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利
摘 要:文章以“玉米的病蟲害防治”為主要研究對象,就玉米生長發(fā)育中常見的幾種病蟲害的癥狀及防治措施進行討論和分析,希望能為進一步做好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玉米;病蟲害;防治
一、引言
玉米,俗稱苞米或者棒子,系一年生的禾本科草本植物,不僅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來源,同時也是良好的飼料來源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但是,與其它農作物一樣,一旦受到病蟲或者病害的侵擾,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就會受到影響,并最終影響到玉米的產量。由此可見,關于玉米病蟲害防治的探討與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二、幾種常見的玉米病蟲害及其防治
1.玉米大斑病
(1)癥狀表現。玉米大斑病主要是對玉米的葉片、葉鞘以及苞葉產生危害。如果葉片染病的話,不僅會有水浸狀、青灰色的斑點出現,同時也會沿著葉脈擴展至兩端,直至形成青灰色的大斑。如果治療不及時的話,在致病后期病斑伴有縱列現象,甚至是病斑融合,導致葉片枯黃致死。
(2)發(fā)病條件和傳播途徑。大斑病主要是因為病殘組織內有病原菌的附著,產生了孢子,并最終隨著氣流進行傳播和侵染。
玉米品種以及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會導致發(fā)病率的不同,如果氣溫適宜,陰雨天氣較多的話,發(fā)病率相對較高,而且傳播迅速,甚至呈現大范圍流行趨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斑病在氮肥不足的洼地或者連作地的發(fā)病是極其嚴重的。
(3)防治措施。對于玉米大斑病,建議采用如下防治措施:在病發(fā)之前,建議采用濃度為500-600倍的品潤進行噴灑,最好是每15-20天左右噴灑一次,連續(xù)噴灑三次效果顯著。大量的生產實踐表明,使用1500-2000倍的阿米西達噴灑,預防和治療效果也較為理想;至于治療,建議使用1500-2000倍的使百克或者是使百功,亦或是1000倍的納斯律進行噴霧處理,效果理想。
2.玉米小斑病
(1)癥狀表現。小斑病通常發(fā)生在抽雄期或者是灌漿期,主要是會對葉片、葉鞘或者是苞葉、果穗等產生某種程度的危害。
如果病發(fā)部位是葉鞘或者苞葉,那么通常會有紡錘形的黃褐色大病斑出現;如果致病部位是果穗,那么通常會伴有不規(guī)則的灰黑色霉區(qū)出現,嚴重的話,會導致果穗腐爛。
(2)發(fā)病條件和傳播途徑。發(fā)病條件和傳播途徑與大斑病有類似之處,主要的侵染源同樣是殘留在病殘體上的越冬病菌,只是這些病菌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的傳播會更加迅速。
(3)防治措施。關于小斑病的防治,建議做好以下工作:首選就是在品種的選擇方面,盡量選擇一些抗病能力相對較強的品種,如中單2號、丹玉13和丹玉16號等。其次,就是要做好科學栽培玉米,不僅在播種時機上,盡量選擇避開病害高峰期,同時要做好灌溉、施肥等環(huán)節(jié),盡量減少發(fā)病幾率,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最后,就是合理采用藥劑防治,常用的藥劑有濃度為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濃度為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濃度為50%的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是濃度為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發(fā)病初期即可使用,每7-10天噴霧一次,連續(xù)噴霧2-3次效果顯著。
3.玉米絲黑穗病
(1)癥狀表現。玉米絲黑穗病主要是對玉米的雄穗和雌穗產生危害,如果是雄穗致病,就會破壞整個花序,如果是雌穗致病的話,整個果穗變成一團黑褐色粉末和絲狀物,或增生變成綠色枝狀物,有的苞葉變狹小,簇生畸形,黑粉極少。
(2)發(fā)病條件和傳播途徑。病菌在土壤、糞肥或種子上越冬,成為翌年發(fā)病初侵染源,以土傳為主。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幼苗期侵入,是系統(tǒng)侵染病害。病菌從玉米發(fā)芽的白尖期至4葉期都可侵入,并到達生長點,以后進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為絲黑穗。
玉米連作時間長及早播玉米發(fā)病重,高寒冷涼地塊易發(fā)病,沙壤地發(fā)病輕。
(3)防治措施。在品種的選用上,建議選擇本育九、中單2號和龍單13扥抗病品種;另外,對種子進行恰當的處理也可以有效降低發(fā)病幾率,具體方法就是根據種子的實際重量,采用一定量的、濃度為2%的立克莠濕拌種劑拌種,或者是使用含有相應藥劑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處理。
4.玉米瘤黑粉病
(1)癥狀表現。玉米瘤黑粉病主要是會對植株地上部的莖、葉、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組織產生危害。受害部位由于病原菌刺激腫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時外面為白色或淡紅色具光澤的柔嫩組織,以后變?yōu)榛野谆蚧液谏?,最后外膜破裂,放出黑粉?/p>
(2)致病條件和傳播途徑。病菌在土壤、糞肥或種子上越冬,該病不同于絲黑穗病之處在于,病菌可侵害植株地上任何幼嫩部位與形成黑粉瘤,黑粉瘤包膜破裂散出厚垣孢子,借風雨氣流傳播侵染其他幼嫩部位或植株,一個生長季中可有多次再侵染。
生長季節(jié)雨水多、濕度大發(fā)病重;偏施氮肥、灌大水、栽植過密使植株生長過嫩,以及連作重茬,冰雹等致傷都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
(3)防治措施。發(fā)病初期及時施藥,可采用濃度為12.5%的烯唑醇或濃度為25%三的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倍液。如病情較重,15天左右再防治1次。
三、結語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玉米病蟲害會對玉米的生長發(fā)育產生某種程度的不良影響,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為此,筆者建議,不僅在品種的選擇上,盡量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同時建議進一步加強田間管理,科學灌溉、施肥,減少發(fā)病幾率,保證玉米的正常生長發(fā)育,為最終實現良好的經濟收益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探林.常見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yè)技術裝備,2015,33:19-20.
[2] 張蕊紅.陽市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12:19-20.
[3] 劉學謙,孫明海,徐慶民,王志偉.玉米病蟲草害的發(fā)生與綠色控制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1,14:59-60.
[4] 羅桂梅,王春霞.農作物常見病害的防治[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22:33-34.
[5] 蘇善柱.植保關鍵技術在陽谷縣玉米高產創(chuàng)建中的應用示范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17:33-34.
[6] 姚萬義.玉米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1,0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