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猴硐貓村,剛下火車,就有幾只貓在我跟前轉(zhuǎn)悠,慵懶地伸著身子,走起路來都很優(yōu)雅。角落里也窩著兩三只貓,上下瞄了我一眼,又哈了下嘴巴繼續(xù)睡覺。也有逢人就叫起來的,像小孩子的哭聲,似乎在討東西吃。
我在車站對面湯粉館里吃礦工米粉的間隙,一波豪雨驟然落下,敲得屋瓦砰砰作響。路上的貓們跟人一樣,紛紛躲在屋檐下。它們抖了抖身子,躺在地上,靜靜的,像在數(shù)從屋檐上滑落的雨滴。
當(dāng)我吃完面撐傘走到附近的煤礦博物園區(qū)時,發(fā)覺雨水并沒有將貓咪們趕跑,雨一小,它們又成群結(jié)隊從園區(qū)的各個角落跳出來。在房外、墻邊、樹下活動,擺出各種動作?;蛟S是因為沒有主人,它們不如家養(yǎng)的貓那么體肥有肉,有幾只好瘦,像餓了好幾天的浪人,打不起精神。
游人過去撫摸,貓咪們都不害怕,還是懶洋洋的樣子。若有人手里帶著吃的,它們就盯著食物看,湊上來聞一聞,纏著你,在人前做各種表演,伸腿,洗臉,爬起來又撲通躺到地上,攤開肚皮,討人歡心。
我蹲下來撓撓一只白貓,它很開心地瞇著眼睛。我起身要走,它骨碌打個滾兒,躺在我腳邊,似有擋住我去路的意思,很淘氣,也很機靈。
小時候,家里也養(yǎng)過貓。那時最早起來的人總是母親。她趁煮稀飯的間隙,給貓咪喂食。父親是個三國迷,給貓咪取的名字叫“趙云”,希望這小家伙能好好長,英勇又忠誠。
趙云是黃白相間的小貓,被愛貓的母親喂得圓乎乎的,走起路來,像毛線團滾來滾去,深得家里人喜歡。因為整日將趙云關(guān)在家中,它也不覺得自己胖。只是后來等它大了,卻見它開始自己瘦下來,飯吃得不多,總喜歡往人身上和家具上蹭,有時抓壞了一些東西,母親也舍不得打它,只朝它嚷嚷,它好像聽懂了,瞬間又變得好乖,下一秒又悄悄溜向陽臺。
“是不是病了?”母親問。
“該放它出去了,畢竟這么大了。”父親說。
所以趙云的活動范圍開始擴大到了院子里,偶爾聽到大門外有貓叫,也耐不住寂寞爬墻跳出去。玩得越來越野,有時母親喚它吃飯也不回。父親見它不聽話,說:“再這樣下去這家伙遲早要被別人家的母貓勾了魂去!”他便想閹了趙云。
那天我和母親都不在,等回來時只見趙云躺在地上嗚嗚地哭著,臉上掛著兩條淚痕,像要死了一樣。
晚上吃飯,母親責(zé)備父親,嘴邊嘟噥一句:“這‘趙云是你取的名字,現(xiàn)在卻成了太監(jiān),你也真能狠下心……”父親脾氣并不溫和,吃了些酒,開始火爆起來,跟母親吵了一架。我夾在他們倆中間扒了一口飯,咽了幾口菜,假裝吃飽,起身回臥室去了。
等父母親之間戰(zhàn)亂平息,我推開房門想去瞧瞧受傷的趙云,卻看到母親已經(jīng)蹲在趙云旁邊,哭哭啼啼的,像個小姑娘。
貓咪也不叫了,平常會發(fā)光的眼睛失去了光芒,有氣無力強撐著又閉上,閉上又睜開,撐了一會兒又旋即閉上,好累好累的樣子。
母親跟我說:“你爸就是這樣的人,做事情從來都不跟人商量,把‘趙云變成這樣,剛才我一說他,他就跟我急,他進屋前丟下一句話,說要給‘趙云改名?!?/p>
“那叫什么?”我問。
“司馬遷……”我媽又少女心哭哭啼啼著。
從趙云到司馬遷,只能說父親太喜歡歷史了。
被喚作“司馬遷”后,貓咪不知是賭氣還是真的沒有適應(yīng)過來,起初一兩周,我們叫它,它都跟沒有聽見一樣兀自做著自己的事,不是躺在院子的石板上,就是在屋檐下伸著爪子做洗臉狀。它不往外跑了,也不發(fā)情了,但半夜碰到耗子竟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手到擒來,只在一旁干叫著不動手。它的生活過得越來越?jīng)]有激情。父親說它越來越?jīng)]用。
那年冬天,南方極冷,一些地方都下雪了。司馬遷得了一場重感冒,從此一蹶不振,流著眼淚和鼻涕,樣子丑丑的,越來越憔悴。眼看著它快不行了,一家人都很著急,也像被傳染了感冒似的,沒有狀態(tài),心里想的都是它。帶司馬遷去村里張獸醫(yī)那里打針的是我和父親,母親連看它打針都不敢,只在家里揪著一顆心等待。
張獸醫(yī)拿著一根大針筒,往司馬遷身上扎了下去,動作異常熟稔,臉上毫無表情。一針下去,司馬遷像它“受宮刑”那天一樣大聲叫起來,這樣的叫聲在它的生命里不會出現(xiàn)第三次。
回來第二天,司馬遷死了。
全家人都哭壞了。父親還專門跑到張獸醫(yī)那里理論,說貓如果不打針還不會這么快死掉,針筒里的藥一定有問題。張獸醫(yī)氣呼呼地說有沒有問題你打一針試試就知道,說完“啪”的一聲關(guān)上了門。父親受辱似地漲紅了臉,撿起一地石子摔得他們家門窗呼啦直響,還打破了一扇窗玻璃。
從此后,母親再也沒養(yǎng)過貓。
有時在公園里散步,碰到貓咪,我都會停下來觀察它們。
它們特別喜歡跟小孩子玩。孩子們會蹲下來跟貓咪打招呼,摸它們的頭,撓撓它們下巴。貓咪都很聽話,瞇著眼睛笑起來。如果孩子們手里有餅干、面包,都會掰開,弄得碎碎的,放在手心遞給貓咪。貓咪會先伸出舌頭舔一下,覺得合自己胃口,便湊上來小口小口吃著,不咬孩子的手。孩子和貓咪都很快樂。
這種快樂是建立在彼此的天真和信任上。
從猴硐車站離開的時候,我又回過頭好好看了一下遍地打滾或慵懶走路的貓咪們,突然羨慕起它們的生活——簡單,愜意,閑適。當(dāng)然,這或許僅僅是我自己的感受,貓咪們可不這么想,因為它們,沒有人類的思維。
它們在山間奔跑,在林間休憩,餓了,就去捕捉鼠類或者等眾人前來投食,一代一代繁衍下去,最后在生命的末尾,永眠于山野之中。很奇怪,誰也無法找到它們的形骸。
它們悄悄來,又悄悄走,如此與這世界告別。
作者簡介:潘云貴,90后作家,曾獲2011年冰心兒童文學(xué)新作獎大獎,首屆新蕾青春文學(xué)新星選拔賽全國總冠軍,第四屆《人民文學(xué)》全國高校文學(xué)征文一等獎,第十七屆新概念作文大賽C組一等獎等。已出版長篇小說《飛鳥向左,揚花向右》、散文集《我們的青春長著風(fēng)的模樣》、散文詩集《天真皮膚的同類》。
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