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坤 吳樹勤
[摘 要] 選取暴風科技網絡版權侵權案,從法律與經濟學視角探討我國網絡版權的侵權與保護問題。在建立網絡版權侵權的預期損害函數(shù)基礎上,分析版權監(jiān)管部門治理網絡版權侵權的最優(yōu)預防水平,并提出治理對策。
[關鍵詞] 網絡版權 侵權 負外部性 預期損害
[中圖分類號] G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6) 06-0032-04
[Abstract]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storm technology 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c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 and Economics analyze the infrin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China's internet copyrigh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cted damage function of 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we analyzes the optimal prevention level of copyright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governing the 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rne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Negative externalities Expected damage
2015年,網絡視頻企業(yè)暴風科技被國內多家媒體起訴盜播侵權,包括:騰訊起訴暴風科技盜播《離婚律師》索賠499萬元;5月,樂視起訴暴風科技盜播其59部影視作品,涉案金額達千萬元,其中,擬以涉嫌不正當競爭提起訴訟的影片有45部,擬以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提起訴訟的影片有14部;6月,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起訴暴風科技未經授權,在其網站和播放器電腦客戶端軟件上向公眾傳播2014年巴西世界杯,侵犯央視國際所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法院一審判決賠償央視國際68萬余元[1];11月,搜狐視頻起訴暴風科技侵犯其《搜狐視頻娛樂播報》著作權,法院終審判決認定暴風科技構成侵權,賠償搜狐視頻10萬元。
網絡的發(fā)展,帶來了版權侵權與保護方面的新問題,聚合、深度鏈接等較為隱蔽的盜版侵權模式不斷出現(xiàn),也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媒體在網絡蓬勃發(fā)展時期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暴風科技侵權行為的定性也引起傳統(tǒng)媒體與網絡媒體之間有關版權保護方面的分歧與爭議。門戶網站與內容提供方的合作共贏將是未來我國文化版權產業(yè)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剖析暴風科技的網絡版權侵權案,從法律與經濟學視角探討我國網絡版權的侵權與保護問題,并提出相應治理對策。
1 網絡版權的創(chuàng)新與傳播的權衡
搜狐視頻訴暴風科技侵犯《搜狐視頻娛樂播報》著作權案,是我國首個認定娛樂新聞作品應受法律保護的相關判例。網絡版權的創(chuàng)新與傳播的權衡,引發(fā)了各國國內版權所有者與消費者、傳播者之間的矛盾。國際互聯(lián)網巨頭,例如谷歌、蘋果、亞馬遜等在發(fā)展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與出版商以及各類版權所有者發(fā)生很多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摩擦。
近年來,國內網絡新聞作品被非法轉載、引用的情況多有發(fā)生,權利人維權較難。特別是娛樂新聞播報作品,無論是以圖文形式抑或以視頻形式為主,經常在權利人制作播出后出現(xiàn)快速被轉載或盜播的情況。由于國內對娛樂新聞播報作品是否應受版權保護一直存在爭議,缺乏明確的認定,司法判例中也沒有可借鑒的判決,導致網絡新聞的內容傳播商投機取巧,盜用內容生產商的現(xiàn)成作品。據(jù)法院披露的信息顯示,2015年,北京海淀法院受理的新聞作品侵權糾紛案件數(shù)量較2014年同期增長了一倍。該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表明,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這也反映了網絡媒體的內容生產商和內容傳播商之間的利益博弈。
長期以來,在學術界與司法實踐中,娛樂新聞作品是否屬于著作權法保護范疇一直存在爭議。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第5條的相關規(guī)定,著作權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對時事新聞的解釋是“通過報紙、期刊、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按照國家版權局2015年公布的《關于規(guī)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中的相關規(guī)定,凡包含著作權人獨創(chuàng)性勞動的通訊、消息、特寫、報道等作品均不屬于單純事實消息,網絡媒體轉載時,須經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一般情況下,若新聞作品僅用極為簡單的語言來敘述客觀事實,并不存在獨創(chuàng)成分,則屬于事實新聞;若運用了評論性、描述性的語言,則其中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部分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由于如何區(qū)別時事新聞與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聞作品,缺乏統(tǒng)一的判定標準,導致轉載者游走于法律邊緣并以此作為首要抗辯理由[2]。
