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德輝 黃曉通 由琨
摘要:近些年來,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股“中國國學熱”。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國學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將國學精神通過有效的路徑融入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使國學精神真正的入腦、入心,在每位大學生身上打上國學的烙印,這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國學;國學教育;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3-0113-02
一、當代國學熱
(一)國學熱現(xiàn)狀
近些年來,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股“中國國學熱”,世界范圍內(nèi)已設立百余所孔子課堂和孔子學院,遍布世界五大洲多個國家。我國尤是之,一批知名院校相繼成立國學院,開辦國學班,中小學開設國學課,私塾的出現(xiàn),漢服的流行,這股“國學熱”遍布社會各個層面。這說明,國人在彷徨數(shù)年后開始在國學的精神家園中尋找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但時下國學熱的興起卻呈現(xiàn)出無序、跟風的狀態(tài),致使作為接受信息速度最快的群體—大學生很難理解到國學的精髓。故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提高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其傳承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①。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國學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將國學精神通過有效的路徑融入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使國學精神真正的入腦、入心,在每位大學生身上打上國學的烙印,這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當務之急。
(二)國學的含義
上個世紀初才開始產(chǎn)生國學的基本含義,多數(shù)學者認為,國學和新學、西學的含義是對立的,所以國學專指舊學,中學。進一步講,國學是指現(xiàn)代人眼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以現(xiàn)代把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解釋其實際應用價值的學問稱為“國學”,可見國學即“國故學”。國學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我們把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作為國學的核心來研究的國學稱之為狹義的國學;我們把胡適先生所說的“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諸如:科技、文學、方術等為研究對象的國學稱之為廣義的國學??梢姮F(xiàn)代意義的“國學”是歷史和地域文化交匯碰撞的結果。
二、國學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如何契合
(一)國學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契合的原則
第一,批判繼承的原則。國學內(nèi)涵豐富、外延寬泛,所以將國學教育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難度不小,簡單、籠統(tǒng)、生硬地融入只會適得其反,國學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都需要在批評過程中繼承和發(fā)展。所以要求我們,一方面必須立足現(xiàn)在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在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將國學和高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這符合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需要,符合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需要,符合世界融合發(fā)展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應該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②
第二,循序漸進的原則。大學生是社會中思維最為活躍的群體,所以在高校中推進國學教育,需要對這個群體充分地了解。根據(jù)年齡,性別,地域,文化差異等區(qū)分層次,立足整體,希望通過國學教育的渠道能更好地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同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充分尊重大學生的自主性,為思維活躍的群體提供最為自由的發(fā)展空間,積極調(diào)動起主觀能動性,去學習,去領悟國學的精髓、思政課的魅力。
第三,開放自由的原則。現(xiàn)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多種文化交流十分的緊密和頻繁,這就要求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對待國外優(yōu)秀文化的態(tài)度是開放和自由的,不能故步自封地認為只有本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我們端正態(tài)度,才能積極地引導大學生在立足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和甄別其他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化,進一步開拓他們的文化視野。
第四,豐富多樣的原則。當今社會,信息高速傳播,大學生是一個最易接受大量新信息的群體,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可以對當代大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谖覀兩畹臅r代特點,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將國學重新包裝,為國學教育打上“時代”和“生活”的印記,立足于課堂,又應該脫離課堂,通過多種渠道的主題實踐活動得以實現(xiàn),尤其是充分挖掘師德師風、地方歷史文化等資源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角度、立體、全面地讓國學深入人心。
(二)國學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契合的方式方法
第一,高校思政課堂是國學教育的主陣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和國學教育緊密結合,這樣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堅守,增強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高校中的每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都和國學密不可分,都需要從國學中吸取養(yǎng)分,來和現(xiàn)實國情相結合。有效地挖掘國學資源并靈活地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會讓枯燥的課堂更具人文氣息,點燃學生的聽課熱情,使乏味的課堂教學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依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課實踐活動。
高校思政課中實踐學時的應用可以和地方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發(fā)揮國學教育的優(yōu)勢,同時促進思想政治教學效果的實現(xiàn)。中國古人向來強調(diào)“知行合一”,所以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深入理解國學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實踐使國學精神成為大學生的文化基因。其實這方面的形式是多樣的,充分發(fā)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給大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臺,使他們成為這些資源的管理者和宣傳者,這樣他們就能通過自身的實踐來體會和維護傳統(tǒng)文化,領略國學精神。又如,借著重大紀念日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際,展開研討和紀念活動,引導大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客觀的評價國學思想中的是是非非。課堂的引導、實踐的參與定會幫助當代大學生深刻理解國學的精神內(nèi)涵及其現(xiàn)代價值,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成為國學思想的踐行者和創(chuàng)新者。
