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福
萬物皆有天性,美無處不在。一處美景,一棵樹木,一只小鳥,一件小小的工藝品,往往都蘊含著某種情趣,它們能引起人的聯(lián)想,觸動人的相思,給人以美的享受。
2015年不少中考作文題目,適合于寫成“寫景狀物”類的記敘性散文,比如山東青島題“身邊風景也動人”,山東聊城題“風景在路上”,山東淄博題“有那么一棵樹”,四川遂寧題“風景”,浙江麗水題“給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等。
作文時,要使文章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美感,寫作者就要把握所描寫的客觀事物(即“象”和“景”)和所抒發(fā)的內(nèi)心情感(即“意”和“情”)這兩者之間的表達關系,使其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讀這樣的文章,就如啜飲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定會令閱卷老師心醉神迷,青眼有加。
寫景狀物,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景”與“情”的關系。寫景,歷歷如在眼前,情寓其中;狀物,栩栩如生,意蘊其內(nèi),詠嘆吟哦流瀉著詩意,字里行間飽蘊著深情。大家知道,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帶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寫進作品,就會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記而表現(xiàn)出鮮明的傾向,此即古人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寫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依托,情與景自然交融,才能寫出好文章來。那么,如何寫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呢?其實,在我們的初中課文中,就有不少寫景狀物的名家名作,達到了“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藝術(shù)境界。下面,筆者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簡要談談“寫景狀物”類作文主要的寫作技法。
一、選擇自己最熟悉或最喜愛的景物或事物來寫。
只有寫自己熟悉或喜愛的景物,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實際上,即使寫作者單純寫景也是需要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的。譬如皎潔的月光,給人以寧靜的感覺;咆哮的大海,給人以力量與振奮……抓住這些感受來寫,不僅能將自己的情感融于描寫之中,還能有力地烘托出景物的特點。
比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開頭直抒胸臆:“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通過對比,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結(jié)論,既寫出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又顯得情真意切。接下來就借景抒情,細致描寫濟南老城的山、雪、水之景,抒發(fā)“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之情??梢哉f,這濟南的一切自然之“景”,都是作者“深入骨髓”的熟悉之“象”。
二、仔細觀察描寫對象,準確抓住景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加以描繪。
無論描寫景物還是事物,都必須抓住其形狀、色彩、聲音、動態(tài)、靜態(tài)等方面的特點,力求多角度、如實地反映出所描寫對象的特征。
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對春草的描繪:“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边@里,作者抓住春草的情態(tài)、質(zhì)地、色澤、長勢等特點,從正面描寫春草,繼而從側(cè)面描寫孩子的嬉戲以及人們在草地上活動時的舒爽觸覺,形象地表現(xiàn)了小草的可愛??梢娮髡邔Υ禾焐畛临澝赖母星椋皇侵笔阈匾?,而是準確抓住春天景物的特征,通過含情的畫筆,從不同角度生動地描繪出一幅幅春天的風景畫來抒寫的,并賦予了各種景物鮮明的感情色彩。
三、注意描寫對象的順序、層次、重點、景物間的關系及景物內(nèi)部各部分的關系。
這種關系或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或由外向內(nèi),或由上到下,可運用“定點觀景”或“移步換景”的方法把景物描述清楚。
比如老舍《濟南的冬天》中對美態(tài)紛呈的濟南雪景的描繪,就采用了定點觀景和繪畫的“空間藝術(shù)”,有明顯的順序和層次。作者依山寫景,通過描繪小山各個細部的雪光、雪色、雪態(tài),畫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藝術(shù)結(jié)構(gòu)上取了兩層布置。先進行工筆的分筆描繪,從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細看,一筆筆地輕描:它是白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銀的,“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雪相映生輝;它是彩色的,“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是它的色,“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是它的態(tài),在色和態(tài)的描繪里寫出了靜中的動;它更有世上最動人的容色,艷艷夕陽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樣“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畫出了形中的情。作者由遠而近,由大而細,再由近而遠,由細而大,緊密銜接,推動自然,生動地描繪出一幅“城外遠山圖”。真是一筆一景,一景一態(tài),層次分明,氣韻生動。
四、描寫景物或事物時,語言要形象而優(yōu)美。
寫景狀物類的記敘性散文中,適當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傳神。
比如朱自清的《春》中描繪“春花圖”的一段文字:“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边@是正面描寫花朵之多,作者調(diào)動視覺感受,采用擬人手法表現(xiàn)了各種花競相開放的情態(tài)。這些從口語中來的短句淺語,從達意說,平易好懂;從修辭說,經(jīng)過作者的藝術(shù)加工之后,節(jié)奏明快,不平淡,有濃厚的抒情味。又如:“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边@是從視覺感受的角度,運用排比和擬人的手法寫花色之艷,展現(xiàn)出一幅春暖花開、春意盎然的美麗畫面,讓人如臨其境,目不暇接,精神為之震撼,心靈為之感動。該文中,作者還善于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如寫春風拂面,“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又如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xiàn)力,蘊藉深厚,句外有意,樸實清新中有雋永的意味。
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情寫景、用景載情是成就美文佳作的重要技法,它一般適用于記敘文,尤其是寫景狀物的抒情散文。值得注意的是,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心靈觸動最大的景物來寫,這樣才能更好、更容易地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感,寫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文章來。
