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彭宇案”發(fā)生后引發(fā)社會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深思,且產生惡劣影響。本文認為分析問題首先明晰原因,“扶與不扶”的困局源于法院判決的拙劣說理、新聞媒體的選擇性報道等;原因在于道德與法律兩方面;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推動法治建設的發(fā)展,應大力提升社會大眾的法治意識,法院應依法做出判決,對于媒體的報道都應該理性聽取。
關鍵詞 “扶與不扶” 法律 道德
作者簡介:張建美,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 2015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73-02
由于“彭宇案”再次掀起風波,此次人們將矛頭轉向法院判決及之前大眾眼中做好事的彭宇。但此時,對于“彭宇案”的結果到底誰對誰錯已然不再重要,值得關注的是由它而引發(fā)社會熱議的“老人跌倒扶不扶”的問題。
一、“扶不扶”困局形成的由來
“扶不扶”問題引發(fā)大量討論大概始于2006年發(fā)生在南京的“彭宇案”。據(jù)稱當時彭宇在下公交時與一位名叫徐壽蘭老太太相撞,隨即將她扶起,通知其家人并將其送至醫(yī)院治療,并墊付了200元醫(yī)藥費。事后老人就醫(yī)療費、護理費等費用向彭宇提出索賠,彭宇稱自己只是做好事,沒有撞人,而徐老太及其家屬稱彭宇為肇事者,因此雙方發(fā)生爭議,最終對簿公堂。經審理法院判決彭宇補償徐老太損失的40%,即人民幣45876.36元。
(一)源于法院判決的拙劣說理
“彭宇案”最引人關注的是法院的判決理由。在審理中,由于客觀事實無法還原,法院為了定紛止爭,在判決形成過程中,法官運用“根據(jù)日常生活經驗分析”、“從常理分析”、“根據(jù)社會情理分析”等邏輯推理推斷出彭宇為肇事者。令人費解的是,法官為何沒有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及證據(jù)做出判決而是依據(jù)“社會情理”,法官簡單的將道德的邏輯代替法律的邏輯,用道德的標準代替法律的標準。更重要的是,法官在事實認定部分所運用的“社會情理”的推理邏輯幾乎經不起人們同樣依照常理進行的推敲,與人們固有的傳統(tǒng)的道德理念發(fā)生沖突。引發(fā)人們對法院判決的質疑,對司法公正的質疑。通過“彭宇案”人們重新審視現(xiàn)有的法治秩序,從而改變自己一貫做事的行為方式。判決做出后,逐漸引發(fā)人們關于老人跌倒扶還是不扶,好人應不應該做好事等問題的討論。隨后,越來越多的扶老人反被訛的負面新聞被報道,不斷地使人們對道德滑坡的傳言由懷疑到逐步的確信,對司法公正與否的質疑,最終形成了困擾人們的“扶不扶”難題。
(二)源于新聞媒體的選擇性報道
社會快速發(fā)展,科技迅速進步,促使新聞媒體行業(y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且隨著新媒體的出現(xiàn)造成了人人都可以傳播擴散消息,以至于各種小道消息、負面新聞成為大眾眼球中最受關注的新聞。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目前人們貌似對好人好事之類的報道已經不太關注,而以“彭宇案”為代表的“扶老人反被訛”的案件滿足了社會大眾的心里偏好,引起眾多網友的圍觀和吐槽。由于社會大眾偏好的轉變,部分新聞媒體則投其所好,按照人們的需求做出報道,正如有需求就有生產是一樣的道理。就“彭宇案”而言,無論法官的判決如何,如果判決結果是法院做出有利于彭宇的判決,難道就不會引發(fā)人們另一番的討論與譴責嗎?就會達到個案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贏”嗎?媒體在報道案件時缺乏理性缺乏耐心,對“彭宇案”未進行全面了解、對法院判決時考量的因素未了解而加以報道,無形中擴大了判決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彭宇案”所引發(fā)的“扶不扶”的難題,媒體也有部分責任。
二、“扶與不扶”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道德方面的原因
“彭宇案”發(fā)生后引起人們關于道德倒退或滑坡等的討論,以及隨后發(fā)生的類似老人跌倒事件,更是加劇人們對與道德相關話題的討論。同時在此事件之后出現(xiàn)老人跌倒不扶現(xiàn)象更加普遍,對于這種情況不能完全責怪路人見死不救。大多數(shù)人不是不愿意救而是不敢去救。
(二)法律方面的原因
對于人們愿不愿意救是道德問題,那么敢不敢救可能涉及法律問題。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不是人們不愿意救而是不敢去救,去救可能損害自己的利益。同時在實施救助行為時還要為避免自己牽涉其中,還要保存證據(jù)。但是在現(xiàn)實中,受客觀因素的限制,例如在事發(fā)地沒有監(jiān)控或者沒有路人,又或許自己沒有保存證據(jù)的相關設備,可能為了避免涉及法律糾紛之中,就放棄原本想要救助的想法。
