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冬
我們要去蒲甘!
作為一個在大學學過4年專業(yè)緬語卻從未去過緬甸的人,內(nèi)心一直有著一種情結(jié),很想親身到這個神秘的國家走一走看一看。終于在學成緬語15年后,預定了今年五一假期的緬甸自由行。日程定得十分松散,只去仰光、蒲甘兩地,其中蒲甘是緬甸歷史圣地。有句話說,沒去過蒲甘,就等于沒到過緬甸。
國內(nèi)定下北京來往仰光的航班,相對方便,按下不表。對于我們而言,要想感受緬甸,最佳的選擇自然是乘坐緬甸國內(nèi)航空公司的支線客機,除了節(jié)約時間以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體驗一下“翼尖上的緬甸”。
近年來,緬甸國內(nèi)有一大批民營航空公司。目前除去比較大的國營的緬甸航空、緬甸國際航空以外,像曼德勒航空、金緬甸航空、蒲甘航空、KBZ航空、亞翼航空等等,都是隨著近年來緬甸搞活經(jīng)濟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而新成立的—批民營航空公司。從國內(nèi)可以很方便地打開上述各家緬甸國內(nèi)航空公司的網(wǎng)站。這些公司網(wǎng)頁制作都很精美,而且紛紛將蒲甘、曼德勒、茵菜湖等地的迷人風光作為網(wǎng)頁的重要元素??梢娐糜螛I(yè)是緬甸內(nèi)陸航空公司重要的客源支撐。
這些航空公司的航點大多以仰光為中心,輻射向緬甸國內(nèi)的各大旅游景點。比如娘烏(蒲甘)、曼德勒、茵萊湖、實兌、丹兌(額不里海灘)、密支那等等。從網(wǎng)頁介紹上看,各公司開航線路都差不多,同質(zhì)性很高。而且所有這些公司的機型全都是一水的ATR72渦槳支線客機。惟獨只有曼德勒航空新進了兩架ERJ145渦扇飛機,因此被放到該公司網(wǎng)站首頁作為賣點,大秀特秀。
我原本想選曼德勒航空,就是因為他家有渦扇飛機,可沒想到制作精美的公司網(wǎng)站到了訂票頁面就極難點開。而國內(nèi)各大旅游網(wǎng)絡公司也沒有預定緬甸內(nèi)陸機票的服務。最后只能嘗試其他公司網(wǎng)站,也無一成功,不是網(wǎng)頁打不開就是支付有問題。最后還是請在仰光的同事幫忙用現(xiàn)金買到了往返蒲甘的飛機票,選上哪家是哪家了。結(jié)果是KBZ航空。
總體而言,本次緬甸行程最難搞定的就是這段內(nèi)陸往返航空。當然,退一步來說完全有另一種解決方法,就是等到了仰光之后,本人親自到航空公司柜臺現(xiàn)場買票,但考慮到來回程的機票酒店都已確定,如果緬甸內(nèi)陸段買不上機票,會牽連整個行程,所以沒敢冒險。
機場奇遇記
領略了網(wǎng)上訂票的種種不順,原本以為同事會寄來兩張手寫的紙質(zhì)飛機票,沒想到得到了一封電子郵件。內(nèi)容是KBZ航空出的電子機票。票面上航班號、旅客姓名、出發(fā)地目的地信息十分詳盡正規(guī),完全和國際接軌。同事告訴我,只要乘機當天去到柜臺出示護照就可以辦理登機了??磥砭挼閮?nèi)陸航空正處在從紙票到電子機票轉(zhuǎn)換的進行時當中。
我們在仰光被大金塔的雄偉壯麗充分震撼之后,一早乘車前往位于市區(qū)北部的仰光國際機場(當?shù)胤Q敏加拉洞機場,開始了本次緬甸旅程最精華的一段。敏加拉洞機場的國際候機樓和國內(nèi)候機樓是彼此分開的。國內(nèi)候機樓外觀極富緬甸民族特色,擠在兩座高大的國際候機樓的夾縫里,非常容易辨認。
