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茁
【摘要】《哈姆雷特》從問世起便是最受歡迎的劇作之一,是所有英語復仇故事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是莎士比亞戲劇中最嚴肅也是最易懂的一部。不同于一般類型的傳統(tǒng)復仇故事,在這部戲中,莎士比亞聚焦于主人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靜態(tài)思維過程,并在其沉思之間發(fā)展故事情節(jié)。由老國王之死引發(fā)的泄密和探秘行動組成了該戲劇的外部結構,而對死亡、人性及宇宙奧秘的哲思構成了該戲劇的內部結構。用結構主義的方法可以顯示莎士比亞名作《哈姆雷特》的核心結構和其在復仇故事流派中取得的新突破。
【關鍵詞】復仇 泄密 探秘 沉思
【Abstract】Hamlet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lays in the last three hundred and eighty years. This play is the finest of all the plays in English revenge tale tradition. It is the most serious and understandable one in Shakespeares drama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or traditional vengeance genre, in this drama, Shakespeare focused on the static thinking of the hero—Hamlet, and developed the plot among meditations. The divulgence and spying of all the secrets under the solicitation of the former Kings death composed the external structure of the drama, while the philosophical quest about the secrets of death, human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makes an internal structure. This thesis uses Structuralist approach to show the core structure and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Shakespeares Hamlet in the genre of revenge tales.
【Key words】revenge; divulge; spy; meditation
復仇,是人類幾乎各民族都盛行過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從神話傳說、古希臘羅馬悲劇便開始了對復仇主題的演繹,直至文藝復興時期,復仇主題已經發(fā)展成一種相對系統(tǒng)化的文學主題。這時在英國產生了一種獨立的戲劇類型——復仇悲劇?!豆防滋亍肥怯乃噺团d時期復仇悲劇家族中的一員,同時也是最具藝術魅力的一員。不同于復仇流派的一般敘事傳統(tǒng),即英雄復仇于行動之中,這部戲中,莎士比亞重點描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靜態(tài)思維過程,并在其沉思之間展開其復仇之路。
復仇故事的一般敘事模式
傳統(tǒng)復仇故事的情節(jié)展開多集中在主角復仇的行為上。此過程從得知仇恨,到決心報仇,并通過自己的艱辛努力,達成復仇目標,故事情節(jié)隨主人公的行動呈現(xiàn)出來。此類故事常在于表現(xiàn)主人公頑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其個人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努力和不斷進取,以及對壞人的堅決斗爭,反映了強烈的風格。一個復仇故事的情節(jié)往往曲折生動,其矛盾沖突尖銳、集中、復雜,以一種飛速、急促和不可抗拒的力量,給予整個故事一個暴力、緊張而莊嚴的氣氛。同時復仇也分為許多類型,包括為國家復仇、為國王復仇、為家人復仇、為主人公自己復仇和為朋友復仇,等等。
哈姆雷特的復仇模式
《哈姆雷特》屬于文藝復興時代英國復仇悲劇家族,且是最具藝術性和最迷人的一員,是一個把血腥、致命的復仇行為置之身后,而在沉思之中發(fā)展復仇情節(jié)的故事。該劇留給觀眾最深的印象是哈姆雷特的靜態(tài)沉思,而不是動態(tài)的復仇行為。哈姆雷特徘徊于沉思和行動的矛盾沖突中的戲份在劇中占了巨大的篇幅。此外,這個矛盾沖突不單純表現(xiàn)復仇這件事情,同時也涉及了深刻的哲思。
在《哈姆雷特》中,復仇的目的、手段和工具,并不是在一個簡單結構中的簡單模式,相反,它非常復雜,是一段充滿波折的復仇之路。在劇情的展開過程中,莎翁分地展示了復雜的戲劇沖突,其復仇模式,可以被歸納如下:
泄密和探秘:
一、對前國王去世真相的泄密——哈姆雷特就其父親之死產生懷疑。
1.泄密的準備——先王鬼魂到處游蕩,尋找機會說出自己死亡的真相。
2.告知秘密——先王鬼魂告訴了哈姆雷特全劇最大的秘密:他死亡的真相。
二、探秘行動——哈姆雷特要弄清楚鬼魂是否說了真話??藙诘宜挂宄防滋厥欠褚呀浀弥嫦唷?/p>
