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中,小編帶領(lǐng)大家走過了江西于都、瑞金、信豐、大余縣,廣東仁化、廣西桂林等地,本期,全國老年期刊聯(lián)合采訪團繼續(xù)沿著長征路線,追尋紅軍足跡,發(fā)掘長征故事,尋找長征精神。
第五站 廣西全州、興安——湘江戰(zhàn)役
湘江戰(zhàn)役在國民黨方面稱作全州戰(zhàn)役,是關(guān)系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zhàn)。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nèi)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zhàn)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
說到湘江戰(zhàn)役,就不得不說到湘江戰(zhàn)役的三大阻擊戰(zhàn)——新圩阻擊戰(zhàn)、腳山鋪(覺山)阻擊戰(zhàn)、界首阻擊戰(zhàn)。
新圩阻擊戰(zhàn)發(fā)生在1934年11月,是湘江戰(zhàn)役打得最艱苦、最悲壯的一次戰(zhàn)斗。當時紅三軍團命令紅五師星夜趕到新圩,阻擊灌陽方向桂軍第十五軍的兩個師,第七軍的一個團,以保證紅軍全軍左翼安全,掩護紅軍大部隊過湘江。戰(zhàn)斗歷時三天三夜,這是關(guān)系到紅軍的生死存亡的一戰(zhàn),對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
腳山鋪(覺山)阻擊戰(zhàn)是湘江戰(zhàn)役中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場戰(zhàn)斗。1934年,為了保護中央紅軍右翼,掩護中央縱隊通過湘江,紅一軍團在界首至全州的桂黃公路邊的腳山鋪一帶阻擊國民黨湘軍的猛烈進攻。1934年11月29日晨,湘軍由全州南下,以第十六、十九師為前鋒,出動了十幾架飛機,三架一組,對在腳山鋪阻擊的紅軍陣地進行掃射轟炸,然后以密集的炮火進行炮擊,炮擊后開始進攻腳山鋪紅軍陣地。
紅一軍團率一、二兩個師,與占絕對優(yōu)勢的湘軍鏖戰(zhàn)4天,傷亡慘重。軍團政委聶榮臻負傷,四團政委楊成武和五團團長鐘學高負傷,五團政委易蕩平等千余人犧牲,兩個師共損失近四千人。
界首阻擊戰(zhàn)也叫光華鋪阻擊戰(zhàn),雖然規(guī)模最小,但該戰(zhàn)場離軍委縱隊的渡江地點界首最近,因此意義重大。
紅軍中央縱隊進駐界首鎮(zhèn)后,把總指揮部設(shè)在三官堂,彭德懷在這里親自指揮光華鋪阻擊戰(zhàn)。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時候,朱德和周恩來都趕到了這里指揮渡江,在這里向全體紅軍下達了命令,要求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在這個界首通道的兩側(cè)堅決阻擊住敵人,掩護中央縱隊從界首渡口渡過湘江。三官堂即“紅軍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指揮部舊址”,解放后也被稱為“紅軍堂”。
三官堂門前緊臨湘江,距離界首渡口百余米(現(xiàn)在是界首渡口紅軍渡江遺址),當年紅軍中央一、二縱隊就是從這里通過浮橋渡過湘江的。
湘江戰(zhàn)役直接導(dǎo)致在遵義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它是紅軍四處碰壁身處絕境時召開的,從此中國革命的杰出人物——毛澤東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標志著中國紅軍翻開嶄新的一頁。
第六站 廣西老山界——龍勝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
1934年的12月,當時中央紅軍在湘江與國民黨軍隊經(jīng)過慘烈的激戰(zhàn),損失慘重,退入了山高路險的貓兒山,開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艱苦歷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等率中央紅軍三軍團、中央軍委三縱隊、后衛(wèi)五軍團、八軍團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老山界是當年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為華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嶺極頂,華南之顛”之美譽。陸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中述:“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們的臉,就在腳底下。”——老山界也因此文而名揚天下。
毛主席《長征》一詩中有“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詩句,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就在詩中“五嶺”之一的越城嶺北麓。老山界全長30華里,最陡峻的有5華里。其中百步坎地段為70多度的陡壁上雕鑿出來的百余級石梯,形似天梯,令人望而生畏。1934年12月,當紅軍翻過老山界到達南山時,當?shù)匕傩諢o不驚訝,都說紅軍是神兵天降。2002年10月,這里修建了老山界紀念碑,并將陸定一手跡“老山界”拓刻于大理石碑上。
為方便游人攀登,這里按照當年紅軍走過的路線開辟出一條游道,取名“紅軍路”。解放后,廣西人民為紀念紅軍翻過老山界,在海拔1860米處修建了“紅軍亭”。離紅軍亭不遠的幾十米處,有一株高大挺拔的“紅軍樹”。當年,紅三、紅八軍團的殿后掩護部隊與廣東軍閥在此打了一場遭遇戰(zhàn),犧牲了十幾位紅軍。后來,當?shù)厝罕娡诹艘粋€大坑,將烈士集中埋在這里,上面栽上一株松樹, 歷經(jīng)70年風霜雨雪,蒼翠而高潔。
翻越老山界后毛澤東建議改變行軍路線,改向國民黨軍事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并被主持軍務(wù)的周恩來接受。當時毛澤東詞中“驚回首,離天三尺三”一句,一謂山之高,二謂危機之嚴重,但紅軍畢竟從這個“離天三尺三”的縫隙中闖了過來,這預(yù)示著中國革命將迎來光明的坦途。
翻過老山界,中央紅軍長征進入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的瑤族所在地。當年中央紅軍長征過龍勝,雖然只有十天,行程不過一百公里,卻給龍勝各族人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偉大的長征精神。
回到1934年12月初,血戰(zhàn)湘江的紅軍翻過老山界就進入了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的地界。6日,紅軍來到了龍勝泗水瑤鄉(xiāng)。這里的群眾因不堪忍受國民黨反動政府統(tǒng)治的壓迫和民族歧視,曾踴躍參加1933年爆發(fā)的桂北瑤民起義。這次起義聲勢浩大,震驚朝野,反動政府調(diào)集重兵進行血腥鎮(zhèn)壓,起義一度處于低潮,瑤民的處境雪上加霜。聽說這些情況以后,紅三軍團某部首長在細門村的龍舌巖下會見曾參加瑤民起義的瑤民代表,宣傳革命道理,提出“紅軍絕對保護瑤民”,鼓勵不甘屈辱的瑤民“繼續(xù)斗爭,再尋光明”,并揮筆寫在龍舌巖上,表明紅軍革命的決心。
瑤民很感動,當下順著筆跡原樣雕刻成石刻,至今清晰可見。為了紀念此次會見,瑤民將龍舌巖易名為“光明巖”,現(xiàn)叫“紅軍巖”。中央紅軍向龍勝各族群眾宣傳了黨的宗旨和黨的民族政策,打破了長期以來統(tǒng)治階級造成的民族隔閡,獲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和熱情支持,取得了在長征中民族工作的最早實踐的偉大勝利,為紅軍長征勝利乃至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chǔ)。
后記:至此,22家全國老年期刊編輯、記者重走長征路活動第一階段到此結(jié)束。這次活動,我們通過真實地重走長征路,親身體會到了當年紅軍長征路上的艱辛與磨難,也尋找到了紅軍當年不畏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精神。
另外:本次活動組委會為老同志擬了幾條重走長征路的路線,如有興趣參加,請撥打0531—82055180 82055181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