拖著箱子進到候機樓大廳,正當面各家緬甸內(nèi)陸航空公司柜臺一字排開。由于各公司的LOGO都色彩豐富且極具特色,就是不懂英文緬文也絕對不會認錯。在一片人聲嘈雜之中,恍恍忽忽夢游似地拖著箱子來到KBZ航空柜臺前,老老實實遞上護照和事先用A4紙打印好的電子客票。柜臺上的緬甸小哥根本不看那張A4紙,直接拿過護照在電腦上確認了一下立刻辦好了登機牌。和網(wǎng)絡上傳聞的手寫不同,登機牌是打印的,旅客姓名座位號十分清晰。另一位工作人員給了我們每人一張小圓貼紙,上面是KBZ公司的LOGO。這張貼紙要貼在胸前,上飛機時候要用到,緬甸人很看重這種小貼紙。
行李托運讓我小小擔心了一把。這里的柜臺沒有國內(nèi)的那種自動化的行李分揀系統(tǒng),完全靠人工分揀和搬運。辦登機牌的時候還沒容我開口,KBZ公司工作人員仿佛心有靈犀一般就打印好一張行李票,并且纏在了我們最大的一只箱子上面。然后旁邊過走來一位身穿KBZ工作服的工作人員,不由分說自動地把我們的箱子拉到了大廳里的磅秤上過秤。
等我拿回護照和登機牌,大箱子已經(jīng)不知所蹤。我心里有點不塌實,回過頭找剛才那位拖走我箱子的工作人員,看見他正在忙著招呼其他的箱子們,而我的箱子貌似非常隨意地被丟在旁邊。我非常擔心自己的箱子會被運錯了地方,就特意又走過去和剛才那個工作人員握了握手,再次強調(diào)目的地是“娘烏!娘烏!”。那個工作人員拍胸脯說沒問題,然后一指安檢口,示意我們可以去安檢了。事后看來我這些擔心完全沒有必要,雖然沒有自動化的行李分揀設備,緬甸機場工作人員一個個早就練成了“人肉電腦”,流程玩得滾瓜爛熟。
后來從蒲甘娘烏機場返回仰光的行李托運也是如此這般,在我辦理登機牌的同時,不用我開口,最大的這只箱子完全自動地被心有靈犀的機場工作人員拉走過秤消失不見。回頭想想,這個流程其實比自動化的行李傳送帶還要舒心。因為我甚至不需要費力氣把二十幾公斤的行李提到傳送帶上。
通過安檢進入候機區(qū),發(fā)現(xiàn)這里和辦票區(qū)其實只隔了一道薄薄的圍擋,各航空公司的旅客散坐在一排排的座椅上候機,胸前貼著圖案各異的小圓貼紙。登機門前只有一個柜臺,工作人員通過廣播用緬語通知旅客上機,說的是那種咬字不清的緬甸當?shù)卦?,和我在大學里學的字正腔圓的標準緬甸語有些差距,因此聽起來頗為費勁。
這時候是整個乘機流程的關鍵點,旅客需要保持高度的“情境意識”,高度關注身邊其他旅客的動向還有登機門前擺渡大巴上的標識。胸前的小圓貼紙就起作用了。當看到和我貼有同樣貼紙的乘客起身去排隊,我們也就自動加入隊列。另外各公司擺渡大巴的標識各不相同,認準本公司的標識并且卡好登機時間應該就不會有錯。到了登機門前,工作人員還會檢查登機牌,確保不會上錯飛機。
飛機其實就停在離候機樓不遠的停機位上,但緬甸機場的運行高度規(guī)范化,做到人機完全隔離。即使再近的距離,人員也必須乘車。敏加拉洞機場停機坪不大,卻可謂飛機博覽會,可以看到的機種遠比國內(nèi)大型機場多得多。敏加拉洞機場最大型的飛機就數(shù)波音737和空客A320。余下以ATR72為最多,是該國航空運行的絕對主力機種。
