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宗杰
摘要:指出了為了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福建省從2010年全面推廣不煉山造林技術。由于不煉山造林后雜草、雜竹、灌木等生長旺盛,苗木前期生長較慢,林分郁閉推遲,因此科學合理的撫育技術是提高成活率和促進幼林生長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以不煉山造林小班的杉木幼林(1~3年)的撫育技術為研究對象,試驗1采用常規(guī)設計的“221”撫育模式,試驗2采用改進設計的“321”撫育模式,對1~3年杉木幼林的撫育技術進行了研究調查分析,為不煉山造林的幼林提供科學合理的撫育技術參考。
關鍵詞:不煉山;杉木;幼林;撫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5-0023-03
1 引言
不煉山造林具有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長期肥力、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林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CO2及煙塵大量排放、預防和減少森林火災發(fā)生等優(yōu)勢。但不煉山造林后雜草、雜竹、灌木等生長旺盛,影響苗木前期生長,林分郁閉推遲,因此不煉山造林在適地適樹的基礎上,要重點抓好良種壯苗、幼林撫育、林木施肥等技術措施,來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林木生長、加快林分郁閉。福建省清流國有林場從2006年開始試行不煉山造林,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不同撫育技術對幼林生長有不同的效果。通過對不煉山造林小班的杉木幼林(1~3年)的不同撫育技術進行比較研究和調查分析,為不煉山造林幼林科學合理撫育技術提供參考。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地處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脈中段東南側,九龍溪上游,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9 ℃,年平均無霜期256 d,年平均降雨量1771.3 mm,相對濕度多年平均百分率為79%。試驗地小班設在福建省清流國有林場黃石坑工區(qū),東經116°47′31″,北緯25°57′23″,土層較深厚,土壤為紅壤。林地植被主要有灌木類、雜竹類、管茅類、厥類以及芒萁骨類。
2.2 試驗方法
試驗地小班為2012年杉木林采伐小班,2012年年底對小班進行耙?guī)谘ǎ?013年春季進行杉闊混交植苗造林,杉木苗平均地徑0.47 cm、平均苗高40 cm,造林密度為3000株/hm2,杉闊混交比例為6∶4。從2013~2015年兩個試驗地采用了不同的撫育技術,試驗1采用常規(guī)設計“221”撫育模式,試驗2采用改進設計的“321”撫育模式。在試驗地小班靠下部選取坡向、坡度、土壤肥力等環(huán)境條件相對一致的地段各設置一個標準樣地,樣地規(guī)格為25.82 m×25.82 m。每年11月對標準地的杉木地徑(離地30 cm的樹干處檢量胸徑)、樹高、樹木冠幅及成活率(保存率)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 小班撫育措施
3.1 試驗小班撫育措施
該場對兩個試驗地幼林撫育措施如表1。
試驗1:幼林撫育采用常規(guī)設計“221”模式,即造林當年安排撫育2次加追肥,當年4月中旬開始安排擴穴培土,擴穴培土完5 d后進行追肥,當年9月安排小班全劈帶鋤;第二年安排撫育2次,上半年(5月)、下半年(9月)各安排一次割灌除草;第三年安排割灌除草1次。
試驗2:幼林撫育采用改進設計“321”模式,即造林當年安排撫育3次加追肥,當年4月中旬開始安排擴穴培土,擴穴培土完5 d后進行追肥,當年6月安排小班全劈帶鋤,9月安排1次割灌除草;第二年安排撫育2次,上半年(5月)安排全劈塊鋤,下半年(9月)安排割灌除草;第三年安排割灌除草1次。
3.2 常用的撫育措施及要求
3.2.1 擴穴培土
以幼樹為中心,在原穴位以外取土擴穴,幼樹周圍深挖20 cm,擴穴至1 m2,對幼樹進行培土,培土高10~20 cm,注意培土時扶正苗木,使幼樹直立。培土時勿挖動原有穴位,以免傷到幼樹根系;全山挖除管茅并翻轉,以利于曬死。
3.2.2 追肥
采用溝狀施肥,施肥時離開幼樹30~40 cm處靠山的上側挖半圓形施肥溝,溝深10 cm,施肥后覆土;每株施復合肥100 g。
3.2.3 全劈帶鋤
全面劈除小班內雜草、灌木,合理處理萌芽條,保留干形良好、生長健壯的天然闊葉樹、杉木萌芽條等幼樹,保留的萌芽條應當選擇位于坡上方的幼樹,保留單株/叢;小班栽植帶內全面鋤草,要求帶地皮鋤盡雜草,挖盡管茅并翻轉曬死,不傷苗,不壓苗,適當擴穴、高培土,注意扶正苗木。
3.2.4 割灌除草
