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逐步深入,審批“當關”、證明“圍城”、公章“旅行”、批文“長征”等現象明顯減少,但“明放暗攥”“虛放實收”“左放右進”等假放虛放亂放的情況,在一些行業(yè)或地方仍存在。解決行政部門對審批權“戀戀不舍”的問題,關鍵要擺脫權力本位的“數字游戲”,強調“將心比心”的聚焦民需,從政府“端菜”轉變?yōu)槿罕姟包c菜”,群眾最不滿意的多放,企業(yè)反映最強烈的先放,實實在在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
簡政放權不是“惰政放羊”,對于應該下放的審批權,需著力解決“誰來接、怎么接”的問題。否則管理重任就會“自由落體”,“放下來、接不住”的現象還一定程度存在。要確保下放的審批權“有人接、有人管”,既要提高基層部門的履職能力,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壯大社會中介組織,提高其承接能力,不斷完善和強化社會力量的參與,實現市場自主調節(jié)、社會自我治理、政府有效管理的無縫銜接和共治共享的長效機制。
“放權不是放任”,更需多花精力加強監(jiān)管服務,解民憂、暖民心。將“啞鈴型監(jiān)管模式”盡快向“橄欖型監(jiān)管模式”轉型,把取消和下放審批權精簡出的人力資源充分運用到綜合性、常態(tài)化監(jiān)管平臺上來,運用“互聯網+”廣泛布局“千里眼”,注重法治思維當好“裁判員”,發(fā)揮“綠卡”的激勵效應、“黃牌”的警示功能和“紅牌”的懲戒作用,破除“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huán),保障公平競爭的市場環(huán)境。來源:《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