法院對暴風科技侵權訴訟的一審判決認為,10段涉案視頻的內容屬于娛樂性質的報道,采用了影像、畫面特效、圖片播放的形式,中間穿插旁白解說,并配以音效、字幕及畫面特效制作而完成,整體內容具有較高的獨創(chuàng)性,達到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作品高度,并非是對消息的單純介紹播報,因此,該涉案的娛樂新聞作品應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他人未經著作權人授權許可不得向公眾傳播、復制、轉載或抄襲[3]。
我國法院首次判決認定娛樂新聞播報類作品具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應受知識產權法保護,這對今后我國類似案件的裁決具有一定的專業(yè)參考價值。另外,從產業(yè)發(fā)展和經濟角度分析,網絡領域的版權保護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各國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版權是一種臨時的壟斷權,根據(jù)保護范圍與期限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特征。短期限和窄范圍的知識產權會減少壟斷利益并擴大傳播。加長加寬的知識產權通過提高使用者的收費來回報傳播,給創(chuàng)作者以回報并鼓勵更多的創(chuàng)新。由此,增加了創(chuàng)造的激勵,也增加了傳播的激勵。但超過一定限度的知識產權保護會增加壟斷權利,這種壟斷權利雖能回報創(chuàng)新但也會減少傳播。新聞作品的著作權問題是個傳統(tǒng)話題,但以往因訴訟標的小、維權成本高,使新聞作品的維權問題未引起足夠重視。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視聽作品等新聞作品的新形式不斷出現(xiàn),新聞作品的價值今非昔比,網絡媒體快速、海量、交互的特點決定其需要大量的內容進行傳播。因此,網絡版權的激勵創(chuàng)新與激勵傳播是一種權衡。
2 治理網絡版權侵權使侵權的負外部性內部化
從法律與經濟學視角分析,版權管理當局對暴風科技的賠償處罰是一種典型的負外部性內部化措施,使因版權侵權產生的由社會承擔的外在成本,內在化為由暴風科技自己承擔。外部性,是指某一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響。網絡版權侵權是一種典型的負外部性行為,它在給侵權者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有可能給版權的合法所有者、授權使用者、消費者和其他各方都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并造成市場秩序紊亂,擠占傳統(tǒng)媒體和網媒體中其他非侵權企業(yè)的市場份額。當網絡版權侵權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負外部性時,版權管理當局可通過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如處罰或賠償,使侵權行為造成的負外部性內部化,來激勵侵權者自我預防版權侵權行為的發(fā)生。
從圖1中,可對比分析網絡媒體在兩種不同的預防侵權水平下的邊際社會成本曲線MSC和MSC。MPC為暴風科技作為版權傳播方的邊際私人成本曲線。在暴風科技未采取侵權預防措施,以及在缺乏版權管理當局有效監(jiān)管的情況下,利潤最大化產量q0是由MPC與市場通行價格P0的交點決定的。由產量q0造成的外部成本是ABC區(qū)域,最后一單位的產出產生的社會凈成本是t+t,MSC是對整個社會而言不同產量的真實成本。被版權管理當局處罰后,暴風科技要對侵權產生的外部成本負責,使侵權的負外部性內在化。此時,利潤最大化產量q1是由P0與MSC的交點決定的,侵權的成本是AEF區(qū)域。侵權處罰或賠償,對暴風科技產生了威懾作用,某種程度上使私人成本提高,社會成本降低,兩者相接近,實現(xiàn)效率的最大化,達到或近似于“帕累托最優(yōu)”。
可以設想,當版權管理當局開始采取嚴格的侵權治理措施,暴風科技將不得不將侵權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此時,如果暴風科技不采取自我預防措施來避免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就要對侵權的外部成本負責。若暴風科技事先采取一定的自我預防侵權措施使侵權損害降低,則此時的邊際社會成本曲線為MSC,利潤最大化產量q2是由P0和MSC的交點決定的,整個社會的侵權境況也得以改善。但若管理當局未采取嚴格的侵權治理措施,暴風科技也就沒有激勵采取自我預防侵權的措施。版權保護法規(guī)的完善和侵權處置力度的強化,使暴風科技對外部成本負責,利潤最大化產量為q2,最大利潤是AP0H區(qū)域,外部成本為AGH。如果此時網絡媒體還執(zhí)迷不悟,不采取自我預防侵權措施,則版權監(jiān)管當局采取治理措施后,網絡媒體的利潤最大化產量q1為P0和MSC的交點決定的,最大利潤是AP0F區(qū)域,外部成本為AEF。顯然,AP0H﹥AP0F。此時,網絡媒體的最優(yōu)選擇是,采取自我預防措施降低侵權行為。
3 網絡版權侵權的最優(yōu)預防水平
