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荔
我不敢輕易為西安交大寫些什么,交大讓我筆拙而情怯。因為,交大,是我每天行走腳下的摯愛的熱土,是我一生的教育理想拋灑種子、生根落地、茁壯成長的地方,是我今生今世為之服務和奉獻的機構,是與我命運相連、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2000年1月,臨近碩士畢業(yè)前半年,我已應聘到西安交大人文學院中文系,但不久,我同時被中國社會科學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三所高校錄取為博士生。在三校之間如何抉擇?其時我去了一趟北大,在朗潤園拜訪了季羨林先生,一席長談,被國學老人的風采深深吸引,從此,一路向北,戀戀燕園。在離開西安北上求學前,我與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焦垣生主任告別。焦老師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西安交大教學名師,研究戲曲文化,早年寫過小說,身材高大頎偉,講話抑揚頓挫,聲音洪亮。他大手一揮,告訴我學術上勇猛精進、繼續(xù)深造是應該的,西安交大希望我學成之后能夠如約歸來。
風雨紅樓,一方凈土。在北大,未名湖畔,博雅塔下,泛舟學海,攬勝書山,我沉醉于人文藝術的博大與精深。博士三年的勤奮苦讀、自由漫讀,北大精神從此成為我永遠的靈魂紋身。2003年,博士畢業(yè)前夕,雖然可以入職中國傳媒大學,但想起十三朝古都西安,想起櫻花爛漫梧桐碧的西安交大,如同在遠方向我殷殷呼喚。試探著給焦垣生主任打了個長途電話,他還是那么熱情爽朗,高聲大嗓。他在電話里,對我斬釘截鐵地說:“你本來就是交大人,快回來吧!”這么不由分說,不容置疑,“交大人”三個字給予了我強烈的歸屬感。于是,我就在剎那之間,做出了一生的選擇。時值陽春三月,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天涯芳信,燕燕歸來。從此,就筑巢在二十四番花信風嫣紫姹紅、柳絲飄蕩、梧桐偉岸的西安交大校園。
從初登講壇的羞澀慌張,第一次做班主任時故作大人式的全班訓話,第一次編寫教材,第一次參加教學研討會,日歷就這樣一頁一頁地翻過。一十三年彈指一揮間,如今我已經(jīng)是西安交大的老教師了,閉著眼都能描繪出交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從梧桐道上,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到櫻花樹下,春宴如醉,飛花勝雪;胭脂坡上眺望過長安弦月,西花園撿拾過靜美秋葉。從西遷校史館到藝術博物館,從騰飛塔到彩虹橋,所有的地方都有過我層層疊疊的腳印。康橋廣場小徑上,下了夜課后歸家的夜涼如水,白居易東亭前的書法碑刻,眼見著在風雨中日漸剝蝕。在滿校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自從2003年春夏,我來到這一片曾等待過我守約歸來的校園,我就再也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它。一十三年,我知道交大校園最蒼幽的草木深處,老樹下,藤蔓邊,小橋旁,可以去默坐,可以去呆想,去推開耳邊的嘈雜理一理紛亂的思緒,去窺看自己的心魂。
日升月落,光陰流轉,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我教出來的交大學子已遍布海角與天涯。即使沒有上過我的專業(yè)課、通識課、視頻公開課、混合式慕課,也可能參加過我創(chuàng)辦的國學誦讀暑期學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修營、大學生微電影特訓營、時事研討班,或者我策劃主持的“南音回長安”古樂晚會、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之三意社秦腔晚會、“古韻金聲”音樂雅會,或者是我策劃的兩岸三地主題紀錄片電影節(jié)、“明日家園”環(huán)保主題紀錄片電影節(jié),即使這些都沒有參加過,那么,從2007年開始創(chuàng)辦、堅守至今的素質教育品牌講座“學而講壇”,我一直負責組織策劃并主持,每周三晚上不見不散,成為“學而講壇”與聽眾始終不變的契約。身為交大學生,聽一場“學而講壇”,是在交大期間必須要做的50件事之一。多少校內(nèi)的、校外的、我熟悉音容、記不住名字的學生,一定聽過某一場“學而講壇”吧!是易中天、劉慈欣、張豈之、于賡哲、莫礪鋒、大冰、張嘉佳、雪小禪還是同聲傳譯的外國專家講座?到今年三月底,“學而講壇”十年長跑,已經(jīng)辦到將近370期啦!有大一開始聽“學而講壇”、最后交大博士畢業(yè)的學生,離校前特意為來告訴我,“學而講壇”是他的交大歲月里,所修過的最長的一門通識課,十年風雨追隨,試問人生能有幾個這樣的黃金十年?
