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濤
[摘 要] 學習者一定要能夠懂得輸入的語言材料,這些材料不能過于復雜(包括語言形式和概念),否則學習者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形式上,而無法集中在語言交流的意義上。語言輸入總體難度不超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能力的語言材料。這樣,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水平通過不斷地努力吸收所接觸的語言材料,逐漸提高其使用目的語的技能。提高英語課堂輸入的有效性,是語言教學中的一個主要目的。在教學中,我們既要根據(jù)學習者的客觀情況,進行大量的、有效的語言輸入,又要在教學中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降低學習者的情感焦慮。
[關鍵詞] 有效輸入;語言材料;情感過濾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5-0106-02
一 克拉申的輸入假設
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家,他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他的理論主要由五條關于第二語言的假設構(gòu)成,分別是輸入假說、習得與學習假說、監(jiān)控假說、自然順序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而其中的“語言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是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理論。
1 語言輸入假設
克拉申認為,一個人的語言能力主要是通過習得途徑而獲得的,而第二語言習得則是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下,學習者大量地接觸高于自己現(xiàn)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衫斫庑暂斎胫傅氖锹愿哂趯W習者現(xiàn)有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其模式為i+1,i為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1部分為新的語言信息。理想的語言輸入應該具備四個特點,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ve),趣味與關聯(lián)(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語法順序(no grammatical sequenced)和足夠的輸入量(i+1)??死辏?983:19)強調(diào),語言習得是通過接收“理解性輸入”(understanding input)而產(chǎn)生的。這就是說學習者一定要能夠懂得輸入的語言材料,這些材料不能過于復雜(包括語言形式和概念),否則學習者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形式上,而無法集中在語言交流的意義上。同時,他還提出了i+1輸入原則。他認為,語言輸入全部是習得者能夠容易理解的材料也是不可取的。這將無法起到激發(fā)學習者興趣和學習動機的作用??死辏?983:32)指出,“為了使語言習得者從一個階段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的階段,所提供的語言輸入必須包括一部分下一階段的語言結(jié)構(gòu)”。這就是克拉申的i+1語言輸入原則。其實質(zhì)內(nèi)容是語言輸入總體難度不超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但又包含了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能力的語言材料。這樣,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水平通過不斷地努力吸收所接觸的語言材料,逐漸提高其使用目的語的技能。
2 情感過濾假說
克拉申認為,有了合適的可理解性輸入并不等于就可以學會第二語言,還要考慮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如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自信心和情緒等。它們都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第二語言的習得。語言能力的習得始于語言輸入,但并不等于語言輸入的總量。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情感的攝入。在此過程中,情感因素對語言習得是否能夠獲得足夠的語言攝入起著過濾的作用,克拉申稱之為“情感過濾假說”。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如果學習者的“情感過濾”過強,就會在他的大腦里形成障礙,語言輸入就會受到阻礙而不能產(chǎn)生語言習得;如果“情感過濾”降低,而且語言輸入是可以理解的,它就能順暢地進入語言習得機制,語言習得也因此產(chǎn)生。由此看來,“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促進因素,與此相反,情感過濾則是語言習得的限制因素”(蔣祖康,1999.49)。
二 提高大學英語課堂輸入的有效性
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設”和“情感過濾假說”對于我們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與“學”都有很大的幫助和啟示。
1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提高語言輸入的質(zhì)量
“語言輸入假說”指出,語言環(huán)境決定語言輸入的質(zhì)量。因此,在語言輸入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習者提供更為良好和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同樣,語言環(huán)境也包括課內(nèi)及課外兩個部分。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造像習得母語那樣的語言環(huán)境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但是卻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相對真實的小環(huán)境來改善語言輸入的條件。如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開展類似于求職、采訪、辯論等語言功能性較強的教學活動。雖然受時間、空間、教學計劃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等同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但是卻可以相對改善課內(nèi)語言的輸入環(huán)境,尤其是當教學對象的實際水平以及學習需求與開展的這類活動相符合時,其效果會比較明顯,學生會有一定的成就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是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應盡可能地用英語授課、組織課堂活動,為學生營造自然的語言輸入環(huán)境,使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氛圍中,這樣既能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入,增強英語語感,激發(fā)學習興趣,還能為語言的輸出打下良好的基礎。