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燐
摘 要:從洛可可藝術到洛可可風格建筑及裝飾,給人們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回憶。從洛可可的誕生,在裝飾上的應用,再進一步到對我國清朝時代宮廷建筑的影響來闡述其發(fā)展歷程。
關鍵詞:洛可可;美術史;裝飾;歐洲;清朝
一、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發(fā)展及藝術特點
“洛可可”其意為巖石或貝殼飾物,后來該詞指以巖石和蚌殼裝飾經過藝術加工成為其主題的裝飾。在18世紀初,洛可可藝術被引入室內裝飾之中,在建筑裝飾中更加發(fā)展了這種風格,用曲線形的花草、貝殼、漩渦紋樣裝飾著各個建筑部位的銜接處,以掩飾建筑部件勿使暴露。到路易十五在位時,法國藝術進入洛可可風格的鼎盛時期,洛可可式的新奇輕巧對路易十五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藝術史學家們因而又稱洛可可風格為“路易十五”風格。
相對于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莊嚴的古典主義藝術,洛可可的這種變化與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18世紀中期,法國的工商業(yè)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已然成為了除英國以外歐洲最發(fā)達的國家。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和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質文化需求,貴族們窮奢極侈,在全國到處修建起富麗堂皇的宮殿。這些宮殿極其注重華麗奢侈、精美細膩的裝飾效果。而洛可可風格恰到好處地迎合了路易十五時代的宮廷貴族格調,追求奢華、追求精致、追求細膩……其裝飾多用C形、S形和渦卷形的曲線及艷麗浮華的色彩,運用自然元素來勾勒曲線;嬌艷的色彩、晶瑩的紋理,主流色彩以象牙白和金黃為格調;此外,還大量地運用水晶燈、玻璃鏡來增加對周圍裝飾的反射。洛可可風格裝飾的代表作有巴黎蘇比斯飯店的沙龍、德國波茨坦無愁宮和尚蒂依小城堡的親王沙龍。這種風格雖然起源于法國宮廷,但它又吻合其他各國貴族們的審美心理,于是很快就在18世紀的歐洲諸國宮廷中盛行起來。
二、洛可可風格的藝術領域
最初,洛可可只是在裝飾領域極為盛行,后來擴展到雕刻和繪畫領域,在法國,它甚至雄踞了整個建筑和家具領域。
(一)建筑
在建筑方面,洛可可藝術主要表現(xiàn)在室內設計方面,它那種看似古典但是又極具現(xiàn)代風格的特點,寫滿了華麗、輕盈、精致、繁縟。古典中的對稱,在洛可可中以不對稱開始代替,另外,用曲線替代直線,等等,處處寫滿了反古典主義。室內常用大鏡子、鑲板、凹圈線腳和渦卷代替平直的檐和柱式,大量使用曲折纏繞的藤蔓植物紋飾,以及華麗的色彩,讓室內顯得珠光寶氣。在上文中我們就曾說過,巴洛克藝術與洛可可藝術是一個承接關系,但是洛可可風格表現(xiàn)出更加嬌媚、更加具有享樂主義的味道。在現(xiàn)代,我們所居住的公寓,大多是比較小的戶型,而洛可可式的輕盈、精致的風格十分適合,尤其是小型客廳、臥室、盥洗室,等等。
其代表作如早起科特設計的“黃金屋”,它有著深遠的空間以及繪畫裝飾的天頂和雕刻裝飾的壁面,纖細的方形立柱和拱形的窗戶布滿了優(yōu)美的紋樣,黃金作為裝飾的主要材料,使整個室內散發(fā)著黃金的迷人光澤,顯得金碧輝煌,宛如一件黃金工藝品。此外,法國的凡爾賽宮、西班牙的“瓷器之間”,還有南錫的中心廣場群也是其代表作,設計者是布弗朗和高尼。
(二)繪畫
