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閎
中小學生“作文難”問題,并非一個新問題,它就像中小學生教育一樣古老,只不過它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重過。老師、家長都急于找原因,并且想盡辦法強化輔導,但總覺得不得要領。有觀點認為,當歸咎于現(xiàn)在的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知識面太窄。但在我看來,這不是問題的根本。寫作跟生活經(jīng)驗豐富與否,并無必然關聯(lián)。許多成年人生活經(jīng)驗豐富,也未必就能寫好作文。再說,中小學生作文,并不以成為作家為目標,太復雜的人生閱歷,對他們掌握作文技巧并無特別的幫助。個人經(jīng)驗感受是一回事,寫文章則是另一回事。我曾經(jīng)跟一些中學生交談過,他們當然也大多在作文方面遇到困難。在跟他們的交談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在所謂“知識面”方面,超乎我的想象,跟我們這一代在同齡期相比,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要豐富得多,即使從閱讀量方面看,他們也遠超當初的我們。我也曾翻閱過中小學各年級的語文課本,平心而論,總體上還是相當不錯的。雖然仍有諸多缺陷,但比起我們學生時代的課本來,簡直好得無法比擬。我甚至想,若是當初也有這樣的語文課本,那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可是,作文問題依然嚴重。我想,問題恐怕不在教材,而在教法和評判規(guī)則??墒牵也⒉皇至私庵行W語文教育,對此,我無法做出合理的評判和有價值的建議。不過,跟其他科目相比,作文又有其特殊性,它不僅僅取決于教材和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取決于學生的能動的參與。也就是說,作為寫作者的學生,能否主動參與并自主完成,乃是能否寫好文章的關鍵。另外,寫作是一門特殊的表達技術,是需要經(jīng)過特殊訓練才可以習得。
我在跟一些學生的交談中感覺到,僅就口頭表達而言,他們表現(xiàn)得都很好,有些人甚至可以說“很精彩”。可是,一到作文的時候,就一塌糊涂。在我看來,這并非因為他們沒有想法,甚至也不只是他們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關鍵在于,以文章的方式,也就是書面的表達,跟口頭表達是兩碼事。我認為,老師也必須十分清楚這一點,才可以真正有效地指導作文。
口頭表達的隨意性很大,而且又在具體的場景當中,受環(huán)境、情緒、語氣、聲調乃至表情的影響而產生效果,更重要的是,口頭表達一般而言是以傳達信息內容為目標,即使前后順序顛倒,交談者也可以理解其意義,在意義不明之處,還可以隨時補充說明。作文則不然,作文必須一次性地、流暢清晰地和完整地表達。我覺得,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需要特別強調文章意義的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并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在有限制的篇幅里表達完整。
另一方面,在寫作中,寫作者的語氣、聲調、情緒等口頭表達時所帶有的個人化因素不再起作用,他必須借助一套公共性的詞法、句法和文法來表達。而這些所謂“書面化”的表達,并不一定跟天然的語言能力成正比,它是后天習得的,甚至,它往往是對日常口語的表達方式的“扭曲”,以特殊的修辭手段,強行塞進一個特定的篇幅、體裁和文體的文章模式當中。這種被“扭曲”的表達,是需要訓練的。在這個問題上,我的看法是,老師不要一味地鼓勵創(chuàng)新,而是更需強調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正確、熟練地使用母語,尤其是以書面的方式使用母語,這是我所理解的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不是為了培養(yǎng)詩人和作家。從根本上說,詩人、作家不是培養(yǎng)出來的。如果學生中出現(xiàn)了有文學天賦的,老師有責任保護和勉勵,但這不是公共教育的核心義務。
正因為作文的這種后天習得的特殊性,訓練必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建立起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而不是以考作文作為教學目標,這對于學生來說,將會終生受益。前面講到文章的“完整性”特質,這就需要通過完整地閱讀有一定長度的經(jīng)典作品來培養(yǎng)這種意識。現(xiàn)在的學生的文字閱讀,從量上來說,無疑是不少的,但一般而言,存在兩個嚴重的缺陷(甚至大學生也是如此):一是經(jīng)典性不夠,二是完整性不夠。經(jīng)典性不夠,這好理解。完整性不夠,指的是學生更多地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閱讀,大量接受的往往是一些支離破碎的、互不關聯(lián)的信息,一些好笑的段子、一些奇崛的短語、一些機智的跟帖,等等。而完整的、有長度的和有縱深的思考,以及將這些思考充分地表達出來,則需要通過集中的經(jīng)典性的閱讀,才可以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這一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都以自身的思考和寫作經(jīng)歷,作出了良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