記得當初在北大,五顏六色的海報布滿了三角地廣告欄,有時一晚上有三四個講座,讓人應接不暇。來講演的,有學界泰斗、專家教授、總統(tǒng)總理,有實業(yè)家、演講家、明星新秀……北大張開寬闊的襟懷,來者不拒。這種百家爭鳴的氣氛,使北大的莘莘學子形成了開放的思維、廣博的視野,加深了他們對學術的執(zhí)著熱愛。北大是一個開放的學術殿堂,唯其兼容與自由,令無數(shù)人心馳神往,這也是我創(chuàng)辦“學而講壇”這樣一個素質教育開放平臺的初衷。猶記“學而講壇”創(chuàng)辦之初,步步維艱。申請場地、發(fā)布消息、接送來賓,我?guī)е粌蓚€研究生,任勞任怨地操辦一切,盡管辛苦不堪言,但效果卻沒有想象的那么好,最少的時候,全場甚至只有20多個觀眾。就在我猶豫是否放棄時,有學生真誠地對我說,哪怕只有二三人,值得的就是值得的,他們通過“學而講壇”解決了人生的困惑,從盲目浮躁的生活中抽身出來,擁有了一種澄明的心境去思考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一路行來,如果沒有學生們的鼓勵和支持,我怎么能做到,坐在歲月的河岸上看青春流逝,年復一年堅持把“學而講壇”辦下去,為廣大交大師生和社會公眾,搭建一個與知名人文學者、專家教授零距離對話的平臺。不僅普及傳播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歷史考古等人類文化智慧,還積極介入當代中國社會現(xiàn)實,探討時事政治、經(jīng)濟形勢、當代科技等各科知識,逐步整合西北高校的各類人文學科資源,促進學科內(nèi)的跨界創(chuàng)新綜合,彌補交大西遷而來的工科單級發(fā)展狀況,重塑交通大學“阡陌交通”的大人文傳統(tǒng)與入世關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學而講壇”做到1000講,成為立足西安、輻射全國的學術講座著名品牌,打造成為西安高校一道恒久而迷人的文化風景線,以講座形式為不同學科背景的聽眾提供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機會,打造一個開放融合的學術共同體,在跨學科平臺上實現(xiàn)素質拓展和理論創(chuàng)新,發(fā)揮高校作為社會智庫的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弘展民族文明,發(fā)射原創(chuàng)思想,參與時代變革,守望校園凈土,傳承薪火,引領時代。我相信滴水終成河、聚沙終成塔,我相信時間的力量。
交大是以工科見長的學校,實力較強的專業(yè)基本來自于這個領域。而工科是個一板一眼、立竿見影的領域,非常講究事實和邏輯。作為邏輯分析的基本功之一,搞明白觀點與求證之間的關系就成了工科學生素質的標志之一。從文采風流的北大,來到敦篤務實的交大,厚重的百年交大,歷練了我的理智和踏實,將一個浪漫到骨子里的北大學生變成了現(xiàn)實主義者,少談主義,研究問題,并且明白,要證明一個觀點看上去很清晰簡單,做起來卻需要有扎實的資料搜集、實驗設計和數(shù)據(jù)分析作為支撐。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工作都不簡單,事實上相當?shù)碾y,一個人需要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才有可能掌握這些技能。幸運的是,西安交大在培訓這些技巧方面是一所第一流的學校。這是在一百多年“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實干興邦教育中建立起來的校風。
不想掩蓋學校之間的差異。清華和北大的學生從政的比例確實高于其他學校,上海交大的商業(yè)氛圍也要濃于西安交大。但我認為,這些差異主要來源于學校所在地域的特點,專業(yè)組合的不同和校史傳承的精神,而并非是源自學校的發(fā)展水平差距太大。從飛揚揮灑、舍我其誰的北大,來到為支援西部建設、大樹西遷的交大,我深深感受到,這所以理工科為主的學校,對國家、對民族的貢獻在某些方面不遑多讓,但其文化精神的彰顯,在某種程度上卻是沉默的,是靜水深流的。作為交大的人文一翼,我是多么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發(fā)出西安交大的渾厚的聲音,傳遞文化價值與理念,成為西部社會的文化高地,具有更大的社會音量。
四季校園,綠葉婆娑,紅花開,白花開,蜜蜂蝴蝶都飛來。陽光自由自在,打在男生女生年輕的、風一般的臉上。那些青春的孩子們,踩著單排滑輪箭一般地掠過去了。我是多么喜歡交大的氛圍,讓人永遠年輕。交大著名的櫻花,也是櫻花本有的純凈氣質,靜默,美好,綻放無聲,清芬乾坤,令人心曠神怡。交大櫻花沿著校園中軸建筑分東西櫻花道夾道延展開去,從北到南于圖書館處環(huán)接,感覺上總長度近千米,因此比起青龍寺,交大櫻花多了一層如云如霞、夾道繁花的“籠罩感”,更接近日本賞櫻的感覺。置身其中,心中飄飛美好的旋律,看什么,都是歌,讀什么,都是詩。從交大的櫻花路走過,會收獲到一份不可名狀的幸福。
