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巖
陽雀坡古村有些蒼老了,可以追溯到260年前的乾隆年間。同行的一位作家意味深長地告訴我,走進陽雀坡古村,你會感覺一腳踏進了清朝。我滿心狐疑,難道還存在穿越古今的時光隧道?
我心懷疑慮地走進陽雀坡古村,眼前真的古村影像讓我心悅誠服:那古韻悠然的湘西特色民居,叫歲月磨平的青石板路,充滿青苔的瓦槽,被風雨侵蝕的獸鳥窗欞——這里所地有的房屋據(jù)考證都起自清朝時期,整個古村沒有任何現(xiàn)代建筑位列其中,民俗學家風趣地說,一條古道超越了祖輩的年輪,那口幽藍清澈的百年老井,見證了一個古村的風雨滄桑與歷史變遷。
據(jù)本地王氏家譜記載,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因為黃茅園鎮(zhèn)王氏家族第23代王守迪不幸病亡,年僅29歲的馮寡婦遷居于此,因為這里山水環(huán)繞,古木蔥蘢,時常伴有陽雀鳥的叫聲,索性就取名陽雀坡村。歲月流長,經(jīng)過王氏家族幾代人的勤勞創(chuàng)業(yè),并且立下族規(guī),王氏家族后代只許建房不許拆屋。建筑藝術(shù)就是一種文化。陽雀坡古村的古建筑群,經(jīng)歷兩百多年風雨依然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很大程度來說,來自陽雀坡人對于一個地域傳統(tǒng)文化的致力堅守。
正逢農(nóng)歷臘八節(jié),陽雀坡古村處處彌漫著濃郁的節(jié)日氣息,家家戶戶打糍粑,磨豆腐,殺年豬,蒸甜酒,一派喧鬧祥和,把古村的年味渲染到了極致。
潛意識中,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月,每每挨到臘月,漸漸臨近的肉香開始激活我期望已久的味蕾。母親的血粑豆腐是我印象中的絕品,就是用新宰殺的豬血和豆腐、肉拌合在一起,揉成團狀,放在火炕上熏一些時日,然后放在灶鍋里蒸熟,油而不膩香味貫穿了我的童年。
整個下午,我們?nèi)谌氲疥柸钙鹿糯迮D八節(jié)的活動中,在鑼鼓喧天的節(jié)奏里,我們欣賞到本地花瑤人表演的板凳龍,騰躍翻飛的草把燈,古色古香的木腦殼戲,還有妙趣橫生的拋繡球、抬花轎等民俗節(jié)目。漫步在村巷之中,我的思緒早已恍惚游移,仿佛已經(jīng)墜入某段深邃的歷史時空。我步履遲緩,唯恐因為自己的某種不慎舉動,會驚擾一座古村百年的夢境。
我以為,陽雀坡古村并不蒼老,也并不落寞,伴隨近年來懷舊旅游的開發(fā),歲月將會賦予陽雀坡古村一個嶄新的記憶。
責任編輯:子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