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翔
從小到大,我都喜愛閱讀。只要給我一本書,我就會很快安靜下來,目光像被磁石吸住一般。因為愛看書,有點足不出戶的意思,村子里的大人們還給我取過一個外號,叫“小姐”。
那是個書籍匱乏的年代,我的閱讀量相當寒磣,只能逮到什么讀什么。父親喜歡買偵探推理小說,我小學五年級就捧著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孤島奇案》這樣的書猛看。實在沒書看了,文言的《聊齋志異》之類也可稍稍解饞。書讀得多了,寫作文就成了一樁特別輕松的事。我最喜歡上作文講評課,因為我的作文被“示眾”的機會很大,可以滿足一下小小的虛榮心。在中學階段,我曾被老師選為校刊的學生主編,也曾在全縣現(xiàn)場作文大賽中獲過大獎。我并非一個很有自信的人,但是閱讀給了我難得的底氣。
某次考試后,班主任叫各科成績第一的同學上臺分享學習經(jīng)驗。我被要求介紹自己學好語文的訣竅。哪有什么獨家秘方?我向全班同學顛來倒去重復的只有一句話:多看課外書,多看所謂的“閑書”。結(jié)果講到一半,數(shù)學老師出身的班主任就把我“轟下臺”,親自上陣對我的謬論進行“消毒”。他說:“同學們不要被誤導了,課外書只是零食,主食還是課本,書本書本,應該是以教科書為本的啊。”
我理解老師的一片苦心,但并不贊同他的觀點。對許多人來說,關(guān)于閱讀有多重要多美好的話,仿佛只適合涂在校園的墻面上作為一種裝飾。閱讀能給人生播下幸福的種子?非也,沒有學業(yè)和事業(yè)的成功哪來幸福?閱讀能點亮孩子們的心燈?非也,如果沒有考試升學那一盞明燈的照耀,所有人都會在浩瀚的書海里迷航。
所幸在正常環(huán)境下,閱讀對個人來說其實是一項難以被剝奪的權(quán)利。于我而言,在很長的歲月里都嗜書成癖,尤其是那些節(jié)衣縮食、買書讀書的往事,今日思之,幾乎是庸常日子里最值得珍視的一抹亮色。當書籍不再稀缺以后,我已不再滿足于毫無選擇地大肆饕餮,而是更注重讀那些經(jīng)過時間和心靈沉淀的經(jīng)典作品。閱讀也很少服務于現(xiàn)實目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心癮、一種生活方式,并且經(jīng)由閱讀,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了心智成長和精神發(fā)育。
但是,這幾年來,可能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與書的“親密度”大大降低了。的確,信息已經(jīng)泛濫到令人瞠目的地步,而接觸各種資訊的方式更是既快捷又立體。我們都變成了“低頭族”,都患上了“網(wǎng)絡依賴癥”。坐在電腦前耗上幾個小時,東點西點似乎看了不少東西,但關(guān)機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啥也沒讀到。捧著個iPad或手機,利用所有碎片化的時間,瀏覽了許多網(wǎng)站、公眾號、朋友圈,點開了大量的視頻、照片和各種文字碎片,可除了給自己的腦子塞了一堆無聊八卦和噱頭,除了跟無數(shù)網(wǎng)友獲得了一種泛泛的共同在場感之外,我其實一無所獲。這樣的瀏覽稱不上閱讀。我沒有領(lǐng)略心情上的“享受”,也沒有經(jīng)歷與智者的“約會”;沒有收獲思考的果實,也沒有得到精神的滋養(yǎng)。莫非一頁一頁翻動書籍孜孜閱讀的場景,也會像白堊紀末期的恐龍一樣面臨滅絕嗎?
應該不至于。因為我相信,沒有閱讀就不會有像樣的精神生活。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非作家?guī)烨性谧詡黧w小說《青春》里寫主人公懷著一顆詩人的心,在異國他鄉(xiāng)孤寂的環(huán)境中默默地讀書。他曾自問:“精神生活,我們?yōu)橹I身的是否就是這個?我以及在大英博物館深處的這些孤獨的流浪者,有一天我們會得到報答嗎?我們的孤獨感會消失嗎?還是說精神生活本身就是報答?”沒錯的,讀就是讀的報答,正如寫就是寫的報答。精神生活是奢侈的,但它同時又是我們每個人自覺或不自覺所追逐的。閱讀,正是閱讀,以一種安靜的方式,澆灌著我們的生活,催開了精神的花朵。
我每次走進圖書館,都會感到躁釋矜平,心安神定。最與心靈貼合的,是那些收納了幾許光陰饋贈的藏書樓,書籍畢竟是人類心智的壁櫥、思想的倉庫、情感的信物。比如寧波天一閣,我曾幾度于酷暑拜訪,一步邁進去,愜意的涼風拂面而來,就連那蟬鳴也不復難耐。書香流動,瀚墨溢香,一種撫慰心靈的東西在這里悄然集聚。
美國桂冠詩人弗羅斯特有一首名為《收集落葉》的詩,他寫道:“用鐵鍬收集落葉 / 不比用調(diào)羹順手 / 裝滿落葉的口袋 / 輕得就像氣球?!卑岩黄淙~收集起來,費了很多工夫,裝了那么大的一袋,可是拎起來卻沒什么分量,簡直是白白浪費了時間。我們讀書時不也這樣嗎?可能花上十天半月讀完一本厚厚的書,也未見得有何直接收益,更不用說立竿見影、提高分數(shù)什么的。但是正如弗羅斯特寫的那樣:“論用處聊勝于無 / 而收獲總是收獲 / 又有誰能對我說 / 收獲該止于何處?!?/p>
詩不可譯,勉強達意而已。A crop is a crop——收獲總是收獲。誰也無法否認,我們收獲的其實是真正的貼身之物。哪怕天空未留痕跡,鳥兒也曾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