三、“扶不扶”問題引發(fā)的思考
(一)提升社會大眾的法治意識
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人們的觀念也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因此,人們不能用以往的道德觀審視現(xiàn)在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或者說人們應該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反思自身,促使自身的觀念與時俱進?!芭碛畎浮钡陌l(fā)生其中一方面可以促使人們改變以往做事方式,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文化與法治社會所存在的某些文化及理念不完全相同,但為了與時俱進大力推進法治社會的發(fā)展,提升人們的法治意識,人們應改變內心固有的道德觀念,發(fā)展與社會同步的新的道德觀念。如,經歷過“彭宇案”后,在發(fā)生類似事件時(見義勇為或者樂于助人)首先應學會保存證據(jù),利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二)法院依法做出判決
法院在審理“彭宇案”的過程中,由于在事發(fā)地沒有攝像頭沒有拍攝下事情發(fā)生的過程,也沒有證人能夠證明彭宇是否撞人,最終導致沒有關鍵性證據(jù)證明彭宇是否撞人,導致法院無法依據(jù)充分確切的證據(jù)判決案件。在此情況下,法官無法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準確做出判決,但是為了解決糾紛,平息訴訟,法官必須做出裁判。法官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沒有具體法律規(guī)定可以適用,依據(jù)法理,可以適用法律原則。因此在本案中法官按照公平原則做出判決是合法合理的。但是就本案而言,法院在判決說理部分確實不妥,“法官……從而使得法律與道德的結合不僅沒有產生出更多的正義,使得法律更符合道德的要求,相反卻產生了更多的不道德和不正義。由于存在著一種不道德的道德,所以將道德融進法律的結果并不一定能使法律運行更符合人們的道德要求” ,作為法律人,在判決說理部分應該使用法律術語,應該運用證據(jù)或者法理說服當事人甚至是社會大眾。
法院通過運用法律解決實踐中的真實案例向社會大眾普及法律知識同時讓社會大眾信賴法院,相信法律,進而間接鼓勵人們見義勇為的行為。因此法院是法律規(guī)范的最直接的踐行者,法院應依法做出判決,做一個值得人們信賴的國家機關。
(三)對媒體的報道應理性聽取
媒體的報道一般帶有利益傾向,為了獲得最大效益,部分媒體行業(yè)往往以社會大眾的偏好為主進行片面報道。在聽取廣大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時,法官應始終以事實和法律為主,堅持原則,避免在判決做出時過分受媒體報道的內容及影響左右。同時社會大眾在聽取媒體報道時,應懷有批判思維,不應全部接受或全盤否定。同時媒體行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應該遵守法律規(guī)定遵守行業(yè)規(guī)范,在報道時應遵守客觀事實,客觀全面的向社會大眾傳遞信息。
一件事的存在都有其道理?!芭碛畎浮钡陌l(fā)生以及其產生的影響,對社會公眾固有的道德觀念造成一定的沖擊。同時也讓社會公眾認識到在事件發(fā)生后保存證據(jù)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公眾法治意識的產生及發(fā)展。正如“也許在將來某個時候,隨著其他國家的發(fā)展,幫助處于嚴重危難中的人的義務,可能會在某些適當?shù)南拗品秶鷥葟钠胀ǖ牡赖屡c禮儀的領域轉入強制法律的范圍” 。因此通過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案件逐漸喚醒公眾的法律及法治意識,進一步學會保護自身的權利進而維護他人的權益,促進法治社會的發(fā)展。
注釋:
陶躍明.彭宇案一審判決書.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50b6c01012rxr.html.2015年12月3日訪問.
孫笑俠、麻鳴.法律與道德:分離后的結合——重溫哈特與富勒的論戰(zhàn)對我國法治的啟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7(1).148.
[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姬敬武譯.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