例如《春》和《濟南的冬天》,哪一篇不是景與情緊密結(jié)合,寫出了作者的真切感受的呢?沒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動了的情,就沒法把景寫好。朱自清在《春》中描繪了五幅春景圖,如果說春草、春花、春風、春雨這四幅畫是側(cè)重寫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寫人的活動的),那么第五幅畫則是集中筆墨寫人勤春早的“春”,但不管是哪幅畫卷,都和諧地創(chuàng)造了情景交融之境,達到了詩情與畫意的完美結(jié)合。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則描繪了一幅完整的圖畫。畫中的陽光、山川、人物、白雪、綠水,各物各景所表現(xiàn)的都是一個“暖”字。繪天繪地,繪出了這幅山水圖的大布局;寫雪寫水,寫的是這幅圖的特定細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陽畫到暖陽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這順暢的筆勢,顯然是一個“情”字所導引的。
【美文引路】
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
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雨氣空蒙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fā)出草和樹林沐浴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盡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jīng)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
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便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在窗外喊誰。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聽臺風臺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持,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蝎殼上嘩嘩瀉過。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濕舊式的庭院了。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diào)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nèi)樂是室外樂,戶內(nèi)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賞析】
這是一篇詩質(zhì)散文。作者借“冷雨之景”抒“思鄉(xiāng)之情”,將自己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xiāng)情緒娓娓傾訴,但另一方面這種鄉(xiāng)情也表現(xiàn)在他于文中化用的詩詞里面,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趣在被賦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
本文圍繞中心意象“冷雨”,將一組富有古老中國特色的同類意象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如江南的瓦房、庭院,還有梧桐、荷葉……漢語的方塊字在余光中筆下具有如此形象的美感,令人沉醉其中,贊嘆不已。作者由“聽雨”到“嗅雨”,再到“舔雨”,雨引發(fā)并寄托著作者的思念之情,因唯有雨與故鄉(xiāng)相連,雨又安慰著眷念故鄉(xiāng)的作者。
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浪漫的情懷和濃烈的鄉(xiāng)愁。
【仿寫佳作】
傾聽雨的訴說
胡曉玲
聽,下雨了。
朦朧中迎面撲來的清香,是雨帶來的嗎?不一會兒,耳邊傳來“淅淅瀝瀝”的聲響,似很輕,又有節(jié)奏,我不禁放下手中的書,認真傾聽雨奏下的樂章。
我和雨也算是老相識了吧?對于她的聲音我很熟悉,可我每次傾聽時,又總有不同的感受。聽雨,如同聽一場音樂會?!绑?、叮叮、咚咚、嗒嗒……”卻又如此樸實、簡單,以至于連我這個不懂音樂的人也能分出層次來。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春雨是最美妙的,我也最喜歡聆聽春雨聲。當她伴著和風,在空中連成一絲絲的針線,密密地飄灑到大地時,便會發(fā)出細微而靈動的聲響,宛如江南女子的溫柔細語。每當這時,我便會趴在窗前,癡癡地望著那如煙似霧、細細柔柔的雨絲,聽著那淅淅瀝瀝的雨聲,就仿佛聆聽媽媽關懷我的溫婉絮語,任她穿越我的靈魂,點點滴滴地落在我的心上。
大約是忍受悲傷的日子總會在雨天吧?小時候我就聽伙伴們說,只要一下雨,那定是老天爺在哭泣。那“咚咚啪啪”的下雨聲真的是老天爺在抽泣嗎?望著近處被雨打得顫抖的綠葉,我的思緒不知不覺飄到了不久前。記得母親去世的那幾天,大雨紛紛,連綿不斷,我蹲在窗下,只專心地聽著雨聲,雨水從屋檐滴下,擊打著冰冷的水泥地面,生硬得刺耳。那聲音先是“咚”的一聲,接著又是“啪”的一聲,依次交錯,節(jié)奏加快,不一會便成了“咚咚啪啪”的了。后來雨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我的心情也越來越壞;最后這雨聲變得雜亂無章,就像個龐大的交響樂隊沒有了音樂指揮一樣,“噼里啪啦”地亂奏一氣,我的淚水也禁不住“稀里嘩啦”了!媽媽呀,我可就您一個親人了!您的女兒還沒成年啊,可您為什么就這樣離我而去了呢?
如今,秋季已經(jīng)來臨,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一場秋雨,雨聲不大,不緊不慢,能聽到“嘀嘀嗒嗒”清脆的響聲,顯得冷靜而深沉。聽著這雨聲,我仿佛聽到了媽媽的叮囑:人生一世,總要面臨許多的挫折和不幸;厄運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勇敢地面對它,就一定能戰(zhàn)勝它!是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我想:這秋雨肯定是不惜一切下來陪我的吧?你看她痛痛快快地與世間萬物相擁,以最壯美的樂音來凈化人們的聽覺,趕走人們內(nèi)心的陰霾,使得人們?nèi)绫淮呙甙愕厝A聽她的訴說,遵從她的勸解,領悟她的深邃。此時此刻,我感覺聽雨,就是在聽一場人生經(jīng)歷的訴說,在聽一位智者的生存慧語……我內(nèi)心久久環(huán)繞的悲傷隨著雨聲的稀疏漸漸釋放,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時間流走了,雨停了,只剩下屋頂瓦片的積水“嗒嗒”滴下,這大約是雨臨走時的“留言”吧?我深深地吸了口氣,恍惚間如同過了半個世紀,只有那雨聲還“余音繚繞”。
聽雨,就是傾聽雨的心聲!
【點評】
本文小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飽含感情的筆觸寫景狀物,并把“聽雨”的感受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及真實心境結(jié)合起來,用心聆聽,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文章寫景層次清晰,主要摹寫了三個不同季節(jié)的雨:一是童年記憶中美妙的“春雨”,二是回憶中母親去世時晦暗的“夏雨”,三是現(xiàn)實中釋放內(nèi)心陰霾的“秋雨”。作者借景抒情,情由景生,以“我手寫我心”,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文中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有機結(jié)合,使文章情景合一,美不勝收。全文意旨鮮明而深邃,結(jié)構(gòu)合理而清晰,語言洗練而優(yōu)美,情感充沛而真實,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