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孩子游戲的科技含量是與時俱進了,可這種玩法會讓孩子失去動手、分享、合作的機會。特別推薦一些經典的傳統(tǒng)游戲。讓孩子們在動手、動腦中親近自然,學習分享與合作,找到真正屬于童年的那份快樂。
Part1精細動作篇
兩三歲的孩子能夠越來越好地控制他們的手臂、手腕、手掌和手指了。這是一個鼓勵孩子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好時期,而游戲是最好的方法。
分豆豆
把綠豆、紅豆、黃豆等五顏六色的豆子混在一起,讓寶貝一樣樣挑出來,放進不同的碗里。能鍛煉孩子手指的靈活性、刺激小肌肉的發(fā)育。
新玩法:兩三個孩子一起玩,比比誰挑得快。
剪紙
這是女孩子喜歡的游戲。將買來的剪紙放在一張白紙下面,用鉛筆勾出輪廓,再用剪刀、刻刀復制出一張或多張新的剪紙。
取一張正方形紙,對折或斜對折數次,隨意直著、斜著或彎曲著剪,之后打開,一張獨特的剪紙就完成了。剪法不同,作品也不同,每次都會有新的發(fā)現。
做泥餅、玩面團
弄一小堆黃土,和成泥,拍成小餅狀,用細樹枝刻上圖案;或捏出小碗、小車等各種好玩兒的東西。用面團代替也能玩這個游戲,任孩子隨意捏些小東西,然后用水彩筆涂上顏色。
用橡皮泥代替和好的泥,以牙簽做筆,在上面畫出圖案,或借助橡皮泥工具,做出各種小動物或一頓“美味佳肴”。如果有時間,你也可以帶孩子去陶藝館玩玩泥巴。
Part2想象益智篇
想讓寶寶變得更聰明?不妨陪他玩一些益智類的游戲。這樣寶寶不僅喜歡,還可以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延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過家家
用簡單的玩具充當家里的用品,幾個孩子扮演家里的各種角色,“上演”不同的故事。這個游戲沒有一定之規(guī),孩子想到哪兒就玩到哪兒。
把它從家里搬到戶外,在花園里用樹葉、樹枝、土、沙子做一頓“飯”,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吃。也可用落下的花瓣做香水或果汁。
發(fā)現自然的奧秘
帶孩子到公園或郊外,尋找?guī)追N不同的樹葉、花朵,捕捉螞蚱、螳螂、蝴蝶、蜻蜓,觀察蜜蜂采蜜和松鼠爬樹,或讓孩子肩扛一只小魚網、提一個小桶,在河邊、湖邊蹲下來,撈魚撈蝦找蝌蚪。
把采集到的樹葉帶回家,想出幾種保存的方法,試一試,看看哪種行得通。蝌蚪也可以帶回家,養(yǎng)在魚缸里,觀察它們如何一點點變成青蛙。要培養(yǎng)孩子善于發(fā)現的眼睛,發(fā)現這些動植物,更發(fā)現它們之間的不同。
老鷹抓小雞
老鷹抓小雞是兒童喜愛的集體游戲。由一個高個子孩子或成人當“雞媽媽”,后面跟著一群“小雞”;一個人當“老鷹”?!袄销棥奔菜偾昂笞笥遗軇樱蹲健靶‰u”,“雞媽媽”伸展兩翅(雙臂)保護“小雞”?!袄销棥贝∫恢弧靶‰u”,即得1分。這項活動趣味性很濃。
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設置一些障礙,比如把某些區(qū)域假設為山脈、河流、吊橋等,在“小雞”躲避“老鷹”時,做出相應的爬山、過河、走吊橋的動作,增加游戲的難度和樂趣。
Part3心靈手巧篇
手上有很多和腦部關聯的刺激點,所以手被稱為人的“第二大腦”。因此,多做手指活動,對腦部的發(fā)育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比比誰的飛機飛得高
取一張紙,裁成正方形,斜對角對折成兩個等邊三角形,再分別將等邊三角形的一條邊折向底邊,一個簡易紙飛機就折好了。折得好的紙飛機可以飛得很高,這就要看手上的功夫了。
除了比飛得高,還可比飛得遠、飛得穩(wěn);也可以在機尾上掛一個用紙折成的空盒子當“后備廂”,比比哪架飛機載貨多。
彈球