被稱為艷情藝術的洛可可藝術風格主導了18世紀上半葉的藝術,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成為洛可可藝術的對象,描繪女性和鮮艷華麗的服飾。由于路易十五的兩位情婦,蓬巴杜夫人和杜巴麗夫人的情趣左右著宮廷藝術,致使美化婦女成為了當時主流的藝術風氣。法國式的優(yōu)雅浪漫,使繪畫藝術逐漸擺脫了宗教內容的神秘和壓抑。逗樂奢華的畫面取代了圣徒們的痛苦,作品內容反映社會現(xiàn)實,不再是空想中的內容,讓現(xiàn)實主義開始在繪畫方面發(fā)展。
洛可可繪畫的主要代表是華多、布歇和弗拉戈納。
安東尼·華多所作的《西塞瑞亞島之旅》圖中,真實生活與希臘神話交織在一起,一對對年輕夫婦到西塞瑞亞這個愛情之島,向維納斯致敬,維納斯帶著花環(huán)的身影出現(xiàn)在畫面的右邊,畫面從左邊到中心位置,三對男女的不同情態(tài)表現(xiàn)了談情說愛的過程中,從“勸說”“猶豫”到“接受”的三個階段。他的主要作品有《喜劇演員》《發(fā)舟西苔島》《謝爾桑的畫店》以及布歇的《維納斯的梳妝》《出浴的狄安娜》和弗拉戈納的《秋千》《偷吻》,等等。
(三)工藝美術
洛可可風格的工藝美術包含了陶瓷工藝、玻璃工藝、金屬工藝、染織工藝以及木工藝,等等。在17世紀以來,許多東方的文化及文物不斷地運至歐洲各國,受巴洛克藝術以及17至18世紀歐洲其他美術風格的影響,造就了如今我們熟知的洛可可風格工藝美術。精美的花壇式玻璃吊燈、巧克力壺以及有希臘神話裝飾的壁毯等均出現(xiàn)在當時的法國宮廷中。而當時在洛可可風格工藝美術中比較有名的大師有托馬斯·瓊斯、威爾頓、F·H·米勒等。
(四)家具
法國王室擁有專門的家具工廠,對于家具的設計和制造十分重視。路易十五繼位以后,著名的家具大師克萊桑的作品以優(yōu)美的曲線取勝,上面雕刻復雜精巧的圖案,在優(yōu)質的木料中還配合使用了華麗的金屬。最先將具有洛可可藝術特征的巖石貝殼裝飾用到設計中的也是米圣尼亞,正是在他的影響下,洛可可式的家具風格才逐漸成熟。在他之后的宮廷家具師在家具的造型和結構上已經比較注重實用功能,力求使家具顯得纖細輕便,設計安樂椅時,還特別考慮到穿大裙子的貴婦坐上去是否舒適。由于受中國漆器家具的影響,法國家具特別注重油漆工藝:一種是黑漆上面有鍍金紋樣;另一種是純白或者淺色底上有鍍金紋樣,效果華貴高雅。裝飾手法也相當?shù)爻錾兘疸~飾被廣泛應用,菲利普父子設計的銅飾家具名噪一時。
三、洛可可在裝飾中的應用
以及對我國清代建筑的影響
洛可可裝飾特色的一大主流是對巴洛克風格建筑外部的框線、柱廊、旋渦狀花紋等的借鑒都轉運用到房屋設計的里面,也就是說是把巴洛克建筑特色應用到了室內,而此時高貴、絢麗、細膩及充裕的內部裝飾,成為建筑整體的主角,建筑的外部景觀反而成為了配角,因此洛可可風格也被室內裝飾家們稱為“室內的巴洛克”。
伯夫倫設計并改建的巴黎蘇比士別墅將洛可可風格室內設計表現(xiàn)到了頂峰,別墅大廳使用了洛可可式的橢圓形,上下分為兩層,下面的一層是王子大廳,上面的一層是公主大廳。公主大廳裝飾優(yōu)雅還極具柔美感,波形飛檐與半圓形窗框飾品相接連,自飛檐曲折上升的渦形圖案與居中的薔薇花相連貫,圓頂?shù)墓靶闻c整個大廳的裝飾結合成為一個完美的統(tǒng)一體。
“十四圣徒教堂”內部空間的裝飾設計擁有顯著的洛可可式裝飾風格,教堂的內部氛圍與哥特式的教堂又完全不同,在哥特式教堂的內部,其所突顯的氣氛是神圣的、莊嚴的、神秘的。而“十四圣徒教堂”則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官,走進教堂,會發(fā)現(xiàn)教堂內大量使用優(yōu)美的曲線,給人一種柔和的視覺感受,溫馨的分紅、高貴的金黃的色彩會讓人想起布歇大師的畫中場景,整個教堂中充滿了溫馨歡快的氣氛。
