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毅
4月21日 晴
說起筷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筆直挺拔,有著細細的身子,左右長短相同。在餐桌上,要想吃飯,我們可離不開這種工具。
那么,筷子是怎樣發(fā)明的呢?據(jù)說大禹治水時,他因為忙得不可開交,三次經(jīng)過家門口都顧不上回去,餓肚子更是家常便飯。大家為了感謝治水的人,送來了一大桶熱乎乎的白米飯。大伙太餓了,抓起米飯就往嘴里塞。但米飯實在是大燙了,結果每個人的手都被燙得發(fā)紅,越是想快點吃,就越是吃不成。大禹一著急,隨手撿了根樹枝,扒飯吃,但又覺得不快,就又撿了根,合成一雙。用兩根樹枝吃,很快一碗飯就吃完了。大伙覺得這個方法好,于是紛紛效仿,筷子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后來,人們又發(fā)明了各種各樣的筷子。有象筷、有玉筷、有漆筷、有銅筷……古代的皇帝用銀筷試毒。普通的平民百姓用的大都是竹筷或木筷。20厘米左右的筷子,成了中國人餐桌上的必需品,它輕便,用起來順手,一用就是幾千年。
看吧,小筷子不僅是餐桌上的餐具,同時還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呢!
浙江省樂清市南塘小學五(3)班
點評:
本文是一篇不錯的說明文習作。在介紹筷子時,作者從外形特征、發(fā)明經(jīng)過、發(fā)展過程等角度分開介紹,結構和條理十分清晰。收尾部分,將小小的筷子和中華歷史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做了升華,非常不錯。
指導老師:黃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