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原反應是人類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后,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干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本文通過對在高原居住環(huán)境、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研究人類在低氧環(huán)境下能自由自在的生存秘密,并探索防止高原反應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高原反應;自然選擇;個體因素
中圖分類號:X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29
生理學研究表明,適合人類生存的海拔高度是0.5~2km。高于2km,因大氣壓力較低,空氣中氧含量減少,會使人呼吸困難、在暗處的視力減弱,記憶力受到影響而出現(xiàn)高原反應。在3km處,大氣壓已下降1/3,水的沸點降至90℃,人的動脈氧飽和度降至90%、唾液分泌量開始減少。6km處,多數(shù)人的身體處于失能狀態(tài)。7km處,智力與肌肉運動的協(xié)調嚴重障礙,意識喪失,出現(xiàn)幻覺。8km以上的地區(qū)大氣壓已是海平面的1/3,為死亡禁區(qū)(見圖1、圖2)
從高海拔地區(qū)回到平原,會有30%的人發(fā)生“低山反應”,究其原因,是人體各個系統(tǒng)需要重新調整恢復所致。避免的方法是:循序漸下。即在3km處稍加停留,休息整頓(如圖1-2)。
1 高原居住人群是自然選擇的優(yōu)勝者
青藏高原(海拔2~6km)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生活在這里的藏族人會有高原反應嗎,在5.9km處,水汽量為海平面的5%,水的沸點下降至81℃,人體的動脈氧飽和度降至海平面式的30%,身體各個器官供氧嚴重不足,即使是藏族人也會有輕微的高原反應。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說,適應高原低氧的環(huán)境最需要的是時間??脊艑W證明:青藏高原上至少在2.5萬a前已有藏人居住。高山生理學的研究證明了達爾文的進化論:藏族是最能適應高原低氧環(huán)境的民族,與移居歷史僅僅50多年的漢族相比,高原病的發(fā)病率很低(如圖3)。
2 高原反應因人而異
高原反應一般是人在進入高原2~3d之后才會出現(xiàn)的高原病。國家駐青藏高原生理研究站提供的數(shù)據(jù)表明,低氧環(huán)境對人體呼吸、造血、內分泌、等系統(tǒng)都有影響。國際高原生理研究資料顯示,16世紀中葉西班牙人占領秘魯海拔3.4km庫斯科后,居住了近50a,因沒有生育,后改遷利馬。但藏族受到的影響卻很小,在拉薩,日喀則,林芝等地的調查表明,藏族婦女的受孕率為93%,并不低于平原地區(qū)。急劇升高的海拔比循序漸進的階梯升高患病率要高得多;冬季進入高海拔地區(qū)比夏季患病率要高。在個體素質方面有“期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等現(xiàn)象[1]。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很重要,樂觀者反應輕,反之,緊張或恐懼心理會使反應加重。
3 高原反應與進入方式有關
進入高原工作或生活的人,應該遵守循序漸進“階梯升高”的原則。循序漸進是適者生存的基礎。1992年,謝爾姆和格列曾調查近27萬名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qū)的游客,發(fā)現(xiàn)近萬分之一的游客因各種高原病去世。常見的高原反應常識是:行前體檢,積極預防,遵守不登的太快、不攀得過高,不過度運動的金科玉律,多喝水、多休息。
參考文獻
[1] 劉杰生.環(huán)境生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李紅軍(1968-),男, 遼寧遼陽人,講師,主要從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