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一
摘 要:本文主要是闡述視覺元素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分析如何去平衡視覺元素與文字之間的平衡。研究的目的是幫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視覺元素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視覺元素;可視性;圖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28-01
視覺素養(yǎng)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自人類文明開始,有關視覺的表達就被當作溝通的必要技巧,怎樣才能“看”得更好,就是通過視覺基本要素理解形象的意義和成分的能力。國內視覺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研究已經逐漸得到了重視,現(xiàn)代化技術、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等都極大得運用了視覺元素。
一、視覺素養(yǎng)的含義
通常來講,視覺素養(yǎng)已經被定義為視覺閱讀的能力。它也被認為是一種普遍屬性,這種屬性是通過獲得一系列被用于閱讀視覺形式的準則而發(fā)展的。國際視覺素養(yǎng)協(xié)會——一個致力于視覺素養(yǎng)材料的調查、研究和出版的組織,用Fransecky和Debes著作中的以下摘要把視覺素養(yǎng)定義為:“一個人可以通過在看的同時擁有和整合其他感官體驗來開發(fā)其群視覺能力。這些能力的發(fā)展對于正常的人類學習來說是基本的。當其發(fā)展成熟時,他們允許一個視覺素養(yǎng)的人對其在環(huán)境中遇到的天然或是人工的視覺行為、對象、和/或者符號加以辨別和解釋。通過對這些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我們得以與別人交流。通過對這些能力的賞識性使用,我們得以對視覺溝通的杰作加以理解和欣賞。” [1]
在很多情況下,視覺效果是被用來代替語言,因此他們以視覺形式交流這些信息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要闡明對這些視覺形象理解的過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育者對代表元素和符號的解釋能力。就像Cunliffe(1992)在一次對表達性圖像的閱讀討論中建議的,一個視覺素養(yǎng)的人有“對符號的應用知識”并且能夠區(qū)分視覺的微妙之處。為了與21世紀的學生相關,成為視覺素養(yǎng)人所需要的那些技能在實踐中需要被意識到,相對于視覺世界,則不僅在學科背景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當被意識到。
根據Kintgen(1988),視覺素養(yǎng)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符號學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不僅提供對于視覺世界的意義,同樣允許人們運用這些系統(tǒng)進行有效的溝通。符號學這個詞來源于語言學和人類學領域。符號學提供了一種不同于書面或者口頭語言的另一表達方式。符號學是對那些代表書面語言的標志和符號的系統(tǒng)性的研究,例如,一個路標就是通過普遍認可的符號來表達道路規(guī)則的。根據Raney(1999)的說法,對于圖片和話語相類似的聲稱就相當于說視覺素養(yǎng)通常就是對視覺世界的觀看和理解,而不是基于權威的知識構架對圖片所進行的理解。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視覺材料的理解能力,就想我們在紀律內致力于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一樣。
也有視覺素養(yǎng)的自主模型,通常運用這個詞來理解視覺世界就像Kress和van Leeuwen(1996)所聲稱“視覺素養(yǎng)將成為職場的一種生存”,視覺信息技術是盛行的。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承認,在21世紀電子學習的多媒體世界,學生“需要能夠批判性的思考,處理視覺信息并能夠對其意義進行深刻的理解”,例如Rakes,1999,這樣認為,不能理所當然的認為學生已經擁有與生俱來的能力去做這個,這項技能是需要教導和練習的。
二、視覺元素在教學中的平衡運用
在 在高等教育課程中還存在很多是不規(guī)范的地方,因為在小學或中學的教育中,用來教同一學科的課程材料可以是千變萬化。這種材料用于教的教學方法往往依靠每個學者的經驗, 也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知識和理解作為采用作為他們自己的適合材料。許多學者開始研究如何教或在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鷹和沙阿(2007)認為,“大多數(shù)教師在高等教育最初采用的教學風格首先是他們喜歡的方式來,其次是他們認為對自己的學生有效的教學方法”。其結果是壞習慣可持續(xù)多年,尤其是在視覺材料的使用,這通常被視為是附庸甚至表面上的演講。本文重點介紹視覺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和平衡,這將是今后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會被使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呈現(xiàn)視覺材料例如圖表,圖案等是很好的并且簡便的教學手段。