全面劈除小班范圍內的雜草、雜灌、雜竹和藤條等,不傷幼樹,合理處理萌芽條,保留干形良好、生長健壯的天然闊葉樹、杉木萌芽條等幼樹,保留的萌芽條應當選擇位于坡上方的幼樹,保留單株/叢。
3.2.5 全劈塊鋤
全面劈除小班內雜草、灌木,合理處理萌芽條,保留好干形良好、生長健壯的天然闊葉樹、杉木萌芽條等幼樹,保留的萌芽條應當選擇位于坡上方的幼樹,保留單株/叢;幼樹周邊1 m×1 m范圍內塊狀鋤草,要求帶地皮鋤盡雜草,挖盡管茅并翻轉曬死,不傷苗,不壓苗,適當擴穴、高培土,注意扶正苗木。
3.3 分析統(tǒng)計方法
對調查數(shù)據中的地徑和樹高進行顯著分析。檢驗確定臨界值a=0.05,f=n1+n2-2,可查表得t0.05(f)的數(shù)值。
4 結果分析
由表2可以判斷|t|=4.499,2.211,4.02>t0.05(f)=1.96,拒絕假設H0,判μ1≠μ2,說明采用“321”撫育模式對杉木地徑生長有顯著影響。
由表3可以判斷|t|=2.908,2.398,3.852>t0.05(f)=1.96,拒絕假設H0,判μ1≠μ2,說明采用“321”撫育模式對杉木樹高生長有顯著影響。
根據表2和表3的判斷說明采用“321”撫育模式對杉木幼林生長有顯著影響。對不煉山杉木1~3年的撫育模式的改進得出以下效果,如表4。
5 結論及分析
5.1 不同撫育技術對幼林成活率的影響
從表4中可以看出,“221”撫育模式下,幼林的成活率明顯低于“321”的撫育模式,“321”撫育模式下平均造林成活率為97.5%,造林成活率比“221”模式提高了2.6%左右。這說明加強對林間割灌除草能有效地清理采伐剩余物,消滅雜草、灌木,減少雜草、灌木與苗木爭奪水分和養(yǎng)分空間,避免有機殘余物在地表的堆積而使幼苗的著生受到物理性的阻礙,能比較徹底地消滅林地病蟲害。由于這些有利因素的刺激,促進了杉木苗木的生長,從而使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5.2 不同撫育技術對幼林樹高的影響
從表4中可見,在杉木造林后的3年中,“321”模式下杉木平均樹高均高于“221”模式下杉木,并且兩種撫育模式下平均樹高差距逐年增加,在第三年平均樹高差約1.2 m,可以預見隨著隨時間推移,“321”撫育模式與“221”撫育模式下山杉木樹高生長的差異將越來越大。
5.3 對杉木幼林地徑生長的影響
從表4中可見,在杉木造林后的3年中,“321”模式下杉木平均地徑均高于“221”模式下杉木,并且兩種撫育模式下平均地徑差距逐年增加,在第三年平均地徑差約2.1 cm,可見,通過規(guī)律性對幼齡林修枝,以及對生長勢差和過密的植株的清除,對不煉山杉木幼林的生長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通過對以上試驗地幼林生長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煉山的情況下,為了提高杉木幼林的成活率和經濟效益,應采用“321”的撫育模式,也即是每年都應對幼林進行一次割灌除草,在第二年還要進行一次全劈塊鋤,這樣既可取得優(yōu)質幼林,又能避免雜草、灌木奪取幼林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養(yǎng)分和陽光,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在幼林生長的前期割灌除草的效果最好。
6 結語
不煉山整地造林是作為南方林區(qū)經濟而又持續(xù)的林地清理方式,既避免了水土流失,又有利于林木的后期生長,同時又具有可操作性強造林成果有保障的特點,能夠替代傳統(tǒng)的煉山造林,實現(xiàn)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經營。但由于不煉山的雜草、雜竹較多,林地清理難度較大,苗木前期生長較慢,因此造林時要加強對良種壯苗、林木施肥等技術的研究。特別是對不煉山初期林地的養(yǎng)分的補給,克服不煉山初期養(yǎng)分不足的問題,還需要在通過生產實踐中的不斷研究,才能真正推動不煉山整地造林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學[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
[2]朱柄華.四川省杉木林豐產技術措施.杉木林豐產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2(214).
[3]張先儀,盛煒彤,鄧宗付,等.杉木幼林不同撫育方法效果的評價[J].林業(yè)科學研究,1994(4):394~398.
[4]盛煒彤,范少輝.杉木人工林的育林干擾對長期立地生產力的影響[J].林業(yè)科學,2014(5).
[5]林開敏,洪 偉,俞新妥,等.杉木幼林撫育技術的綜合評價和決策[J].林業(yè)科學,2001(5):49~56.
[6]陳國瑞.煉山對二代5年生杉木幼林生長的影響[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2(4).
[7]林賢山.不煉山、化學除草造林及其對林木生長的影響[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7(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