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施然
2016年是猴年,但你知道還有一個叫法是“農歷丙申年”么?丙申年的命名來源于我國古代特有的天干地支紀年法,是一種常見的歷法概念。今年呢,有一個罕見的歷法現(xiàn)象——三猴賀新春(2月8日)。三猴就是猴年、猴日、猴時。這一稀奇歷法現(xiàn)象,上一次出現(xiàn)在1920年2月20日春節(jié)(庚申年),距今96年;下一次將發(fā)生在2076年2月5日春節(jié)(丙申年),距今60年。這其中有何玄機?我們還要從斗轉星移說起,一同探索時間和歷法的奧秘。
中國古代歷法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古六歷”,成為我國最早的歷法。古人根據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制定出陰歷、陽歷和陰陽歷三種基本歷法。
首先說說最常見的“陽歷”,也就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歷,實際上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現(xiàn)在世界通用的這部歷法又叫“格里高利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歷的。所以現(xiàn)行歷法的紀年方式就是常說的“公元XXXX年”。
咱們再看看“陰歷”,依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而制定的歷法稱為陽歷,那么陰歷,則是以月亮的運動規(guī)律為依據設置的歷法,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世界上最早的最具有典型意義的陰歷是伊斯蘭教的“希吉來歷”(中國舊稱“回歷”)。
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是陰歷每月的十五,月亮都是滿月,初一、三十則看不到月亮。從歷法的發(fā)展史來看,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的,易于觀測,所以擁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我國,最初都是使用陰歷的。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陰歷來推算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等節(jié)日。咱們說的春節(jié),就是陰歷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正月初一。
最后來看看“農歷”。咱們老祖宗留下的農歷,是集陰陽歷于一身的一種歷法。平均歷月是依據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為一個朔望月,設置了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然后又設置了二十四節(jié)氣來反映季節(jié)的變化,二十四節(jié)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是太陽歷的一種,也是很多基礎農業(yè)依循的一種歷法,可以說咱們現(xiàn)在的農歷是一種陰陽歷相結合的歷法。
農歷的紀年方法是天干地支紀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復始,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期。一周期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下去。咱們命理學中的生辰八字,就是使用了這種紀年方法。像我們學習歷史時遇到的“戊戌變法”“甲午戰(zhàn)爭”等等,都是以天干地支紀年法來表示的年份。
就比如說“陽歷2016年5月20日”,陰歷是:“四月十四”,而農歷則是“丙申年、癸巳月、壬寅日”。此外,這一天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小滿。
我們還經常提及“卯月”“巳月”等月份劃分,這就是所謂“干支紀月法”,是以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節(jié)”劃分的,如卯月對應的是驚蟄到清明這段時間,巳月對應立夏到芒種的時段,比如現(xiàn)在是立夏和芒種節(jié)氣之間,那么就是巳月,按照天干地支紀年法,是丙申年癸巳月,也就是農歷四月。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其中不僅僅蘊含了農事、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更是彰顯了陰陽五行時令的變化,實乃博大精深。
至此,文章開頭的問題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按照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方法來說,凡是有地支“申”字的就是“猴”。農歷丙申年就是猴年。農歷丙申年春節(jié)(農歷正月初一)剛好是庚申日,即是猴日。而申時在每天的15時至17時,即為猴時。因此,農歷丙申年春節(jié)是罕見的“三猴”迎新春。
古代計時方法是十分復雜的,就拿紀年法來說,除了上述天干地支法,還有王公年次紀年法,如“魯僖公三十三年”;年號紀年法,如“慶歷四年”;生肖紀年法,如“猴年”;民國紀年法,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紀元為民國元年。
再來說記時法,遠古時期,人們主要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所以古書上常常出現(xiàn)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舉。太陽正中時叫日中,將近日中的時間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做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犊兹笘|南飛》有“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詩句,就是這對段時間的確切描繪。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对娊洝飞险f“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彪u鳴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繼的兩個時段名稱。昧旦是天將亮的時間,又叫“昧爽”。古書還常提到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后來時間更為精確,用干支表示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兩小時,這才有了古裝劇里“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的臺詞。
中國古代歷法與農業(yè)、自然、天文、地理、巫術、宗教等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歷法源于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源于神秘的大自然;歷法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十分“接地氣”。這些熟悉的歷法中竟蘊含著古人“天人合一”的樸素但高深的哲學思想。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的眾多的歷法不僅是當時人們用來記時記事的時間度量,更是人們對宇宙萬物日月星辰運動規(guī)律的抽象概括,反映出人類的那種與生俱來的對自身生存環(huán)境、對未知的神秘現(xiàn)象的好奇心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歷法神秘而又熟悉,循著斗轉星移的軌跡,我們一層層揭開古代歷法的面紗,體會時間之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