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陸續(xù)有消費者投訴,反映有關互聯(lián)網社交網絡朋友圈推銷的問題。如山東消費者馬先生在朋友圈中獲悉,某知名品牌保健品正在微信圈里搞特價銷售,每盒比實體店便宜80元,這讓他動了心。馬先生通過微信支付了貨款,并于一周后收到貨物??梢淮蜷_包裝,對比之前食用過的保健品,發(fā)現(xiàn)不但包裝殘破、顏色怪異,而且生產日期字跡模糊。為此,馬先生提出退貨要求。但該微商不予理會,并將馬先生拉黑,再也無法聯(lián)系上了。
消費者在常見的互聯(lián)網社交網絡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朋友圈內總有朋友在推銷化妝品、衣服鞋帽等商品,或發(fā)布海外代購信息,有熟人朋友的鼎力推薦、加之價格誘人,不少消費者也樂于嘗試。目前,較常見的是通過微信朋友圈推銷商品或服務。這類朋友圈推銷共同特點是利用熟人關系或間接熟人關系進行交易。由于銷售或代購采取私下交易,且無法提供相應票據(jù),一旦發(fā)生消費爭議,合法權益難以維護。為此,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提醒廣大消費者:
一是不要輕易相信朋友圈內超低價的銷售和代購活動。尤其是海外代購,由于國際運費較高,正常的海外代購在價格上不大可能有太大的優(yōu)惠。對于顯著低于正常價格的商品和服務,消費者要注意信息甄別,慎重購買。
二是不要過分依賴朋友圈內曬單評價信息。已有消費者反映,一些朋友圈“成功”商家通過軟件生成任意虛擬信息,包括成交量,交易截圖,買賣雙方的頭像、名稱、談話內容及評價信息等,以此博得圈內朋友的信任。因此,廣大消費者面對朋友圈曬單評價信息不要過分相信,要保持頭腦清醒,有圖未必有真相,要多問多看,還可以通過和圈內認識的朋友交流,增強辨識能力。
三是注意保存好交易過程的記錄,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投訴或舉報。朋友圈推銷不同于電商、實體店等平臺,由于大多缺乏第三方交易擔保,利益一旦受到侵害,由于缺乏相關證據(jù),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因此,在交易過程中要核實對方姓名、所在地等信息,盡量選擇具有第三方平臺保障的渠道進行付款;還要注意保存好相關聊天記錄、交易記錄、交易信息單以及賣家相關信息等。一方面便于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必要時可以提供給有關部門和單位,便于揭露和監(jiān)督侵權行為。
社交網絡平臺要主動加強朋友圈行為的規(guī)范和引導,適時提醒社會公眾防范交易風險,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社交網絡平臺中假冒偽劣、虛假宣傳、泄露隱私等侵權行為的監(jiān)管力度,為社會公眾筑起一道安全防護網。消費者一旦發(fā)現(xiàn)在朋友圈推銷中涉嫌網絡傳銷、非法集資或詐騙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舉報。
(江西 姚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