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建勛
?
清秀飄逸的隸書技法(二)
文/方建勛
隸書的豎畫,基本要求是“直”。但是,直得要有微妙變化,其微妙變化主要體現(xiàn)于提按與勢向方面。
(一)隸書的豎畫常見的有垂露豎與懸針豎兩種基本形態(tài),如圖4-1。
有些隸書字帖中豎畫,起頭處往往強調(diào)方勢,從而形成后世所謂的方筆。這種“方筆”或“方頭”的出現(xiàn),既與原書者的用筆法有關(guān),也與刻工的用刀鐫刻有關(guān)。清秀飄逸一路隸書中,《小子碑》方筆較為多見,《禮器碑》其次,《曹全碑》與《孔宙碑》則較少。起頭處的方筆寫法是,將毛筆筆鋒沿水平方向向右橫切下去,頓按,然后提筆調(diào)整成中鋒向下行筆。(圖4-2)
(二)形態(tài)多樣。
豎畫的粗細變化豐富。一字中多個豎畫,豎畫與豎畫之間存在粗細變化,這種變化通常較容易把握。比較難把握的是單個豎畫中的粗細變化。單個豎畫的粗細變化,帶來豎畫的多樣形態(tài),主要有:上粗下細、上細下粗、細粗細、粗細粗、波顫豎。(圖4-3)
(三)勢向多變。
雖然隸書在整體感覺上橫平豎直,但是就像橫平指的是一種感覺上的平一樣,豎畫的“直”也是指在整體感覺上需要豎直,而不能簡單理解為每一個豎畫都是縱向的垂直。其實隸書的豎畫,在縱向走勢上與橫畫一樣需要多種變化。但是,不管豎畫的走勢如何,都不能“離心”——游離于整個字的結(jié)構(gòu)之外,無法與整個字融合。
圖4-1 隸書的豎畫
圖4-2 豎畫的方起
圖4-3 隸書豎畫的形態(tài)變化
飄逸一路的隸書,除了波畫,撇畫與捺畫的飛動之勢是不可或缺的。隸書中的撇畫,與楷書的撇畫在用筆提按方面正好相反。它是前輕厚重,而楷書撇畫則前重后輕。試比較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碑》中“不”字與《曹全碑》中的“不”字(圖5-1),二者差別非常明顯。
在隸書中,撇畫也是形態(tài)多樣,主要有短撇、長撇、直撇、豎撇等幾種。短撇的形態(tài)與點有些像,輕落筆后,頓按后即順勢回鋒。長撇往往有一個弧度,如《曹全碑》中“不”字的長撇,在收筆處通常頓按后向上順勢回鋒。直撇通常較瘦且直。豎撇是豎畫與長撇的合體。(圖5-2)
圖5-1 隸書的撇畫
撇畫最要留心之處,是在撇畫收尾處的筆鋒變化,或者如垂露豎的收尾一樣,圓渾飽滿;或者筆鋒微微地挑出一點鋒勢,如花苞初露;或者有明顯的筆鋒,如行草書牽絲引帶;或者筆鋒提起,如細枝伸出。(圖5-3)
當(dāng)撇畫與捺畫在一字中,先撇后捺續(xù)接出現(xiàn)時,要特別注意兩者之間的筆勢相接相續(xù)。書寫時,撇畫至收尾處,順勢一頓,借著筆勢(此時具有彈性的筆鋒受擠壓有一種自然外彈之力),筆鋒向上挑起,在空中作一外圓弧形,然后順勢落筆,逆入開始捺畫的起筆動作。從圖5-4可以看出,漢簡“文”字的從撇到捺的筆勢關(guān)系,比碑刻“文”更為明顯。
隸書的撇畫不難于飄逸,而難于在飄逸中見沉著。因此,行筆時,以提筆為主的同時,還要時刻按著筆,做到飄而不浮,靈動而厚重。
圖5-3 撇畫收尾處的筆鋒變化
圖5-4 隸書撇、捺對比
隸書的捺畫,與波畫相似,也可以說是斜著的波畫,用筆過程同波畫一樣較為復(fù)雜。其運筆過程,不僅有明顯的提按變化,還有弧度,而且行筆路線也蘊含曲折??瑫械霓喈嬇c隸書極為相似,因為楷書的捺畫是從隸書演變而來的。早期的楷書,如三國鐘繇的楷書,遺存了明顯的隸書形意。這不僅在體態(tài)上,并且像捺畫這樣的主要筆畫,與隸書極似。直到后來楷書走向完全成熟,捺畫才與隸書拉開一定距離。二者主要的區(qū)別是在捺尾:隸書如雁尾,圓滿;楷書如大刀,鋒利。當(dāng)然,這是總體上的比較。具體到每一種碑帖,則會有所偏差。譬如《禮器碑》,就有許多捺畫收尾處如大刀狀。這并非《禮器碑》偏離隸書的主要特征,而是說明楷書之捺,源頭正在隸書。(圖6-1)
與撇畫一樣,捺畫的形態(tài)變化也較多,如有短捺、長捺、平捺等。這些形態(tài)不難把握,難把握者有三:一是整個捺畫走向的直與曲,二是收尾處的圓與方,三是收尾處(雁尾)翹的高低。如果學(xué)習(xí)者能注意到這關(guān)鍵三點,捺畫就容易把握了。如圖6-2所示,《曹全碑》“戊”字捺畫行筆經(jīng)歷一個大弧度,而“令”字捺畫則幾乎是直線行筆;《孔宙碑》的“反”字捺尾外輪廓極圓,而《小子碑》“不”字捺尾形方;《小子碑》“表”字雁尾上翹得很高,而《禮器碑》“大”字則是略有所翹。