停機坪東面集中了大批的通用航空飛機,粗粗看去有賽斯納208、賽斯納172、“雙水獺”、空客“海豚”直升機、西科斯基S76直升機等等。自打上大學的時候我就知道敏加拉洞機場是軍民兩用機場,是緬甸空軍重要的空軍基地之一,但傳說中的緬甸空軍卻始終沒有看到。
擺渡大巴開了不到一分鐘就來到我們要乘坐的ATR72飛機尾部。踩著門梯合一的舷梯顫顫地走上飛機,緬甸空姐在機尾笑盈盈地遞上濕巾,并送上一句“敏各拉巴”(緬甸語“你好”)。
由于飛機小,上客流程十分迅速,自己感覺剛一落座飛機即關閉艙門開車滑行。我們坐在第五排,窗外正好是飛機螺旋槳的位置??粗T大的螺旋槳在身旁飛轉(zhuǎn),感覺十分新奇。飛機沿著滑行道前往21跑道頭(敏加拉同機場只有一條呈東北西南方向的03-21跑道)。低頭看看手表,指針恰恰指向飛機票上印的起飛時間上午8點正。這次飛行真正做到了實際起飛時間與客票起飛時間完全一致。放在大型機場,客票上印的起飛時間只能理解成為飛機的滑出時間。
就在飛機沿著滑行道向21跑道頭滑行的過程中,我透過右側(cè)機窗看到了滑行道邊的樹叢里閃過了一排機棚。棚子下面閃過了幾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剪影。靠外的分明是幾架蓋著蒙布的米格一29,靠里的則是殲7的剪影。整個過程一閃而過只有幾秒鐘,但我相信絕不會看錯。
二手飛機?
ATR72沿著21號跑道起飛,飛機起飛后沿起飛方向直線上升,然后右轉(zhuǎn)增大航向,平飛一段又再度右轉(zhuǎn),應該是在空中交通指揮下轉(zhuǎn)向?qū)φ龉鈻|北方向的勃固VOR導航臺(代號BGO)。從航圖上看,勃固導航臺是緬甸最重要的一個空中交通樞紐,從這里呈放射狀地輻射出很多條航線,通向內(nèi)比都、曼德勒、蒲甘、馬圭、丹兌、皎漂、密鐵拉等重要民用及軍用機場。此外,從這里出發(fā)向東南方向的航線經(jīng)過轉(zhuǎn)接還可以通向泰國的曼谷、清邁,以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飛機對向勃固導航臺后,整個仰光市區(qū)在右機翼下方鋪展開來。仰光市區(qū)位于東邊的勃固河和西邊的仰光河之間,兩條河流在仰光市正南方向交匯,然后向南一起匯入大海。仰光市就是兩河之間的這樣一塊倒三角地帶。從飛機上看去,仰光在朝陽的映照下,籠罩在一片薄霧之中,只能看出輪廓,看不清地面的建筑。飛機保持這個航向,一直飛到了勃固導航臺上空,然后向左轉(zhuǎn)向西北方向,應該是沿W5航路直接對向蒲甘方向。
此后的整個航程,飛機基本是在云海之上做平直飛行,感覺航向上幾乎沒有變化。飛行全程平穩(wěn)異常,與平流層飛行的渦扇干線飛機感覺不到什么區(qū)別。
在這段一個半小時的航程當中,飛機上的兩名空姐忙前忙后服務了三輪,第一輪是發(fā)飲料內(nèi)容有可樂和果汁等,然后發(fā)飛機餐每人一個紙餐盒,最后端著水壺發(fā)咖啡和茶。飛機餐是裝在紙盒里的點心,—塊面包、—塊蛋糕、—顆白色巧克力球、一套塑料刀叉、一套速溶咖啡。比較獨特的是KBZ航空將自己的訂票信息印到了餐盒上,并且將周圍像郵票那樣打上了一圈小孔。乘客可以將這部分信息從紙盒上撕下來揣到兜里,作為下次預訂機票的參考。
吃完飛機餐,我開始左右端詳這架飛機的客艙,感覺無論從座椅、行李箱蓋、閱讀燈、舷窗等各部位的磨損程度看,都顯露出歲月的痕跡,這飛機用了少說也有10年了??汕蓹C上雜志的一篇文章里報道的是KBZ航空剛剛舉行成立4周年年會的新聞。
“二手飛機!?”
