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茹
我有時候?qū)懚坦适?,也就是小小說,很多人覺得小小說這三個字檔次太低,快要和“故事會”差不多了,他們就用了一些別的名字,微小說,閃小說,超短篇什么的,超短篇這個名字還真不錯,能讓人想起夏天和冰淇淋,轉(zhuǎn)瞬即逝的愛情。
其實《故事會》也挺不錯的,我還看到它出現(xiàn)在紐約地鐵里。我就沒有在紐約的地鐵里看到過任何一本《收獲》,肯定也是因為我搭地鐵搭得不夠多,而且我要看它們我就去東亞圖書館好了,整個下午,我會是那兒唯一的一個讀者。
當然,紐約的地鐵里也看不到《紐約客》?,F(xiàn)在想起來紐約的那些日子,暗的灰的,漫長到?jīng)]有盡頭的隧道,我都沒有去想紐約的地鐵是什么樣子的。也許紐約的地鐵只是這樣的:如果一個男人的書包帶子從肩上滑落,落到鄰座,鄰座的男人不會挪動他的身體,鄰座的男人直接地告訴那個書包男人,堅定的眼神,你的帶子碰到了我。香港的地鐵不是那樣的,香港地鐵里的男人快要睡著,頭倒到鄰座的肩上,鄰座的男人叫道,你做乜嘢?睡著的男人驚醒,你做乜嘢!鄰座的男人又喊,你做乜嘢?睡著的男人再回過去那句,你做乜嘢!這么來回了十遍,他們各自戴上耳機,回到自己的世界。
中國也沒有《紐約客》,好像二十年前的《作家》雜志說過我們要成為中國的《紐約客》,可是中國不是美國,《作家》后來有沒有《紐約客》的樣子我也不知道了。我離開了中國,來到地鐵里沒有《紐約客》的紐約,后來我終于又從紐約搬到了香港。在沒有《紐約客》的中國,我還是用了一個春天來寫短故事,我寫了三十四個故事,每個故事不超過一千字。我把它當作一個訓練,既然我在敘事上弱一點,那么好語言撐不撐得起一個好故事?
二十年前我已經(jīng)寫過一次短故事,那個年代沒有微博和朋友圈讓我可以展現(xiàn)它們,那個年代,很多人連電腦都沒有。最后河南的《百花園》發(fā)表了那些短故事,他們還請我去參加了他們的會,我在那個會看到很多很有趣的人,他們在那個時候都被稱為小小說作者。相對于小說家這三個字,小小說作者,聽起來一點都不酷,可是我反而覺得他們更好玩,每一個人都好生動。實際上能夠在最短的篇章里講完一個最完整的故事,我是覺得他們都太酷了。
實際上我也一直偏心寫短小說,我沒有回避我在長篇小說上的耐力不夠,這當然與我的專注力缺失有關,誠實地說,寫長篇簡直能殺了我。有時候我會這么想,大家已經(jīng)不看長篇小說了,每個人都要謀自己的生,所有看長篇小說的只有寫長篇小說的,文學作品到了一個不能給人以精神力量的地步??墒侨绻銢]有一個長篇小說,你就沒有一個座兒??墒钦局矝]有什么不好的。維基百科說的,只有最優(yōu)秀的短小說作家才寫得出意境深遠且清晰動人,給人接近長小說感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