常見有學(xué)習(xí)者,對捺畫的雁尾狀非常在意,為突出雁尾之形似,常以描畫修改之法獲得滿意之效果。這大大違背了書法的本質(zhì)。書法便是要一筆書寫而成,不可描畫修飾。像波畫、捺畫這樣的技法難度較大的筆畫,也同樣需要一筆而成。初時,用筆動作可以放慢,以求形,但也不可用描畫之法。一旦熟練,則揮運自如,形神兼?zhèn)?。否則,永遠只有形似,而難有神似。
隸書與楷書屬“正書”,“正”者,有莊整之意,具有一種靜態(tài)之美。然隸書與行草相比,雖偏于靜態(tài),卻是靜中有動。對表現(xiàn)靜態(tài)美的楷書與隸書來說,“點”這個筆畫在其中起到了活潑生動的作用。在隸書的基本筆畫中,點的形態(tài)最為豐富多姿。這一方面是因為點本身具有多種形態(tài),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他筆畫也往往用縮減成點來替代。點有一種躍動感,或重若崩云,或輕若蟬翼,或在上下,或在左右,使整個字顯得灑脫靈動。如《曹全碑》“馬”字,除了點就是橫畫與豎畫,結(jié)構(gòu)靜穆穩(wěn)固。正是這四個點,化靜為動,讓整個字呈現(xiàn)一種動蕩感。再看《小子碑》“郎”字,如果沒有這兩個點,整個字線條雖然宛轉(zhuǎn)流暢,但是節(jié)奏顯得有些沉悶與單調(diào)。這兩個點,如樂曲中的休止符,打破了原先之節(jié)奏,于是有抑揚頓挫之美。(圖7-1)
就點的書寫技法來說,它并沒有波畫或撇、捺那么難。它的難,在于細微的勢的表現(xiàn)上。點之勢,是最不易把握的。點的形態(tài)變化之所以那么多,就是因為隨勢而變,往往隨它在一個字中不同的位置而變。在不同的位置,為求得與其他筆畫的融合、團結(jié)一體,就要作出呼應(yīng)之勢。于是形態(tài)也就有了細微而豐富的變化。因此,在隸書中,下面將要點分而論之。
單個點:位置不同,往往點的勢向也不同。(圖7-2)
左右對列點:左右之間有一種顧盼相接之勢。(圖7-3)
三個點:三個點以“三點水”與“心”出現(xiàn)最多。
三點水:一般是上邊一點勢向下,中間一點勢水平,下邊一點勢向上,如手電筒光一樣,從中間向外發(fā)散。不過要注意:中間一點的筆勢也往往有向下或向上的變化;三個點是有長短大小變化的,不可一以律之。(圖7-4)
心字底:或為單字,或作部首,三個點通常是中間一個點較為豎直,左邊一點勢向右,右邊一點勢向左。再者,三個點都匯聚于撇畫(寫成楷書即彎鉤)的上部,以求精神凝聚。(圖7-5)
三個點,還有其他一些字也用到。如《禮器碑》“赫”字左邊三點和右邊三點,《孔宙碑》“綏”字三點,一般是中間一點豎直些,左邊一點右傾,右邊一點左傾。所有點都是筆鋒上出鋒,以表現(xiàn)勢向字心。再如《小子碑》“稱”字,三點水平并列,順著筆勢運動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是與上面的波畫運動節(jié)奏是一致的。點在不經(jīng)意間,如有流水叮咚之聲。(圖7-6)
四個點:常見有“雨”字點和“火”字點(即四點底)?!坝辍弊贮c一般四個點大小相近,總體在呈水平狀的同時略有上下傾側(cè),如雨珠灑落空中。四點底,一般是中間兩個點豎直一些,左右兩個點分別向外傾側(cè)。比較《孔宙碑》“廉”字與《小子碑》“儉”字中間兩點之勢向,“儉”字的顯然傾側(cè)幅度更大。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四點落筆時都是從字心向外落下。上面提到三點水的勢向,如燈泡發(fā)光,四點底其實也是如此。(圖7-7)
關(guān)于點,除了以上所舉字例,還有“之”與“走”字底中也有多個點。它們的寫法,在漢代隸書中出現(xiàn)次數(shù)多,且技法要求較高,后面將單獨分析。
圖6-1 隸、楷比較舉例
圖6-2 隸書捺畫的走向
圖7-1 隸書的點法
圖7-2 隸書的單點
作者系北京大學(xué)美學(xué)博士、歷史學(xué)博士后、北大校友書畫協(xié)會秘書長兼導(dǎo)師
本欄目內(nèi)容選自2015年12月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書法技法講壇——清秀飄逸的漢隸技法45例》
約稿、責(zé)編:金前文
圖7-3 隸書的左右對列點
圖7-4 隸書的三點水
圖7-5 隸書的心字底
圖7-6 隸書三點的變化寫法
圖7-7 隸書四點的變化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