語言材料要具有時代性,融知識性、實用性、可交際性為一體,才能引起學生的關注,才有可能激發(fā)學生使用語言的潛在動力。學生語言的攝入、語感的培養(yǎng)以及語言能力的提高主要以書面文字材料的學習為基礎。在非英語語境中學習英語,閱讀是多數(shù)人吸收語言材料的主要渠道。課外閱讀的材料包括兩大類:一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英文報刊雜志,從中可以接觸到新事物、新詞語,了解最新的時事;二是優(yōu)秀的人文類作品,如小說、散文、詩歌與傳記等。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語言水平和喜好去進行選擇。閱讀報刊,學生可以攝入即時信息,增加最新的英語詞匯;而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英美文化對學好英語非常重要,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束定芳,2006)語言的輸入不只是語言知識(語言知識、詞匯用法、語法結(jié)構(gòu))的輸入,更是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
2 保證大學英語教學中足夠的語言輸入量
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使我們意識到大量的、有效的語言信息的輸入是學習的基本條件。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不同途徑、不同環(huán)境下的語言信息的輸入量(包括課內(nèi)及課外)。大量的、有效的語言信息輸入是學習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上以及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習者提供這一條件。獲取語言輸入的途徑有兩條:聽和讀。在教學中,除了充分利用課內(nèi)教學時間外,我們還應該大量增加學生課外聽和讀的數(shù)量,讓學習者堅持每天一定時間的課外聽和讀,根據(jù)自己的聽讀水平選擇合適的材料,包括材料的長度和生詞量。語言輸入的渠道包括廣播、電視、電影、以及網(wǎng)絡多媒體等,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寶貴資源,如收聽英語廣播、收看英語電視節(jié)目、觀看英語原聲影片、訪問英語網(wǎng)站等。通過這些方式,可以不斷地對感官進行全方位的刺激,使語言材料在大腦中深深地留下記憶痕。語言輸入的材料越多,記憶就會越深。語言輸入的越頻繁,記憶才不會消失。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重要的在于堅持。
3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機,降低情感焦慮
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這就是即使學習者的學習環(huán)境相同,他們的語言發(fā)展速度以及他們最終達到的語言水平仍然參差不齊??死暾J為,對語言,尤其是對外國語言的準確理解,不單單是建立在學習者智商的高低和理解力的好壞上,還取決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語言輸入的形式和內(nèi)容,還要讓學生消除一切焦慮情緒,激發(fā)學生內(nèi)在學習動機,才能保證輸入的有效性。
要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過濾”,首先,要培養(yǎng)、提升學習者英語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出發(fā)點,教師可以用文化作為切入點,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背景知識,重視文化因素的導入。讓學習者把語言學習當成是在生活和事業(yè)中成功的一個必備條件,并且通過包括視覺、聽覺和聽視覺等各種形式的有關于文化的輸入,讓學習者真正對英語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為日后的語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在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課內(nèi)還是課外,要營造一種寬松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使語言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輕松。讓學生在沒有壓力和焦慮的氣氛下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上可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教學手段相結(jié)合,利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的優(yōu)勢來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同時,可以用會話、演講、表演、辯論、模仿等多種教學形式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外,學習者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去進行語言學習,包括閱讀、影視及社交活動等。第三,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既是學生的導師,學習策略的指導者;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增加自己的情感號召力,又能以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交流,尊重差異,注重個性,激發(fā)不同個體的興趣和潛能,使學生積極投入和參與課堂教學。
提高英語課堂輸入的有效性,是語言教學中的一個主要目的。在教學中,我們既要根據(jù)學習者的客觀情況,進行大量的、有效的語言輸入,又要在教學中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降低學習者的情感焦慮。因此,克拉申在二語習得中的“輸入假說”及“情感過濾假說”對于我們的語言教學有著極大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Terrell, T. D. The Natural Approach [M].
Pergamon Press, 1983.
[2]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gn[M].Pergamon Press ,1981
[3]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徐海銘.語言輸入理論與外語學習[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7).
[5]高翔.語言輸入理論的認知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6).
[6]羅立勝,楊葉丹.大學英語學習階段的語言輸入及語言理解研究[J].外語教學,2008(1).
[7]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新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