第三,新媒體是思政課教學和國學教育結合的新橋梁。
新媒體包括QQ、微博、微信等交流和交友平臺,這是時下人們的重要交流方式,大學生也不例外,在相對封閉的校園內(nèi)這早已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們通過這些獲取信息,進行相互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要求思政課教師在大學生群體活動最為活躍的區(qū)域展開國學教育,進而激發(fā)大學生對國學的興趣,促進思政課教學。最主要的是線上教學,加強思政課網(wǎng)絡平臺建設,增設國學教育專欄,和手機APP相結合,引入國學經(jīng)典導讀,國學大師精彩解析,多多地采用直觀的視頻軟件。思政課教師可以將自己對國學理解和體會,通過微博、微信、QQ 群等新興媒體和學生分享,拓寬教育途徑,加大國學教育的覆蓋面。
第四,增強思政課老師的人文魅力。
陶行知先生的“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應該成為思政課教師的規(guī)范,這方面的榜樣很多,如國學大師陳寅恪與錢穆。作為思政課教師的我們應該以師者對國學的理念與精神的踐行,讓高校的思政課教育更“入腦”,更“入心”?!坝H其師,信其道”③,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積極向上的教師形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榜樣給大學生群體傳送來自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正能量”。所以必須不斷加強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讓“尊師重教”、“仁愛”、“誠信”、“忠恕”、“敬業(yè)”、“以人為本”等國學理念中的道德觀念借助師者直觀的品德與言行在校園播種④。
三、國學教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結合的意義
(一)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潮流,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當前,國際國內(nèi)形勢復雜多樣,大國之間關系重新調(diào)整,中國的改革進入關鍵時期,各種因素導致中國社會思潮空前活躍,呈現(xiàn)出多元化態(tài)勢。而大學生思維活躍,易于接受各類思潮,因此像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得以在高校流行開來,導致部分大學生信仰缺失、道德評判模糊,所以黨中央適時地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其意義非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學精神都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著深深的思考,二者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舉例說明,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應“和文化”,“誠信、友善”對應“人無信不立”、“仁者愛人”等等。所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絕對離不開對國學的宣傳教育,只有將二者緊密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才能更好地詮釋和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更好地在大學生中生根發(fā)芽。⑤
(二)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良好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助于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滲透力,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高校思政課肩負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等。國學精神博大精深,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文資源,如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理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個人奮斗精神,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求知態(tài)度,這些是優(yōu)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將這些國學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和學生產(chǎn)生共鳴。
當代大學生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國夢”的追逐者和實踐者,他們的思想道德境界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成敗。而現(xiàn)在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中的一些混亂現(xiàn)象確實令人擔憂,如誠信意識淡漠,道德修養(yǎng)淺薄,人文關懷缺失,人格道德偏差等。我們可以從國學經(jīng)典中尋找解決的方法,《老子》、《論語》、《孟子》 等著作已經(jīng)教會我們?nèi)绾瘟⑸硇惺?、修煉人格。將這些引入高校思政課無疑是解決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危機的一劑良藥。
(三)引用國學教育理念,改良思政課教學方法,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子曰:“不憤不言,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⑥。這是我們改革傳統(tǒng)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好方法,避免對學生的一味灌輸,因材施教,使用啟發(fā)誘導的方法,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產(chǎn)生思想碰撞,這樣有利于提高思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師也是學生的生活導師,所以傳統(tǒng)文化中所提倡的師者“言傳身教”是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思政課教師“一日三省吾身”,處處做好學生為人處事的榜樣。這樣,課堂上和生活中的歷練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總之,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并善于從浩瀚、深遠的國學經(jīng)典中尋找人文基礎,作為我們?nèi)≈槐M的教學寶庫,更好地繼承國學精神的時代主旋律,在高校思政課堂上煥發(fā)國學的時代價值。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是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中‘國家統(tǒng)一觀教育研究”(L14BSZ044)階段性成果。
注解:
①學校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點是什么[EB/OL].http://www.zhlzw.com/lz/yu/816641.html. 2015-2-1.
②《宋史.張載傳》
③《學記》
④沈壯海.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實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2014,(4):10-13。
⑤左康華,朱林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代價值”的理論探[J]. 學術研究,2013,(1):155-156。
⑥《論語卷四·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