18世紀的西班牙建筑文化的發(fā)展,受著東方藝術的影響,被稱之為西班牙洛可可式設計的“瓷器之間”是這種影響的體現(xiàn)。瓷器之間是西班牙馬德里阿蘭霍愛思離宮的一間客廳,它是卡洛斯三世就任西班牙國王時卡波芒第的陶瓷工人承建的。據(jù)說壁面上鑲嵌瓷飾裝飾時有中國人參加,中國瓷器的樣式和圖案是這個客廳的基本主題。人物形象和花飾來自中國的瓷器藝術,并混合了阿拉伯樣式。墻上裝著多面壁鏡,以鍍金金屬裝飾邊框,室內顯得華麗異常,令人目眩。
隨著中歐交往的不斷深入,歐洲傳教士、商人、使團在把大量中國外銷工藝品帶回歐洲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西方關于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大量信息。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此時在中國皇家園林中出現(xiàn)了歐洲古典裝飾風格的建筑群,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乾隆時期中歐文化交流對中國的影響。
在乾隆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出游西洋,回國以后根據(jù)西洋的風格,在琺瑯的紋理上進行仿制改造,在此之前,中國的宮廷琺瑯制品中一般都是中國式的古典畫風,而從乾隆時期開始,由于洛可可藝術傳入中國,在西方宮廷傳教士的協(xié)助下,琺瑯上面開始大量出現(xiàn)了對西洋景物和人物的描繪,同時很多作品甚至是由傳教士們主導所做,所以這些作品具有濃郁的歐洲畫風。在筆者查找的資料中發(fā)現(xiàn)“清乾隆內填琺瑯海棠式盒”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造型輕巧,紋理多采用優(yōu)美的曲線,色彩添加了粉色、金黃等極具洛可可風格的顏色,并且繪制西方人物風景油畫圖案,由此可看出明顯的洛可可的裝飾藝術特點。類似的琺瑯還有“清乾隆內填琺瑯西洋仕女執(zhí)壺、杯、盤”“清乾隆掐絲琺瑯西洋人物鼻煙壺”,等等。如果有機會,可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找到很多極具洛可可風格的乾隆時期的琺瑯。濃厚的西洋風格與傳統(tǒng)的陶瓷藝術結合,可謂是中歐裝飾藝術的神奇結合。
而清廷這種中歐風格混合搭配的裝飾風格,恰恰與洛可可風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稱之為中國式的洛可可。
四、結語
洛可可藝術的精致、細膩、奢侈華麗常常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在當代的大多數(shù)家庭的小型房屋內,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可謂是極其適合,簡約而不失奢華。洛可可注定象征著奢華,在清乾隆時期乃至現(xiàn)在,不論是哪個領域有洛可可風格的融入,都代表著高端。洛可可風格在法國盛行近一個多世紀,直至今日,它的魅力仍然被世人稱贊。
參考文獻:
[1]何芳川.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0.
[2]張夫也.外國美術史[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3]王受之.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4]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劉彥.室內裝飾設計與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
[6]何平.簡明西方藝術史[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