小小的玻璃球有多種玩法,男孩很熱衷——在地上挖幾個小坑,彈來彈去是最常見的;或兩個人較量:一方把球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對方彈出自己的球,試圖將它擊中,并掉進坑里,這樣出擊者就獲勝了。也可以在地上畫線為界,誰的球被打出線就輸,叫“出綱”。通常,玩的人各出數枚,輸者將喪失對玻璃球的所有權。
一方彈出一個球,去擊對方的一組球,打得越散越好,并定出相應的得分原則,有點像打保鈴球。
翻繩
一人將繩套在兩手手背上,將繩在兩只手上分別纏繞一圈兒,接著以左手的中指把右手掌心處的繩兒挑起,再用右手的中指將左手掌心處的繩挑起,將繩在兩手間拉開,這時就可以由第二個人來翻了。對方只要把拇指和食指順著繩交叉的兩個空隙分別插進去,捏住兩根繩線,向內、向外翻,也可用小手指勾著向上或向下翻,繩就套在了他的手上,同時也翻出了一個新的花樣。根據翻出的形狀,孩子可隨意取出好聽的名字,如花手絹、面條、飛機等。如此你來我往,循環(huán)往復。
如果多人輪番玩兒,由兩人游戲演變成多人游戲,會更好玩兒。
Part4身體協(xié)調篇
如果孩子的協(xié)調能力弱,做事笨手笨腳的,父母就要多費點心思,利用一些小游戲來促進孩子身體協(xié)調能力的發(fā)展。
踢毽子
找一根長度適合的繩子,一頭系在毽子上,另一頭讓寶寶抓著,高度是寶寶抬腳正好可以踢到毽子。玩熟了還可以左右腳輪換著踢,也可以由媽媽拎著毽子,讓寶寶抬腳去踢。
可以組織幾個小朋友輪流來踢,踢中次數最多的寶寶獲得獎勵。
“撈魚”
兩個孩子雙手拉著成拱門狀,高過頭,當他們說“一網不撈魚,二網不撈魚”時,其他的孩子從“拱門”下穿過;當說“三網撈一個小尾巴魚”時,充當“魚”的孩子就有可能被突然落下來的四只胳膊圈住。
比如可以在游戲中增加一個內容,即“撈到誰誰就要回答問題”。這樣,做游戲與學知識就結合起來了,邊玩邊學,孩子也不覺得枯燥了。
跳房子
廉價的跳房子游戲能給女孩帶來無窮的快樂,只要一支粉筆、一串手鐲型的珠子就足夠了。
在地上畫出一摞大大小小的格子,依次寫上數字;最高處是個半圓形,里面寫上天空。把珠子放在第一格內,隨后一只腳邁進格子內,單腳做“金雞獨立”狀踢珠子,從第一格踢向第二格,以此類推,直到“天空”,就能升級了,下一次從第二格開始。若踢到格子外則被淘汰。
如今很多小區(qū)的地面是用地磚鋪就的,可以根據地磚的自然線條和不同顏色,分割出大小各異的格子,設計出靈活的游戲規(guī)則,跳來跳去,這樣玩“跳房子”似乎更有趣兒。
分享老游戲的好處
·老游戲迅速拉近我和兒子的距離
橙子爸 ?兒子橙子 ?7個多月
每次和6個多月的兒子玩“拉大鋸”,兒子就特別開心,隨著一拉一推,就笑起來,而且小手還知道用勁拉或是推我。通過這個游戲,橙子能學習如何坐著才能保持平衡,而兒歌的節(jié)奏又有利于他今后語言的發(fā)展。這是個老掉牙的游戲,我小的時候肯定玩過無數次,現在又陪著兒子玩,它迅速拉近了忙碌老爸和兒子之間的關系。
·協(xié)調性,輕松玩出來
雪蓮 ?兒子陶陶 ?3歲
現在,有“感覺統(tǒng)合失調”的孩子真不少,我小時候可沒聽說過這個詞兒。那時的很多游戲都是讓身體“動”起來的,協(xié)調性自然就好了。所以,陶陶8個月的時候,我就讓他在地板上亂爬;1歲多隨他在草地上、沙坑里打滾兒;2歲多時教他玩泥巴、分豆豆,鍛煉他的小手指。經過這番操練,陶陶的身體現在可靈活了。
·再也不擔心孩子沒玩伴啦
林一喬 ?女兒嘉嘉 ?4歲
前幾天教女兒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跳皮筋、丟沙包,跟著他們一起跑呀跳呀、閃轉騰挪,時不時還高興地歡呼兩聲,好像自己也回到了童年。細想想,孩子的愿望其實很單純:只要能和小伙伴痛快地瘋玩兒就行,而老游戲恰恰滿足了孩子們的“伙伴需求”,能玩兒得痛快、開心,釋放出自己身上的能量與活力,符合了孩子們好動、好熱鬧的天性。
·在老游戲中,親近自然
田婧 ?女兒可心 ?5歲
我不把女兒悶在家里,平時攛掇她給小朋友打電話,約著一起玩兒。如果他們跳大繩,搖繩的肯定有我!可心喜歡撈魚,我們一有空就帶她去公園、野外玩兒;夏天去海邊,她認識了好多海里的小生物,還搜集了不少貝殼、海螺。和同齡的孩子比,可心在玩兒上點子多、膽子大。我想,這是她戶外活動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