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瑜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迅猛增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國內外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頻繁,因此,國家和社會對于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社會對于大學畢業(yè)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針對這種情況,很多大學針對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都開設了英語翻譯課程,但是關于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研究還比較欠缺。本文作者從自己翻譯教學的實踐出發(fā),對非英語專業(yè)的翻譯教學進行一些思考。
一、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
1.課程設置。非英語專業(yè)的英語翻譯一般是作為大學英語基礎階段學習完成后的后續(xù)課程設置的,很多高校對它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就筆者所帶課程而言,一學期只有18個學時的理論課時,另外18個課時為實踐課時。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很難完成翻譯基本理論和英漢互譯技巧的教學。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分兩個學期來分別設置英譯漢和漢譯英課程,教師圍繞不同的翻譯技巧進行講解,輔以學生實踐,夯實學生英漢互譯的能力。
2.教材選用。不少學生甚至教師對于翻譯存在誤解,認為只要有一本字典再加上對語法知識的掌握就可以完成翻譯任務。實際上,翻譯是一門藝術,涉及到很多的翻譯技巧。同時它又是一門科學,有自身固定的模式。為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水平,我們必須有符合時代潮流的翻譯教科書,并以其為基本素材,進行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的教授。然而,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目前很難從普遍使用的翻譯教科書中找到完整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和技巧的介紹,日常練習的材料也不過是數(shù)個英漢、漢英段落和句子的翻譯,其主要目的鞏固文字詞匯、句子結構和語法結構的語言知識。如此以往,學生只是記住了一些詞匯或是掌握了一些語法規(guī)則,并沒有學到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系統(tǒng)的翻譯技巧,而缺少理論指導的翻譯往往是偶然之得,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學習翻譯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師能力。師資力量對于翻譯教學也非常重要,教師需要有完備的翻譯理論知識和進行大量的翻譯實踐,而大多數(shù)院校外語系教師專業(yè)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或是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專業(yè)較少。他們在研究生學習階段雖然也學習相關的翻譯理論,但是沒有構建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也缺乏大量的翻譯實踐活動。此外,很多教師授課模式單一,拘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流程,即講解有關翻譯技巧、布置學生作業(yè)、再給出參考譯文。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標準答案為終極目標的課堂模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影響學習效果。
4.學生水平。由于學校面向全國招生,而各地的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英語的年限都有所不同,所以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水平就參差不齊,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也有所差別。相當一部分學生詞匯方面存在很大問題,諸如,詞匯積累不夠,語言功底欠缺,形近詞混淆不清,無法根據(jù)具體語境選擇多義詞的詞義。另外,句子結構方面也存在嚴重問題,很多同學不會分析句子成分,不能準確定位主謂結構,混淆織帶,主動被動相混,語態(tài)顛倒。由于受母語影響,學生還經常使用一些中國式的英語句子,或者由于母語文化越來越不受到重視,很多同學中文素養(yǎng)較差,雖然心里明白,但卻不能做到用準確的漢語描述出來。翻譯作風不嚴謹?shù)膯栴}也很突出,學生習作中隨意增詞或漏詞現(xiàn)象比比皆是。
二、非專業(yè)英語翻譯課程教學對策
1.合理安排課時。翻譯能力不僅是英語的一項基本技能,更是英語綜合能力的反映。目前,四六級測試中學生在翻譯題的得分普遍偏低,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重點關注了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忽視了第五項基本能力“譯”的培養(yǎng),這都表明對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翻譯對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要求較高,比客觀題更能從整體上反映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完成大學英語基礎階段的學習后,必須從大三開始選修翻譯課,將翻譯必修課看成大學英語教學的必然延伸。課時可安排為兩學期,一學期36學時為宜,分別系統(tǒng)地學習英譯漢及漢譯英理論與技巧。
2.合理選用大學英語翻譯教材。教師可參考不同的翻譯教材,結合個人搜集的資料進行授課,教學內容不僅要涵蓋最基本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及配套翻譯練習材料,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畢業(yè)后工作的實際需要,增加實用文體的翻譯。在選材時,根據(jù)學生不同專業(yè),選擇適合的內容進行學習。例如,針對醫(yī)學專業(yè)的同學可從國外醫(yī)學網(wǎng)站或醫(yī)學雜志上挑選一些常見病癥說明的文章供他們練習,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同學可挑選一些文學作品進行翻譯。這些素材貼合學生專業(yè),更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3.提高教師素養(yǎng),改進翻譯教學方法。教師應該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完善自己的翻譯理論知識,強化翻譯實踐,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教師還要鉆研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翻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改進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十分必要。課堂應強調 “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研究。以講評翻譯練習為例,可以提前把材料發(fā)給學生,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上課時派學生代表發(fā)言。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開闊學生思路,培養(yǎng)他們主動學習、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4.提高學生素養(yǎng)。翻譯要做好,學生必須有廣博的知識。教師應鼓勵學生擴大視野,多讀英語報刊雜志,增加他們的語言輸入及文化敏感性。因為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的轉換。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文中曾指出“語言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文化對詞義和語義的影響如此普遍以至于不仔細考慮文化背景的話,任何文本都很難充分理解?!币虼?,在教學中要重視文化知識培養(yǎng),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及思維差異。
三、結語
由于大學英語階段教學任務重,課時緊張,學生的翻譯能力沒有得到重視和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因此,非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意義重大,只有從課程設置、教材、教師、學生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和提高,才能培養(yǎng)出既擁有專業(yè)知識,又具備一定翻譯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