1.哈姆雷特的探秘行動——執(zhí)導劇中劇探試克勞狄斯,證實先王鬼魂故事的真實性。
2.哈姆雷特敵人的探秘行動——克勞狄斯安排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對哈姆雷特進行監(jiān)視。
3.波洛涅斯的三次探秘行動——調查哈姆雷特發(fā)瘋的真相。他堅持認為是由于他的女兒奧菲莉婭拒絕了王子哈姆雷特的愛而使得他發(fā)瘋。
a.波洛涅斯首先安排國王和王后回避,當哈姆雷特在大廳讀書時,讓他們偷聽他對其的試探性對話,從而說服克勞狄斯和喬特魯?shù)孪嘈潘耐茢唷?/p>
b.波洛涅斯指使女兒去與哈姆雷特談話,他和克勞狄斯躲藏在窗簾后面,窺探事情的結果。
c.當哈姆雷特在王后寢宮接受召見時,波洛涅斯藏匿偷聽,被哈姆雷特當成克勞狄斯而殺死。
三、新的秘密被公之于眾——哈姆雷特殺死了波洛涅斯。
1.克勞狄斯把哈姆雷特送往英國——暗中指使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殺死哈姆雷特,但沒有成功。
2.奧菲莉婭之死——雷歐提斯了解到他父親和妹妹的去世真相,一個新的復仇計劃開始醞釀。
四、最終的復仇——達成悲劇高潮
1.復仇的實現(xiàn)——哈姆雷特殺死了殺父仇人克勞狄斯;雷歐提斯殺死了殺父仇人哈姆雷特。
2.霍拉旭與福丁布拉斯的對話——所有的秘密全部透露給了公眾。
丹麥王子哈姆雷特不僅僅是簡單地思考如何實施復仇行為,如何針對殺父仇人——手握王權的克勞狄斯制定并步步實施復仇計劃。按照一般的邏輯,當假裝精神錯亂進行試探,并由戲中戲證實了父親死亡的真相后,哈姆雷特本應該立即采取行動,殺死克勞狄斯,而他也有機會這么做。但哈姆雷特猶豫再三,放棄了良好的復仇機會。哈姆雷特一次次地思考,使自己陷入一個痛苦的牢籠。
他所發(fā)現(xiàn)的秘密,不僅是父親被謀殺,母親再婚,而且是關于死亡的秘密: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p>
還有關于人類的秘密,關于我們是誰的秘密:“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可是在我看來,這一個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但是,這些想法并不能就如何實施報復給他明確答案。由于過多思慮,他沒能在理想時間內、最佳狀況下實現(xiàn)報復,因此他的處境非常被動。隨著波洛涅斯的意外死亡,想要替父報仇的王子自身變成了雷歐提斯的殺父仇人,成為一個復仇的對象。哈姆雷特接受了雷歐提斯的決斗要求,并采取最糟糕的方式披露克勞狄斯的邪惡陰謀并殺死他的敵人。他不可能掌控和驅動整個報復行動的實施。在新的罪惡陰謀下,他只是對各種偶然因素造成的潛在必然性采取回應,只有這樣,復仇才得以達成。在被強迫的情況下,哈姆雷特并沒有完全達到一般復仇故事中的那些復仇目標,也并沒有得到關于死亡、人性、愛情等秘密的全部答案。因此,《哈姆雷特》更多的是一部經典悲劇,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快意恩仇。
結論
傳統(tǒng)復仇故事更多關注的是復仇事件本身,包括復仇者在達到復仇目標之后的命運走向。這種風格始終在激勵觀眾產生一種痛快的“正義必然戰(zhàn)勝邪惡”的感覺,以期影響并改善社會道德。至于復仇者的內心沖突則很少給予描述,從而使兇惡小人的毀滅全過程盡快得到充分演繹,以圖滿足觀眾對于“正義必勝”的激情,并且獲得痛快地觀賞體驗。
而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莎翁的經典著作《哈姆雷特》中,從一個在現(xiàn)代人文教育中學習的單純大學生改變并成長為一個肩負重任替父報仇的男子漢。在長期的成長痛苦中,他所有的內心世界和他的個性都被呈現(xiàn)給觀眾,一個類似哲學家的王子生動地出現(xiàn)在舞臺上。不同于傳統(tǒng)復仇流派,莎翁把一個本應是動作電影般的復仇故事變成為一個人性的悲劇。這一悲劇不再側重于犯罪、災害和其他外部矛盾和沖突,而是以一個人的內心矛盾掙扎為中心,揭示了一個人對精神世界的自我探索和對外部世界的發(fā)現(xiàn)。在這個復仇悲劇中,復仇事件本身被放置在一個次要地位上,最重要的問題則是對復仇者自身性格沖突的充分展示?!豆防滋亍纷屓藗冇涀〉氖且粋€沉思中的丹麥王子,而不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復仇故事。哈姆雷特自身則是本劇中心,而復仇行動只是一種展現(xiàn)復仇者自身的手段。在這部劇作中,莎翁的獨創(chuàng)性在于拭凈了復仇之劍的斑斑血跡,并把它作為了一個探索人性和世界的“銳利武器”。我們還可以通過復仇者——哈姆雷特對生命、人類、和宇宙的思考,體驗更深刻的人性真相。
參考文獻:
[1]Edited by Roma Gill,M.A.Cantab,B.Litt.Oxon.Hamlet(Beij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Tyson,Lois.“Structuralist Criticism”.Critical Theory Today.(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
[3][英]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M].朱生豪譯.譯林出版社.2001
[4]廖煒春.《哈姆雷特》與文藝復興英國復仇悲劇[J].國外文學,1998,(4).
[5]徐懷靜.死的沖動,愛的暴力——《哈姆雷特》.抒情與現(xiàn)實的顏色[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