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大泉
一、開課時拓展,激起閱讀期待
開課時的拓展閱讀可以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可以介紹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情,還可以講述與文本內容有關的故事等。這些介紹或講述既可以由教師承擔,也可以由學生承擔,目的是建立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教學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學會看病》(以下涉及的篇目均為人教版)時,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作者、母愛的資料。有的學生介紹說,作者畢淑敏曾是內科主治醫(yī)師,歷任衛(wèi)生員、助理軍醫(yī)、軍醫(yī)等,從事醫(yī)學工作二十多年后,才開始專業(yè)寫作。有的學生介紹說,畢淑敏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曾獲得各種文學獎30余次。有的學生說:“我收集的是關于母愛的名言——世界上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边€有的學生聲情并茂地背誦了孟郊的《游子吟》。
教師趁機引導學生:“了解了作者后,你產生了怎樣的疑問?”“孩子病得并不嚴重,身為內科主治醫(yī)師的畢淑敏完全可以用家中的備藥為他醫(yī)治,為什么讓孩子費時費力地自己去看病呢?”文中母親的行為與生活常理之間的反差,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帶著這種期待讀課文,學生很容易入情入境。
二、精讀時拓展,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受時代背景、生活閱歷、思維特征、知識水平等局限,學生難以理解教材中的某些文章或場景。精讀時,教師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拓展閱讀,能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并提升其閱讀能力。
《母雞》(四年級上冊)一文中,“不論是在院里,還是在院外,它總是挺著脖子,表示出世界上并沒有可怕的東西?!竟镜鼐骐u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這段話是重點段。抓住這段話,能讓學生理解“母愛”這個主題。教學中,教師抓住“母雞究竟在‘咕咕地警告什么?”開展拓展性閱讀。教師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補寫,“母雞聽到響聲,立刻警戒起來,咕咕地警告雞雛,好像在說:‘ ?!苯又鴨枺澳阌纱讼氲搅耸裁??”
母雞的形象與現(xiàn)實生活中母親的形象多么相似啊,學生的情感之弦被撥動了?!拔业哪赣H也是這樣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生怕我有絲毫閃失?!薄拔蚁氲搅饲宄Y士銓的《歲暮到家》:‘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薄拔蚁氲搅恕洞┥郊椎哪笎邸返墓适拢▽W生講述一個黑人小伙子殺死穿山甲時觸目驚心的一幕),我想借這個故事告訴大家:母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母愛沉浸于萬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間!”“我想到了《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曲,讓我們一起歌唱——”至此,“母親”已不再是一個單調的、枯燥的詞語,而充滿了濃郁的溫情。這份溫情彌漫在學生心底,讓他們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這樣拓展,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及情感共鳴;更重要的是,學生感知了類似聯(lián)想的閱讀方法,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閱讀時就會逐步擺脫就事論事、不及其他的思想束縛。
三、練測時拓展,養(yǎng)成閱讀習慣
有些文章的結尾給讀者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教師啟發(fā)學生在拓展閱讀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發(fā)展其想象力。
學完一年級下冊《四個太陽》后,學生仍然沉浸在文本之中,意猶未盡。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交流課外拓展閱讀成果。
師:課前,同學們收集了很多和課文有關的詞語、古詩、名言、歌曲,誰來展示展示?
生1:我收集的是關于太陽的成語,如風和日麗、陽光明媚、驕陽似火、夕陽西下、旭日東升、艷陽高照等。
生2:我收集的是和太陽有關的古詩,我背誦給大家聽——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生3:我從課外書上知道,太陽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星體,地球和另外八大行星都繞著太陽轉動。
師:你能從課外書中知道這么多知識,真了不起!老師為你點五個贊!
生3:我還會唱《種太陽》這首歌呢,請大家欣賞——
師:你不僅會收集資料,歌聲也很動聽!
生4:我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我講給大家聽——
生5:老師,我畫了一個開心的太陽,送給教室里所有的朋友,祝你們天天快樂?。ㄟ呎f邊將畫展示給大家看。)
生6(迫不及待):我畫了一個會變的太陽。當它照到奶奶身上時,奶奶就不咳嗽了;當它照到弟弟身上時,弟弟馬上就不哭了。
師:你們都是有愛心的孩子!你們的這些知識都是從課外閱讀中獲取的。課后,大家讀一讀《太陽》這篇文章吧!
或許,有人會對上述片段的真實性提出異議,認為一年級的學生知識儲備量不會達到這種程度。然而,這確實是課堂教學中真實的場景。之所以如此,主要應歸功于課前經典誦讀和課內外的文本拓展閱讀。孩子們的潛能不可估量,教師精心設計、悉心引導、耐心幫助,讓他們走出只讀一本語文書的境地,語文課堂一定會生機盎然、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