說到藝術和設計,F(xiàn)einstein (1982)建議道,為了呈現(xiàn)一個繪畫般的圖像,一個人必須擁有“一些視覺符號系統(tǒng)的知識,如它的詞匯、概念、習俗和一些使用藝術材料的技術性的技能”。所有的這些都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結合。藝術和設計教育者的一個角色就是教授閱讀視覺圖像的技巧和知識。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一個方法就是減少所提及的視覺圖像的復雜性,同時還要使用簡明易懂的語言。學生需要被教授一些規(guī)范性的語言用于對視覺例子的描述,同時要開發(fā)他們自己的解釋和理解。學習從來不會在真空中發(fā)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就會起到作用。作為教育者,我們需要在學生已經知道什么和他們需要知道哪些信息這兩者之間作更多的聯(lián)系。
三、視覺元素的平衡運用
作為一個教育者,學會如何將適合的視覺元素傳達給學生,如何將不適合的去除掉將是很重要的技巧,常特別是是否使用視覺的結合,口頭或書面的指令或簡單的使用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法。 自1960以來,探索式學習已得到廣泛推廣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奧蘇伯爾1961;布魯納,1966信度,1966;維特羅克, 1966)。探索式學習假設解決問題的過程搜索是有益的 學習。教師在學生需要學習建議時才進行干預,在探索式學習中學習技術知識建構應該積極倡導而不是知識的被接收(Sweller 1999;圖奧維寧Sweller 1999)。 Sweller (1988)提出“做中學”這樣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一種主要與視覺圖式獲得的認知過程無關的理念。 架構或信息網絡組成 概念分層網絡中的低階或知識的基石于 不太復雜的信息單位的高階或更復雜的信息單位是相關聯(lián)的。
認知對有經驗的學習者,Kalyuga,錢德勒和Sweller(1998)研究發(fā)現(xiàn)沒有文字解釋的圖例是可以理解的,更多的專家通過學習以前的知識材料,消除多余的文字,而通過集成圖表的這樣的視覺元素方式減少認知負荷。冗長的文字為主的教學方式將被淘汰,因為文字信息在表達和理解上很容易出錯或失真,另外因文字語言的的不同往往容易造成交流障礙,并且其信息容量也遠不如圖形,文字信息的信息容量僅是圖形的百分之十。
這樣的情況往往很多出現(xiàn)在例如平面設計、室內設計上。例如在平面設計上,現(xiàn)代的平面設計中常常會汲取傳統(tǒng)的文化元素,轉變?yōu)橐环N圖案形式,從而傳達給觀者一種文化信息。我國傳統(tǒng)圖形藝術源遠流長,這就是最早存在于人們腦海中的記憶,是一種知識圖形,它們多樣但格調統(tǒng)一,在發(fā)展演變中無形中會形成一道脈絡,現(xiàn)代設計者只要提煉這一脈絡,就是將記憶重組,重新形成一種視覺元素,以嶄新的圖案形式表達。圖形是傳播信息的形象簡語;圖形是最易識別和記憶的信息載體;圖形是超越國度、民族之間語言障礙的世界通用語言;圖形因具有豐富的可視性而成為極具吸引力的信息媒介;圖形語言是最具準確性的信息投射形式;圖形具有直觀展示事實的表現(xiàn)優(yōu)勢,使之成為最具說明性和說服力的語言形式;圖形是大眾傳播中最具有情緒感染力和精神浸透力量的信息傳導形式;圖形可以成為與觀眾心靈直接溝通的感應式語言形式。
四、結語
在教育中,我們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經驗以提升他們的視覺素養(yǎng)技能,從而使得視覺信息能夠被準確的閱讀和理解,因為有種說法是圖片“在記錄、傳輸和創(chuàng)造新知識方面的功能已經超越了文本” (Blystone, 1992)。在高校教學中,教師除了提高講解的能力,更需要幫助學生通過各種技巧提高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例如視覺元素的應用。這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當然對于具有視覺素養(yǎng)的學生可能確實如此,但是,有很多學生不是主要的視覺學者,他們認為,那些僅以視覺形式呈現(xiàn)的信息是極其難以理解和記憶的,因此在研究界已經展開更廣泛的討論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蔡雯.美國報紙“重新設計”探析[J].傳媒觀察,2006(07).
[2]張倩葦.視覺素養(yǎng)教育:一個亟待開拓的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2(03).
[3]周憲.視覺文化與消費社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