,元朝至正年間,朱元璋從九江敗退到橫中,便躲在馬宗后。而追兵追到村口上,看到天已黑了下來就撤退了。朱軍在此逃過一劫,就在這兩株大樹底下住下了,開始休整部隊。傳說,朱元璋自己生來吃盡苦頭,因此在他睡的兩棵樟樹旁再種下一根苦櫧,后人為了紀念他便將樟樹取名“元璋樟”,另一株大楓樹叫“伯溫楓”。
衢州古道均用塊石、石板砌筑,少數(shù)路段是利用原有山石開鑿而成,大多路面寬1~1.5米不等,基本上是沿著山溪溝壑行進。許多古道石板路臺階而上,途徑山峰則盤旋上下,遇溪流溝壑就橫架石橋。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鳴,曲徑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畫中游。
衢州古道大多在山區(qū),古道或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或在翠綠的大竹海中向前延伸,有些古道兩旁則古木參天,兩側(cè)都是密密匝匝的森林,所及之處一片五彩斑斕,生機盎然。像東坪古道兩旁古樹參天,有香樟、紅楓、桂花、檀樹、銀杏等,樹齡均在800年以上,穿越這條古道,猶如行走在古樹長廊中。春天,在這里欣賞百花爭絕,夏天,在這里欣賞古樹的翠綠,秋天在這里欣賞粉紅的楓葉,冬天在這里欣賞掛滿枝頭紅紅的柿子和銀裝素裹的皚皚白雪。尤其是秋末冬初,在色彩和濃重歷史韻味的古路上,一邊觀賞自然景色,一邊漫步,也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俗話說,山有多高,路就有多高,比山更高的是路,在1000米以上的古道上,常常能看到慢慢在山間升起的云彩宛若一條在空中飄拂的玉帶。行走在古道上,舉目遠望,藍天白云,層林盡染,繽紛色彩宛如油畫一般,令人心曠神怡。
六春湖—桃源尖、橫中、石耳山這些古道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古道像一條天路掛在天邊。它整天與藍天白云為伍,與綠樹青草相伴。行走在這些古道上,古道沿線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四周環(huán)繞的群山,美麗景色目不暇接,尤其是六春湖—桃源尖,就像一幅五彩繽紛的杜鵑長軸。
如果說六春湖—桃源尖古道像“大家閨秀”,那么大路里龍表古道則酷似“小家碧玉”。里龍表是大路古道中風景最為秀麗的一段,短短的3里路上有著8處瀑布,行走在里龍表古道上,一邊是一個接一個的瀑布,令人飽賞眼福。兩側(cè)的山崖上青翠竹林中,點綴著無患子、紅楓、烏皂、銀杏等彩葉樹,綠色的香樟,紅色的楓香,黃色銀杏,猶如層林盡染千丈畫,紅黃翌綠一溪詩。
開化蘇莊橫中古道,沿路山高林密,古道旁的山谷中,楓樹很多,俗稱紅楓谷。走在山邊、溪邊、路旁、埂上,隨處可見高大挺拔的楓樹。秋季,楓葉紅了的時候,10里山谷一片殷紅,一陣風刮過,紅紅的楓葉鋪滿大地,宛如紅地毯,非常耀眼。
一條古道就是一部歷史故事,一條古道就是一道優(yōu)美風景。仙霞古道上的一道道雄關(guān),東坪古道上的一排排古樹,六春湖—桃源尖古道上的一片片殷紅杜鵑,開徽古道上的一幢幢古屋,毛連里古道上的一道道竹海,衢徽古道上的一座座青山。古樹、古道、古村落,構(gòu)成一幅幅絕美的山水畫廊!也難怪,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驢友和觀光客要背起行囊行走古道!
衢州市境內(nèi)古道以官道、商道和民間通道居多,或因衢州是古戰(zhàn)場,境內(nèi)也有許多是軍事要道,歷史上,在這些古道上曾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戰(zhàn)事。仙霞古道,古時在軍事上的作用很重要,同時據(jù)史料記載,粟裕、劉英率領(lǐng)的工農(nóng)紅軍挺進師曾在仙霞嶺建立根據(jù)地。1942年8月侵華日軍企圖由此入閩,中國軍隊49軍在保安、仙霞嶺一帶構(gòu)成兩線陣地,阻止日軍南進,在此發(fā)生仙霞關(guān)大戰(zhàn),10天時間擊退日軍猖狂進攻,敵軍死傷1000人。
像這樣的紅色古道還有開徽古道、楊林古道。1935年1月,方志敏和粟裕領(lǐng)導(dǎo)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安徽休寧縣出發(fā),翻越馬金嶺,進入遂安縣。1935年至1938年,由方志敏、粟裕領(lǐng)導(dǎo)的紅軍先后在古道沿線主持江南八省游擊隊的集結(jié)和組編,組建新四軍一、二、三支隊,率領(lǐng)北上抗日先遣隊踏著厚厚的積雪,翻越過馬金嶺,奔赴皖南抗日前線。
除此,在衢徽、庫坑、毛連里、廣渡、畏嶺等古道上都流傳著許許多多紅色革命故事。地處浙贛皖三省交界處的開化縣長虹鄉(xiāng)庫坑村,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guān)曾設(shè)在該村的最高處方長田家。那些年,庫坑村的百姓冒著生命危險沿著村里的昔樹林這條小路為游擊隊送糧送藥送情報,還冒險掩護紅軍轉(zhuǎn)移,該路因此被稱為“紅軍路”。開徽古道馬金霞田村有座青云廟,這座承揚鄉(xiāng)風民俗的古廟雖年代久遠,廟墻體己略顯斑駁,但至今小廟南邊的墻上還留有當年新四軍寫的標語,“堅持長期抗戰(zhàn),爭取最后勝利 ”。像這種抗日標語在古道沿線曾留有許多,這些革命遺跡,成為激發(fā)人們向上的力量。
今天,當我們走進當年金戈鐵馬、革命先輩浴血奮戰(zhàn)的老戰(zhàn)場,感受那穿透時光的氤氳古風,再看看那靜靜地佇立在山間田野的古道,它既像一座豐碑,為抗擊日軍,建立紅色根據(jù)地,消滅土匪惡霸、解放全中國所承載著的歷史責任和光輝業(yè)績,又像一位莊嚴而不失慈祥的老者,忠誠地守衛(wèi)著衢州這片秀美的土地。古道作為一段歷史,己成為永恒,將載入史冊,并將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