近年來,網絡媒體以其多媒體、時效性、容量大、交互式等優(yōu)勢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巨大挑戰(zhàn)與沖擊,但快速發(fā)展的網絡媒體又是以長期依賴以及無償使用傳統(tǒng)媒體已付出大量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內容資源為基礎。伴隨著網絡媒體大量非法轉載傳統(tǒng)媒體的作品現(xiàn)象,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害。在網絡版權的監(jiān)督管理方面,自2010年開始,國家版權局加強對有影響力的網絡企業(yè)與網站的版權重點監(jiān)管,提高對網絡新聞、網絡影視、網絡文學轉載等涉及作品授權使用問題的主動檢查力度。各省市版權管理部門重點監(jiān)管的網站達3000多家,包括百度、新浪、淘寶網、搜狐、優(yōu)酷等知名網站。據(jù)國家版權局數(shù)據(jù),2005年至2013年,各地版權及公安等部門共查辦網絡侵權盜版案件4241起,關閉侵權盜版網站1926個,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案件322件,查處快播播放器侵權案、“番茄花園”網站侵權案等一批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案件[4]。
從法律與經濟學視角分析,任何法規(guī)都要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目標,法律人,無論是立法者還是執(zhí)法者也是如此。而潛在的違法者也要考量其違法行為獲得的收益和付出的違法成本,實現(xiàn)成本-收益的最大化。網絡視頻企業(yè)暴風科技侵權案,凸顯了網絡時代版權侵權現(xiàn)象激增這一現(xiàn)實問題。對執(zhí)法效率的追求,使版權管理當局此時要選擇能避免侵權發(fā)生的社會總體有效率的預防水平,以便最小化事故的預期社會總成本。
假設網絡版權侵權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為p,p隨預防水平x的提高而降低。圖2中網絡版權侵權造成的損害的貨幣價值為A,A是一個常數(shù),p(x)A是用人民幣表示的版權侵權損害的預期值(因為存在概率分布)。預期損害水平p(x)A是預防水平x的減函數(shù),該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表示預期損害隨預防水平的提升而降低。假設預防成本為每單位w元,w是常數(shù),并且不隨預防水平x的變化而改變。網絡版權侵權的事故總成本為SC,包括兩類事故成本:預防侵權的成本wx和預期損害的成本p(x)A,兩者之和是網絡版權侵權的預期社會總成本。在該模型中,假設沒有任何額外的社會成本。該預期社會總成本曲線是一個U形曲線,有:
SC=wx+p(x)A (1.1)
在U形曲線的底端必有一個最優(yōu)預防水平x*值存在,是最小化侵權事故的預期社會總成本的預防水平。版權的立法者與執(zhí)法者們面對創(chuàng)新與傳播的權衡,要想使網絡版權侵權與治理產生的社會成本最小化,需要監(jiān)管機構、版權所有者與傳播者、消費者共同努力,既要考慮預防侵權的成本,還要考量預期傷害的成本。
w= -p(x*)A(1.2)
4 結 論
本文從法律與經濟學視角分析網絡版權的侵權與治理問題,從治理版權侵權使侵權的負外部性內部化,得出網絡媒體的最佳選擇是采取措施自我預防侵權行為。通過建立版權侵權的預期損害函數(shù),分析網絡媒體自我預防侵權的最優(yōu)水平和最小化事故的預期社會總成本。從網絡媒體發(fā)展分析,版權之爭的合理解決有利于促進行業(yè)規(guī)范發(fā)展,以及促進各利益群體在產業(yè)鏈中合理分享利益。從本質上講,傳統(tǒng)媒體并不希望被“遺忘”在受眾的推送名單之外,網絡媒體也并不愿失去賴以生存的信息渠道。因此,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都有合作意愿。雙方合作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生版權和經濟利益的置換、交易。版權監(jiān)管部門要引導新興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建立版權合作機制,提供互動交流平臺,尋求合理的合作模式、盈利模式和定價原則,協(xié)調出版商、運營商、技術開發(fā)商、版權所有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使版權交易規(guī)范化、便利化。同時,監(jiān)管部門要加大打擊未經許可通過網絡轉載他人作品的侵權行為,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轉載環(huán)境;引導各方依法進行網絡轉載開展誠信合作,繼續(xù)完善網絡轉載許可付酬措施的合作雙贏機制[5]。傳統(tǒng)媒體在加強版權保護方面也需要進行思維革新與技術改進,改變單一的盈利方式,利益分成要更多傾斜于內容原創(chuàng)部門,這樣更有利于知識創(chuàng)新與傳播。
注 釋
[1]胡彪,劉丹.央視國際訴暴風科技侵權案一審有果[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5-06-03
[2]高健,張沛.傳統(tǒng)媒體告網媒侵權案猛增,爭論五大焦點[N].北京日報,2015-10-14
[3]李含. 暴風盜播搜狐視頻終審被判侵權[N].法治周末,2015-11-15
[4]竇新穎.強化網絡版權執(zhí)法監(jiān)管,維護網絡版權傳播秩序[N].中國知識產權報,2015-01-30
[5]2014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EB/OL].[2015-11-15].http:/ /www. ncac.gov.cn/china copyright/contents/619 4/249936.html
(收稿日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