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學玲
摘要: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升學、就業(yè)壓力的加大,人們的孝道觀念淡化了。青少年漠視親情、不懂孝順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孝道教育缺失的現(xiàn)象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此,許多中學采取措施加強對中學生的孝道教育。
關鍵詞:和諧校園;中學生;孝道教育
加強中學生的孝道教育,是繼承孝傳統(tǒng)、弘揚孝美德的需要;是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家庭美滿、幸福,社會文明和諧發(fā)展的需要。讓中學生感悟孝之道、擁有孝之心、實踐孝之行;學會關心父母,關心長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當代中學生進行傳統(tǒng)孝道教育的原則
1、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原則。我們知道,傳統(tǒng)孝道教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產生過強大的影響力,發(fā)揮過重大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適應了家族宗法制小農經(jīng)濟的需要。今天社會的文明程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tǒng)孝道依托的社會基礎已喪失,如果面對當代學生的教育,我們對傳統(tǒng)照搬照抄,就會脫離時代、脫離實際,為現(xiàn)實所不容,孝道教育便無效果可言。所以我們應站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立場上,對傳統(tǒng)孝道重新進行審視,科學分析其內容,取精去糟,堅持繼承和批判相結合,堅持繼承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根據(jù)時代要求與時俱進,賦予孝道新內容,如珍惜生命、學會感恩、自立自強;堅持孝道教育與民主法制建設相結合,在孝道教育中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法制的剛性約束力促進孝道意識的內化。
2、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中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目的要使學生有孝心、有孝行、有孝德,所以一定要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教育要有針對性。學生的生長、發(fā)育和邏輯思維水平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一定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個性差異和思想動態(tài),確定教育的重點、深度、廣度,使內容適合大多數(sh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就是要把孝道思想、孝道觀念、孝道意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通過實踐行動達到孝道教育的內化?;顒优c交往是道德發(fā)展的主要動力,成人、教師及其他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必須通過自身的積極活動和思考才會發(fā)生作用。人們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是行為主體實踐活動的結果,人的思想品德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又通過實踐活動表現(xiàn)出來。只有通過實踐活動,人們才能獲得對道德行為規(guī)則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并以此調節(jié)自己的思想行為。孝道存在的客觀基礎是晚輩與長輩的關系,作為協(xié)調這種關系的孝道,只有當主體參與這種關系之中,并通過親自體驗、處理這種關系,才能獲得對它的深刻理解和認識,才能不斷深化自己的情感體驗、磨煉自己的意志,從而形成堅定的孝德信念以及在這種信念支配下自覺的行為習慣。
二、和諧校園建設背景下實施孝道教育的具體途徑
1、要開展孝道的知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知行統(tǒng)一”。因此,我們要從孝道的知性教育入手,使人們具有孝道的理性知識,進而逐步確立起“孝”的觀念。其次,“孝,發(fā)乎情”,因此,我們在進行孝道教育時,需要從其與父母的血肉親情出發(fā),在親情的基礎上啟發(fā)其內心的理性自覺。
2、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引導中學生自覺踐行孝道。在中學生對孝文化取得認同并對孝道典型產生感情共鳴的基礎上,我們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諸如利用“感恩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重陽節(jié)“等節(jié)日,強化中學生的親情意識和敬老觀念,還通過如開展”孝敬父母——做人的責任“的征文競賽,給父母送張生日賀卡,為父母算筆我的人生帳等有意義的活動,使個體學生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我做起,理解父母、體貼父母、孝敬父母,讓每個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無與倫比的養(yǎng)育之恩,引導他們在學習生活實踐中通過一點一滴的行動來回報父母。
3、促進道德遷移,提升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創(chuàng)辦的巴甫雷什中學大門口寫上”要愛你的媽媽“作為校訓,他認為:”如果一個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xiāng)、愛祖國嗎?“愛祖國從愛周圍的人做起,這是蘇霍姆林斯基一個基本的思想。如果中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父母奉行孝道,由此推而廣之,就會為其他親人付出愛心,為一切素不相識的人施以善行,為班級、學校、家鄉(xiāng)作出貢獻,最后升華為對社會、祖國、民族的責任感。
4、加強與家庭教育的配合,構建孝道教育網(wǎng)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社會。由于傳統(tǒng)習慣勢力等多方面的影響,有很多父母不注重用適當方式引導孩子以行為回報父母的愛。同時,父母的示范作用給子女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家庭與學校兩者之間的有機配合,把學校的系統(tǒng)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組成有機的整體,構建一體化開放式的孝道教育網(wǎng)絡。一方面,我們要建立定期家訪制度,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準確把握學校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求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則,在孝敬父母、文明禮貌等方面為子女作出榜樣,提高家庭的整體思想道德品位。
總之,孝道作為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的精髓部分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不會改變。對中學生進行孝道教育必須跟上時代變化的要求,遵循一定的原則。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探討在新的歷史時期應如何對中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原則、方法、途徑,既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劉曉霞.傳統(tǒng)“孝道”文化簡論[J].綏化學院學報.2012,(6)
[2] 廖宇.道教孝道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J].唐山學院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