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氫工業(yè)、地震界和結構地質界工作的科學家很感興趣的一個課題是:從當?shù)鼐植砍叨群驼w區(qū)域尺度上來闡明剪切帶形成的機理和運動學。本書從有關領域的領軍科學家那里收集了該課題的5種理論貢獻和12種區(qū)域的貢獻,重點介紹在印度次大陸開展的工作。本書對于工作在剪切運動學領域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將有所助益。
本書包括引言和二部分,共17章:引言。第一部分 理論進展和新方法,含第1-5章:1.從有限應變到增量應變:對非均勻剪切帶演化的思考;2.一個韌性剪切帶能讓剪切擠壓到多遠?3.簡單剪切和更一般的變形情況下,穩(wěn)定狀態(tài)和斜向葉狀結構發(fā)展的2D模型;4.單一夾雜在有限應變的超彈粘塑性流變的簡單剪切情況下的韌性變形;5.具有不可壓縮牛頓流變性質的同心?。═aylor–Couette流動)的雙粘性水平簡單剪切帶。第二部分 地區(qū)尺度的例子,含第6-17章:6.石英晶體測量應變率的儀器,一種量化大陸地殼應變局部化的有效工具;7.用鈦-石英測溫計研究石英糜棱巖中剪切帶的熱結構:方法以及北斯堪迪納維亞加里東構造帶的基部剪切帶一例;8.沿著與逆轉層相關的正前向的和傾斜的推力坡道的脆-韌剪切帶:對亞平寧山脈中北部彎曲的逆沖斷層系(意大利)的思考;9.長英質糜棱巖(quartzofeldspathic mylonites)中微觀結構的變化以及在印度拉賈斯坦邦的Phulad剪切帶中采用旋轉的殘碎斑晶進行的渦量分析;10.韌性剪切帶中花崗巖的礦物學、織構和化學重構:印度西孟加拉邦南Purulia剪切帶的某一部分的研究;11.基部覆蓋界面在巖層邊界發(fā)生剪切時的再造作用:印度巴斯塔克拉通的Khariar盆地一例;12.片內褶皺:評述以及西印度高喜馬拉雅(Higher Himalaya)的例子;13.Malpica–Lamego韌性剪切帶(Iberian Peninsula的西北)的結構與造山運動演化;14.發(fā)生韌性變形的metapelitic–metapsamitic巖石中微觀結構的變化:阿根廷Pringles變質雜巖中從綠片巖到麻粒巖的巨橫推斷層帶的案例分析;15.泰國國內的擊-滑型韌性剪切帶;16.基于Nihonkoku糜棱巖的地質學、地球化學以及放射性年齡的日本中北部Nihonkoku糜棱巖區(qū)的地殼構造演化:日本島嶼從白堊紀到早第三紀的大地構造給出的啟示;17.印度阿魯納恰爾邦West Siang District靠近Tato的Higher Himalayan gneisses中作為剪切指示器的側翼結構(Flanking structures)。
本書第一編者Soumyajit Mukherjee是印度理工學院講授結構地質和地層學的教師,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國際地球科學雜志)的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