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偉
中國正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需要用自信的心態(tài)、國際的視野、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一個快速健康發(fā)展的大國形象。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世界越來越關注中國,越來越渴望了解真實的中國。在國際形勢和中國自身發(fā)展都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下,如何做到內知國情、外知世界,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有效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既是對外傳播工作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又是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任務。
爭取有利于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
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日益凸顯。特別是在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增長速度起伏不定、國家間經濟利益的合作與沖突不斷、國際經貿摩擦顯著增多的形勢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發(fā)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其受關注程度和對國際格局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與此同時,中國的發(fā)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面對來自經濟轉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社會發(fā)展不均衡等多方面的挑戰(zhàn),我們尤其需要一個有利于推進實現“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
目前,盡管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解讀和認知趨于客觀,但國際話語體系和話語權仍被發(fā)達國家所左右,他們總是從自己的利益和話語格局出發(fā),力圖影響或主導涉華輿論。2013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fā)布了一項關于如何看待中國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軟實力主要集中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對中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積極肯定;但在受訪的38個國家中,僅一半國家表現出對中國的偏好傾向。在對當代中國、中國文化、中國習俗等方面的認知與傳播上,仍然是軟實力中的弱項。
然而,中國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fā)展也同樣離不開中國。尤其是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希望了解中國、在同中國合作交流中得到發(fā)展機會的愿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創(chuàng)造了經濟發(fā)展的奇跡,這也成為我們同世界溝通交流,向世界呈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的巨大動力和機遇,需要我們用國際眼光傳播好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好中國形象,為改革贏得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當中國故事被賦予了時代的戰(zhàn)略發(fā)展意義,講什么故事、怎樣講好故事就成為這一話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外傳播中國文化
國際知名學術刊物《當代中國》曾刊發(fā)一篇題為《什么影響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對公共觀點的跨國家研究》的論文。作者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認為,與中國國家形象聯系最密切的影響因子是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速度、規(guī)模和水平。而要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背后的影響因素,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歷史和國情則顯得尤其重要。
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最吸引世界注意、最令世界著迷。世界醉心巧奪天工的中國古代建筑,欣賞靈動的中國功夫。這些傳統文化因素為傳播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門,是中國故事的重要部分,為世界理解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提供了文化基礎。例如,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中“和”的概念,倡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理念,有助于其他國家了解中國積極倡導“和諧世界”理念的文化基因,也是對西方“中國威脅論”的有力回應。
傳播中國文化的精彩,還不能局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在這個快速變化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同樣需要向世界展現一個活力四射、與時俱進的中國形象。當今中國正在發(fā)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都可能直接、間接地折射著、反映著當今中國的價值理念,反映著我們對自身發(fā)展、對新型國際關系的價值追求,反映著我們的選擇以及國際社會難以想象的我們應對改革與發(fā)展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困難。我們向國際社會闡釋中國理念,講中國事情,講中國人,形式、內容、方法都有巨大的變化。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向世界展示當今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反映時下中國人積極向上、追求文明與幸福生活的奮斗歷程,展現中國年輕人的風貌,對打破西方對中國舊有印象的枷鎖有著積極的意義。
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是一部反殖民反封建的斗爭史,是一部自力更生、探索發(fā)展道路的奮斗史,是世界文化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努力踐行的許多外交準則、治國方針正是基于對中國歷史的總結與反思。
因此,我們要向世界講清楚我們基于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的發(fā)展歷程。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民族有著獨特的歷史命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曾經蒙受世所罕見的屈辱和苦難,求得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實現社會文明、民主、進步,成為中華兒女的愿望。無數仁人志士艱辛求索,但都未能成功。民族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臺,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并走上了現代化建設道路。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命運,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的是,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應該由該國人民自己決定,一個國家追求的目標應當由最了解自己國家的人民來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許能影響西方社會改變對我們的一些成見、思維定式,化解因為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價值判斷不同而帶來的誤解、偏見和利益沖突。