我常想,交大校園為什么要廣植櫻花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彭康校長,這位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28年入黨,在思想、文化、教育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戰(zhàn)士,西安交大的奠基人。校內(nèi)東邊的有條大道叫彭康路,1968年3月28日,近70歲的老校長就是讓康生的爪牙押解著游街,折磨猝死在這條路上。從此,每每走在櫻花道,我就有一種與悠悠歷史血脈關聯(lián)的感覺:爛漫櫻花不只是讓我們迎春開懷,它也提醒我們,西安交大歷史上經(jīng)歷過的那些不忍回首的風霜雨雪。今天,校園的花樹下的青年,是否還能繼承先賢高貴的理想追求?在校園中辛勤地栽花種草、守望明天的一線教師如我,是否還能接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交大前輩們的重托?記得北大歷史上最杰出的校長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往昔昏濁之世,必有一部分之清流,與敝俗奮斗?!毖嘧勇暵暲?,逢春又一年,櫻花紅枝頭,楊柳綠池邊,與別人賞櫻的感受不同,對我來說,年年櫻花如血如燃,提醒著我不要忘記繼承彭康校長的遺訓:勵精圖治、鞠躬盡瘁,如櫻花一樣熱烈飽滿,繁英滿枝,花海磅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給予人無限的憧憬和希望。一個外面看得見、聽得到的交大,是浮在水面上的交大;另一個繼承并發(fā)揚了探索和奉獻精神的交大人才能察覺到的交大,是深藏在交大人心中,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交大。交大有能力也有責任,成為推動中國尤其是西部地區(qū)的思想、政治、社會、文化進步的正面力量,使中國不斷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前進。雖然我只是交大雙甲子三世紀的百年長河中一個微小又微小的波浪,但我景仰蔡元培和彭康兩位老校長的勇氣和境界,愿為社會“清流”的人生志向目標明確,并且豁得出自己,抵得住誘惑,付得出熱血熱情,耐得住三更燈火五更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蔽覀兊墓湃艘言凇洞髮W》中闡明了“大學之道”。曾任北京和臺灣兩所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在1931年的“大師論”則言簡意賅:“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蔽靼步淮髴敓o愧于“大學”之名。因為交大有很多淡泊名利的老師,也許不曾有“大師”的“名”,但卻具備“大師”的“實”。西遷六十年來,這里成長著中國幾代優(yōu)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的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于天下的嚴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合,構成了西安交大的精神支柱。西安交大責無旁貸地擎起西安、西部現(xiàn)代教育的旗幟,并躋身中國一流大學的行列,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大國崛起的全球化戰(zhàn)略,“交通大學”“交通”的含義現(xiàn)今已經(jīng)拓展,包含了易經(jīng)“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司馬遷“歡欣交通而天下治”的理想追求,寄托了“交融世界,通達古今”的價值取向和國際化理念。
交大120年歷史,名師先賢薈萃。從來不乏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大都成為民族的脊梁,他們沒有辜負這片土地、這個民族賦予他們的風骨與靈氣!從徐家匯到興慶宮,交通大學大樹西遷,它為這個民族奉獻出來的學者教授、莘莘學子,對中國的政治、歷史、科學、文化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百年來,交通大學曾留下多少名人學者的步履,閃耀過多少思想的靈光!一項項科研成果,都物化為珍貴手稿、文獻典籍;一位位曠世大師,一批批才華縱橫的論文,一部部傳世的力作,涵蓋古今經(jīng)典、熔鑄中外理論。一代代大師像蜜蜂釀蜜一樣,把心血和智慧化作講義、書籍,薪火相傳,向后輩學子們播撒光明。1956年8月,多達千人的第一批師生冒暑抵達西安,在人民大廈舉行盛大開學典禮。至1958年暑假,74%的圖書資料、大部分儀器設備、全部歷史檔案相繼運抵古城,全校70%以上的教師,1954、1955級80%以上的學生,1956年入校的全體學生,從黃浦江邊來到關中平原,入住樓宇初成的西安新校園。古老的長安,悠久的沙坡,從此敞開博大的胸懷,張開雙臂歡迎成千上萬的學子前來汲取營養(yǎng),使他們從這里走出去后,創(chuàng)造出更多成果、更大輝煌。
因為這校園,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此間的風物與精神,因六十年歲月而幽深雋永。如今屋舍與花木依舊,滄桑與風流并存。一代學人,從上海到西安,從風雨如磐的舊中國到急遽變遷的新世紀,他們的持守,他們的守望,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學問,都沉潛在這校園中。我以及我的許多交大同仁們,就是這片土地上綿延著的、正在燃燒的火種之一,這種綿延不是物質的遺傳,而是靈魂的塑造和遠播。青青校園,桃李芬芳,功利的浪潮里還有人追尋學術的自由,世俗的人流中依舊有人堅守學術的信仰,流年里學生流水一樣地流走,我們磐石般守在這條河流邊,與希臘先哲徜徉于雅典,與春秋先賢長住于稷下,尋覓,追求,堅守,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