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茹
0~1歲
寶寶馬上1歲,最近半個月開始不順心就摔東西,玩不會玩具摔,跟爸爸打電話沒講夠掛電話了摔,講繪本不許停不然也是摔,孩子是生氣了嗎?該如何引導?
孩子不一定是生氣了。摔東西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常發(fā)育過程,他在鍛煉小胳膊小手,增強對外界掌控力。父母提這個問題本身就帶有自己主觀的負性評價,認為孩子摔東西就是不順心或者生氣。1歲左右的嬰兒自我意識萌芽,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情緒和情感,但語言表達還比較欠缺。在“動作先于表達”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用啼哭或摔東西等來表達內(nèi)心需求,以期引起成人的注意,獲得需求滿足。
父母要以平常心來接納孩子的所有情緒,仔細分析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問題中的情景都很具體,孩子對玩具有興趣又“搞不定”,情急之下就有點莫名的著急和小煩惱。跟爸爸打電話沒有講夠,可能有幾種情況,一是孩子想要繼續(xù)和爸爸交流;二是孩子對于通話的過程感興趣;三是在掛電話之前沒有征求孩子的意見,突然掛電話的行為讓孩子不解;四是孩子扔電話,看看電話能否繼續(xù)通話等。講繪本同樣如此,也許孩子扔繪本的原因跟停止讀根本沒有關(guān)系,也許是孩子意猶未盡,仍然想要讀或享受親子共讀的時刻等。
父母要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通過語言詢問的方式來靠近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首先要幫助孩子對情緒進行命名,遇到孩子“不順心”“生氣”“著急”的時候,要對孩子的情緒體驗用具體語言表達出來。如“寶貝是不是著急了,想要媽媽和你一起玩玩具啊”“寶貝跟爸爸打電話還沒有講夠啊”“寶寶想繼續(xù)讀繪本,但是媽媽卻停止了,是這樣嗎”,用這樣的互動話語,孩子會有一種被理解和情緒釋放的感覺。
父母要用正向的積極的行為語言進行引導。如陪孩子一起玩玩具,多進行親子互動,甚至在孩子生氣時候抱抱孩子等,同時減少否定性語言的使用,告訴孩子物品的具體功用。對于孩子的摔東西行為,父母可以采取忽略的方法,不予過多關(guān)注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