向世界說明當代中國國情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在經歷了30多年快速發(fā)展之后,當前處在經濟深刻轉型、各種社會矛盾顯現、改革艱難攻堅疊加的特殊歷史時期,需要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國情,了解我們對中國前途命運的把握,了解中國今天和明天堅定不移的發(fā)展方向,為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然而,一部分西方國家出于中國快速發(fā)展引發(fā)的國際關系利益格局的調整,更多是出于對中國國情缺乏了解,用西方價值觀衡量中國的治國理政、內政外交,從而出現了對中國的各種誤讀、誤解,甚至歪曲中國意圖的觀點。特別是在中國以“人口最多、經濟發(fā)展速度最快、社會主義發(fā)展中大國”等多重身份進入世界體系,“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結構”的時候,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利益群體自然會以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聲音來認知、看待、評論中國,各種誤讀、誤解甚至妖魔化中國的言行此起彼伏的狀況應該不是意料之外的事。如西方總是有一些人喜歡對中國人權問題指手畫腳,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提出所謂中國人權問題的提案。但是,他們從來不講中國有13億人口這一基本國情,從來不說中國解決了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從來不講這就是對人的最基本權利——生存權的最好維護和尊重。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我們既需要讓他們清楚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取得的歷史性進步,同時需要讓他們了解中國擁有獨特的基本國情: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發(fā)展還不平衡,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等還存在很大反差,需要讓他們了解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讓他們了解中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改變,需要讓他們了解中國是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是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需要讓他們了解中國政府為實現人民生活幸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付出的不懈努力。
深刻闡釋中國發(fā)展理念
當前,國際社會在關注中國經濟發(fā)展成就的同時,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其背后的發(fā)展理論、道路、制度及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系列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方略以及核心價值取向,在國際社會引起高度關注和熱烈反響。比如,“中國夢”、“新型大國關系”等提法,就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理念與價值追求的最新表達。如何以一個大國的世界觀、氣度胸懷、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生動的語言來深入理解、詮釋和傳播好這些概念和理念,闡述好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如何既堅持用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又充分展現謙虛、理性、包容的大國風范,構建一個既符合中國實際又能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的話語體系,是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對外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傳播的核心能力。
講出一個“新”的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了解外國人的接受方式。中國文化能不能“走出去”,在國際多元文化交流中能有多大影響,不僅取決于我們向世界呈現的中國文化產品有多精彩,還在于我們對外部世界,對外國文化產品了解的程度。對外傳播的過程是一個交流的過程,是同別人的理念、同別人的經歷與印象、同別人的傳統在交流。講故事不同于概念對概念的解釋、定義對定義的介紹,而是用受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習慣方式,用可參照、可比較、聽得懂的有情感、有情節(jié)、有溫度、有深度的內容向他們介紹中國,是效果比較好,影響力、吸引力、感染力比較強的辦法,這已被中國對外傳播的大量實踐所證明。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講故事的水平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水平,就是同世界各種文化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的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有與我們對世界的關聯度和影響力相符合的話語權。
講好中國故事,其次要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我們的對外傳播工作者、評論員,包括新聞發(fā)言人,每天清晨眼睛睜開都要想“今天我向世界說什么”“今天我怎么向世界說”,這是對我們的職業(yè)要求。說什么、怎么說,首先應該看國際社會在關注什么,看中國要向世界說明什么。然后,再看用什么語言、什么形式、什么載體和渠道,來吸引他們在眾多信息中的眼光和關注。在眾多有利和不利、積極和消極的輿論環(huán)境中,我們如何通過想要表達的觀點、陳述的形象和故事來主導、影響輿論。中國的任何一個動作都在國際社會的聚光燈下,別人用各種顏色的眼鏡、用探照燈、用放大鏡、用顯微鏡看你。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方法適應這樣的需求,把握交流中的主動,講好自己的故事。這樣才能使得我們講故事的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才能貼近國際的關注,貼近能夠影響別人、吸引別人的需求。
講好中國故事,還要創(chuàng)新對外傳播方式。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多形態(tài)的移動新媒體終端的快速應用,傳播的形式和內容也都進一步向著多元、多樣、多變的方向發(fā)展,這為傳播中國觀點、展示中國形象帶來了新的機遇。這就需要我們的媒體在觀念表述、表現方式和技術運用上加快融合。誰融合的能力強,誰的感染力、傳播力就強。這不只是傳播者主觀的愿望,更首先是受眾的選擇。受眾對“融”的需求,需要我們進一步創(chuàng)新思路、內容、方法和手段。但同時新媒體也已成為輿論斗爭、競爭的主戰(zhàn)場。如何利用發(fā)展迅猛、形式多樣的新媒體實現中國的對外傳播,是一個重大而迫切的研究課題。我們既要抓住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給對外傳播帶來的機遇,不斷適應技術創(chuàng)新對傳播內容、形式、機制、人才等提出的新要求,同時要有眼光、有辦法趨利避害,防患未然,把握新媒體環(huán)境下輿論傳播的主動權、主導權。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務。面對風云變幻的世界,我們需要用自信的心態(tài)、國際的眼光、創(chuàng)新的思維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我們能把中國的事做好,也應該并能夠把中國的故事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