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持“原則禁止,例外允許”的股權回購原則,禁止公司接受本公司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也無必要,因為進行這種股權質押并不必然導致股權回購。并且立法結構上的的贅余規(guī)定,也是庸人自擾。股權回購成為具有多種功能資本運作和企業(yè)經營的重要手段,對上市公司尤其如此,所以現(xiàn)實立法過于機械且不合時宜。
關鍵詞:股權回購;資本三原則;股票;質押權標的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286-01
作者簡介:徐勇(1991-),男,湖北襄陽人,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
一、現(xiàn)行《公司法》的具體規(guī)定及解讀
根據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二條: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股份。并在最后一款中規(guī)定: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那么現(xiàn)行公司法做出這樣規(guī)定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條。首先因為公司的股東以其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票向公司出質時,可能由于質權的實現(xiàn)而產生公司收購本公司股票的后果,違反公司法關于公司資本維持的原則。其次如果公司接受本公司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那么一斷主權利無法實現(xiàn),怎么保障質權的實現(xiàn),缺乏制度和程序上的保障,比如如何折價拍賣股權,會不會內幕交易,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基于這些考量,所以《公司法》明確規(guī)定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
二、法律規(guī)定的極不合理
《公司法》一百四十二條最后一款的規(guī)定純屬多余,應該刪除。換句話說,公司能接受本公司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
(一)立法結構上的贅余性
這一條規(guī)定在股權回購條款中,決定了其服務于股權回購的具體規(guī)定。禁止公司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限制股權回購,害怕公司接受本公司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之后,進行變相的股權回購。而整個一百四十二條對股權回購進行了嚴格限制,即便是公司接受了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進行變相的股權回購,也會受到這些條款的限制,從而阻卻了股權回購的相關行為。那么鑒于這一條款所指向的目的具有唯一性,作此一刀切式立法初衷即為消除一切可能誘發(fā)股權回購的因素,使誘發(fā)股權回購的行為消弭于無形,從而充分的杜絕不合法的股權回購發(fā)生。
這樣在立法結構上就相當于針對一個法律行為進行前后兩個不同層次的法律規(guī)制,第一個層次是規(guī)制誘導因素,第二個層次是規(guī)制有違本體之行為,我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看似精細化的立法卻是徒增司法困擾、浪費司法資源。譬如刑法規(guī)定不得盜竊,并沒有對誘發(fā)盜竊的因素進行事無巨細的規(guī)定,比如規(guī)定一個禁止游手好閑,那將是十分荒謬的。又比如民法規(guī)定禁止流押,那么是不是誘發(fā)流押之因素,我們都需要禁止,質押權的存在本身就有可能導致流押,是流押產生的誘導性因素,是不是要禁止動產之質押。
(二)立法邏輯上的混亂性
股權出質的目的并非轉讓股權,而在于設立擔保物權,保證市場交易的正常進行。其結果并不必然導致股權的轉讓,況且股權轉讓有諸多限制,那么,股權轉讓過程中的特殊轉讓股權回購,就和股權出質沒有必然因果關系,也就是說股權出質并不必然導致股權回購的發(fā)生。所以通過規(guī)定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來限制股權回購存在立法邏輯上的混亂性。
(三)立法目的不合時宜性
這一條的立法目的是為了限制股權回購,堅持資本三原則,從而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三原則的合理性受到了懷疑?,F(xiàn)實中,公司債權人更多關注公司的實質資本、經營狀況、經營績效,更詳細的說就是可以變現(xiàn)的那部分凈資產,很少關關注公司過去的注冊資本。資本三原則動搖后,股權回購也逐漸放寬,在不損害債權人利益情況下,擴大股權回購的適用范圍,有諸多好處,比如分配公司的超額現(xiàn)金,作為公司合并重組的股票來源,作為股票激勵計劃的股票來源,穩(wěn)定公司股價等等。同時著力于公司的良性經營,做好公司實質資本和經營狀況的信息披露,更有利于保護債權人利益。資本三原則受到懷疑,禁止股權回購已經松動,那么通過規(guī)定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來限制股權回購就不合時宜了,況且股權回購有很多好處。
當公司債權無法實現(xiàn)的時候,公司就會折價拍賣自己所持有的股票,以實現(xiàn)其質權,這種競價拍賣有股權回購條款的限制,可以以合理條件和程序進行股權的競價拍賣,在遵循股權轉讓限制條件的情況下,保證質權的實現(xiàn),促進公司的股權轉讓,以保護市場交易的正常進行。而法律卻籠統(tǒng)的規(guī)定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為質押權的標的,毫無疑問這是典型的一刀切立法。不準進行這類質押,雖然可以避免股權回購的發(fā)生,但是有些時候卻使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債權擔保無法設立,從而不利于市場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同時,雖然拍賣股權實現(xiàn)主債權的過程復雜而又充滿矛盾,但是不是這種股權質押被禁止的理由,不能因為一項好制度實施有諸多困難,我們就唯恐避之不及,進行粗糙的一刀切的立法,應該在程序上和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進行立法規(guī)制,以保障這種好制度為我們所用,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丁玲,張愛玲.公司股份回購制度研究[J].企業(yè)導報,2012.
[2]劉迎霜.公司資本三原則內在矛盾之探究[J].社會科學,2008(3).
[3]施天濤.公司資本制度改革:解讀與辨析[J].清華法學,2014.
[4]林建偉.股權質押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現(xiàn)代法學,2005.09.
[5]趙洲.股權回購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