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吉軍 戴曉梅
【摘 要】 目的:對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診斷中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的可行性進行分析。方法:篩選58例于2014年03月-2016年04月因出現缺血性腦血管病相關癥狀進入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接受診斷的患者,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對其進行診斷,并觀察診斷情況與結果。結果: 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后,58例患者中,發(fā)現顱內動脈組織出現病變的有24例(41.38%),顱外動脈組織出現病變的有19例(32.76%),顱內、顱外動脈組織均出現病變的有15例(25.86%)。結論:臨床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時,選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安全可靠,不僅能對動脈組織中病變成分的方位進行準確定位,而且還能幫助醫(yī)師有效判斷病變血管組織狹窄程度,以便于落實后期診療工作,可推薦。
【關鍵詞】 缺血性腦血管病 陰性預測值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 敏感度 特異度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屬檢查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常見無創(chuàng)性技術類型,此次為分析該技術應用價值,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對58例于2014年03月-2016年04月因出現缺血性腦血管病相關癥狀進入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的患者進行檢查,重點評定該方案陰性預測值、敏感度、特異度以及陽性預測值等指標,期待能進一步優(yōu)化臨床診斷方案。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篩選58例于2014年03月-2016年04月因出現缺血性腦血管病相關癥狀進入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接受診斷的患者,40歲至80歲,中位數(66.6±10.72)歲;38例男性、20例女性,且所選患者都施以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案檢查。
1.2 診斷方法
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對所選患者進行診斷:(1)研究所用設備是1.5磁共振掃描儀。(2)掃描時參數設計:①空間分辨率:40.0cm;②重復時間:24.0ms;③恢復時間:60.0ms;④層厚:1.8mm;⑤翻轉角:35;⑥矩陣:512*512。(3)成像范圍:以主動脈弓為起始點,直至WILLS環(huán)止。在進行圖像重建工作時,選擇密度最大的投影進行。
1.3 數據統計學分析
本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匯總,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
1.4 觀察指標
對所選患者狹窄程度進行評定。如果患者狹窄率不足50.0%,為“輕度狹窄”;如果患者狹窄率介于51.0%至69.0%,為“中度狹窄”;如果患者狹窄率介于70.0%至99.0%,為“重度狹窄”;如果患者狹窄率達到100.0%,為“閉塞血管”[1]。
2 結果
58例患者接受檢查后,顱內動脈組織出現病變的有24例(41.38%),顱外動脈組織出現病變的有19例(32.76%),顱內、顱外動脈組織均出現病變的有15例(25.86%)。其中,共出現189支病變血管,有110支(58.20%)為顱內動脈組織的血管:31支(28.18%)輕度狹窄,51支(46.36%)中度狹窄,22支(20.00%)重度狹窄,6支(5.45%)閉塞血管;79支(41.80%)為顱外動脈組織的血管:21支(26.58%)輕度狹窄,37支(46.84%)中度狹窄,15支(18.99%)重度狹窄,6支(7.59%)閉塞血管,表明顱內動脈組織的血管出現狹窄問題的可能性高于顱外動脈,(P<0.05)。
3 討論
劉培琴等[2]認為,當人體顱內動脈組織、顱外動脈組織的血管動力學指數發(fā)生改變后,極易誘發(fā)缺血性腦血管病,因此在對缺血性腦血管病進行診斷時,重點在于檢查機體顱內動脈組織、顱外動脈組織的血管狹窄情況及其血流動力學指數,從而為診療工作順利展開提供意見與方向。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臨床診斷中,常見技術類型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方案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案等,盡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方案屬該疾病診斷工作中的金標準,可以對受檢對象顱內動脈組織、路外動脈組織的狹窄程度以及狹窄狀況等進行清晰顯示,然而該方案具有“有創(chuàng)性”特征,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還可能會誘發(fā)并發(fā)癥,以至于患者健康與安全受到威脅,因此無法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診斷工作中[3]。
與之相比,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案除了可以對受檢對象顱內動脈組織狹窄程度進行準確呈現外,還能有效定位狹窄方位,且不需應用造影劑以及放射線等材料,即可提升血管影像資料的對比度,不僅能夠對患者血管壁組織、血管壁附近組織、血流特征、血管狹窄狀況等進行有效顯示,同時還有“性價比高”、“無創(chuàng)性”、“便捷性”以及“無射線”等優(yōu)勢,不僅能夠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早期診斷工作中,而且還能避免出現相關并發(fā)癥,可行性高[4]。此次入選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后,發(fā)現顱內動脈組織出現病變的有24例(41.38%),顱外動脈組織出現病變的有19例(32.76%),顱內、顱外動脈組織均出現病變的有15例(25.86%)。此外,顱內動脈組織中出現110支(58.20%)病變血管,顱外動脈組織中出現79支(41.80%),(P<0.05)。
盡管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案效果顯著,但無法清晰顯示出小血管組織,在血管扭曲因素、狹窄性血管組織血液流速湍急因素以及粥樣斑塊組織方位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可能會有血管狹窄組織的偽影呈現出來,而且表現出“局限性”特征,以至于醫(yī)師對患者狹窄程度客觀判斷時,出現高估問題,因此在進行臨床診斷工作時,診斷科醫(yī)師需嚴格把握各項操作程序,通過優(yōu)化自身實踐技術,盡量防止影響因素出現,從而提升診斷工作水平[5]。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時,選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安全可靠,不僅能對動脈組織中病變成分的方位進行準確定位,而且還能幫助醫(yī)師有效判斷病變血管組織狹窄程度,以便于落實后期診療工作,可推薦。
參考文獻
[1] 尤國慶,耿云平,劉蕾,等.頸動脈雙源CT血管造影和腦CT動態(tài)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02):388-389.
[2] 劉培琴,周君,唐琪,等.經顱多普勒超聲聯合頸動脈超聲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價值[J].海南醫(yī)學,2015,26(20):3012-3014.
[3] 譚瑤.彩色多普勒超聲與DSA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外段頸動脈狹窄的對照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6,22(05):708-710,711.
[4] 林鶴,阮海威,王樹,等.動脈自旋標記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價值(附50例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6,38(03):102-105.
[5] 孫爽,趙麗波.GE0.35T磁共振腦功能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應用思路構建[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20(20):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