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
摘 要:設計美學概論這門課結課了,老師更多的是從設計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講解設計美學,通過對中外藝術史的梳理來幫助大家回顧設計美學這門課程。學設計做設計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不過從來沒有考慮過從設計美學的視角來反思自己的設計觀。正好,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來反思一下自己的設計美學觀,通過這樣的方式一定會對自己的設計有所幫助。
關鍵詞:設計;美學;美
中圖分類號:J5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70-01
一、我對設計美學的認識
首先,我想通過這一部分對美、美學、設計美學有一個自己的認識。在這段時間我看了很多關于美學的書,其實在相關命題上面有很多不同的認識,很多觀點是不一樣的甚至有些觀點是相對立的。有些時候是不能說對錯的,每種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有時候這個流派的思想占主流,有時候另一個流派占主流。不過對于個人來說,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要有自己固定的立場。談到美,首先自己反思一下,究竟什么叫美,怎樣的東西算作美?回想一下自己看到一樣東西有賞心悅目的感覺;在壯觀的風景面前有震撼的感覺;完成的設計得到別人的承認時那種興奮的感覺。這時候都有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可以叫做“美”,我一直覺得美是無法用其他語言表達的,難以形容的,所以我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表達方法,更覺得無法解釋。
我比較傾向接受李澤厚先生的觀點,我覺得美應該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但所不同的是我不認為“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屬性,而在于事物的社會屬性”。比如本身一束花就是美的,它有那種自然美,這是本身固有的。但同時它是一個男生送給她的戀人的,這樣的話對于那個女孩,這種美也包含了它的社會屬性。這兩種屬性是同時具有的,并且沒有主次高低之分。這是我對美的看法。美學是個開放型的學科,下面的很多分支都是跨學科研究的,我們學習的設計美學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屬于科技美學的一個分支,具體來探討設計活動過程中的審美現(xiàn)象與規(guī)律。設計美學以審美規(guī)律在設計中的應用為目標,旨在為設計活動提供相關美學的理論支持。 我看過關于設計美學的書籍,有的書籍將設計美學的范圍僅限在研究形式美的規(guī)律上來;而有的書籍將設計美學寫成了工藝美術史。研究設計美學是要研究歷史,可這只是手段與途徑。設計美學的關鍵是把工業(yè)美術史與設計史中的美學規(guī)律抽象出來,形成獨立的講述方式,否則的話,這個學科就沒有它存在的意義了。設計美學也不僅僅是一些形式美的法則(這等同于講設計原理,這只是美的自然屬性的一部分),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它的社會屬性。就比如一件設計作品的功能性,文化性與語義,這都應該是設計美學研究的范疇。
二、我的設計美學觀的形成
這些年學設計的過程中,我的設計美學觀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對設計的態(tài)度,對我們要做出怎樣的產(chǎn)品的回答,基本上隔幾個月就有不同的認識。我想這應該是一件好的事情,至少這說明我一直在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探索。我所追求的是設計出一種都能接受的產(chǎn)品,首先作為設計者,我所設計的產(chǎn)品是能讓我自己滿意的,它一定是我努力追求的結果;其次它也要被社會所接受,最終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是作為一件成功產(chǎn)品的評判標準。
一件成功的產(chǎn)品在設計美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一定是它的社會評價與設計者自我評價相統(tǒng)一的結果。我們設計的一件作品,如果只是設計師自己感到滿意,而缺乏社會的認同,那可以說只是自我意識的展現(xiàn),最多只能算作一件藝術品;而如果這件作品得到了社會的認同,但是設計師自己不接受甚至是昧心來做的,那樣的話也不能算作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因為它可能是附庸高雅或低俗無趣,這也是作為設計師道德所不允許的。
正式學習設計應該是在大三的時候,雖然以前初高中學一直學美術,可實際對設計并沒有什么概念。加之大學的時候學的是一個特別理工科的機械工程專業(yè)。大學前兩年多時我的思維變得特別理性,所以在一開始,自己認為只要技術功能達到需要就是一個好的設計。在學做設計的過程中,我只是從功能上考慮,最后似乎一個物品的存在只為了實現(xiàn)新的技術與功能似的。
不過這種想法很快就得到改變,可是又走到另一個極端,把形式的美作為了設計的主旨。在這個時候我思考市場上的手機,基本功能差別不大,都是打電話發(fā)短信。可銷售量卻有很大差別,除了品牌的不同,主要還是造型的差異帶來的,外形漂亮的手機總是買得很好。于是我就開始努力學習怎樣做出好的造型。
隨著對形態(tài)認識的加深,我發(fā)現(xiàn),對于特定的產(chǎn)品并不是什么形態(tài)都可以用的,有時候它得需要的固定的形態(tài)。有時候形態(tài)本身就具有功能性,為了某種功能需要,我沒在形態(tài)上面也要進行配合。形態(tài)不僅具有自然美的屬性,它還有社會賦予他的固定含義。這時候我開始接觸產(chǎn)品符號學與語義學的知識,慢慢的對于設計造型有了更深的理解。
閱歷的增加、知識的積累,對內(nèi)容的認識不斷加深。逐漸我自己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設計觀。這就是“中”的設計美學觀
以上是對自己設計美學觀的梳理,從對美、美學、設計美學的認識到自己美學觀的形成,落腳于自己總結出的“中”的設計美學觀。關于設計我欣賞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并且也是這樣執(zhí)行的。我的感覺,整個設計美學分為非常廣泛,但最終是給人一個整體的愉悅感,上述所有的總結都是為這個目的。希望自己在未來能夠突破我的觀點,希望有更多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眼出版社,2003.
[2]凌繼堯.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曹耀明.設計美學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4]徐恒醇.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