各種信息在腦中交匯之后,這樣一個念頭自然而然地從腦海中萌生出來。
緬甸飛機繞圍飛
經(jīng)過1小時20分的平穩(wěn)運行,ATR72飛機于上午9點20分準時降落在娘烏機場。娘烏機場沒有滑行道,飛機到跑道頭調(diào)頭沿跑道滑回停機坪,飛機在滑行中關閉了左側(cè)發(fā)動機,僅以右側(cè)發(fā)動機滑回。飛機停穩(wěn)關車,啟動APU,大部分乘客紛紛起身下機,還有一小部分乘客留在座位上沒動地方。他們的目的地是下—站茵萊湖的?;魴C場。
從KBZ航空的航班時刻表上查知。我們乘坐的這趟K7 248航班,最終目的地是海霍機場,娘烏只是經(jīng)停。飛機將于10點15分到達?;魴C場搭上回程旅客,變成K7249航班號直接飛回仰光。緬甸-其他航空公司的時刻表也大抵如此,都是以仰光為基地,飛機每天采取繞圈飛的方式。飛機一早從仰光出發(fā),分別飛往娘烏、內(nèi)比都等地,然后一站站往下飛,飛到最遠的一個目的地,比如實兌、曼德勒、?;?、密支那,搭上返回仰光的旅客,變一個航班號直接飛回仰光,或者沿來時路反向一站站飛回仰光。總之在日落前飛機要回到仰光過夜,第二天再次出發(fā)。
通過研究KBZ航空的時刻表,我發(fā)現(xiàn)了該公司運行時間和距離最長的一個航班銜接。即K7255-K7502-K7503-K7256航班。如果沒有猜錯,這4趟航班是由一架飛機飛下來的。這架飛機于每天早晨7點從仰光直飛茵萊湖邊的?;魴C場。8點10分降落,停留半小時后,變身K7502航班號于8點40起飛飛往古都曼德勒,9點15分降落曼德勒后停留15分鐘,于9點30搭上旅客起飛,飛往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飛行1小時10分鐘后于10點40降落密支那。停留一刻鐘后于10點55起飛飛回曼德勒。中午12點05在曼德勒降落,停留15分鐘后于12點20分起飛飛往?;簦?2點55分降落?;簟9烙嬤@時候機組也累得夠瞧的了(僅空中飛行時間已有4小時40分鐘,做了5次起降)。然后飛機在?;粢恢蓖5较挛?6點10分(飛機和人都得歇?。兩鞬7 256航班起飛直飛仰光,于17點20分回到仰光。一天下來這架飛機要飛6段經(jīng)歷6次起降,空中總飛行時間5小時50分鐘。航跡由南到北幾乎貫穿整個緬甸。如此說來,KBZ航空飛機看上去舊.也許是用得太狠的原因。
娘烏機場只有一座簡單的候機樓,一個兩層樓高的塔臺,一座只有兩三輛車的消防站,一輛擺渡旅客用的大巴和幾輛拉行李的拖車。完全沒有看到用于飛機檢修的機庫以及航油、配餐等等設施。這也就是緬甸航空公司的飛機夜里都要飛回仰光的原因。因為在其他機場完全不具備對飛機進行檢修維護的條件。
娘烏機場險些誤機
娘烏回仰光的航班讓我們更加透徹地領略了緬甸航空工作人員“人肉電腦”的特色。我們原本預定的是K7 225航班。機票上寫的從娘烏起飛的時間是下午5點30分。我們特地提早一些,下午3點50就從蒲甘古城的酒店出發(fā)了,去機場半路還繞道提洛敏洛佛塔拜佛。然后慢悠悠地4點半不到就到了娘烏機場??吹終BZ航空的柜臺前正有人在辦登機就直接走了過去。
娘烏機場的辦票柜臺沒有電腦,柜臺工作人員拿過護照,對照面前一份長長的手寫表格找到我倆的名字,劃鉤,然后拿出兩張空白登機牌在上面用印章敲上航班號,連旅客姓名和座位號都沒寫就遞給了我們(再次打破了國內(nèi)所謂緬甸手寫登機牌的傳聞,根本是空白的好不好)。同時說了一句:“這班飛機晚點了20分鐘,上了飛機隨便坐。”我們的大箱子被旁邊的工作人員自動拉去過秤??闯拥娜苏f了一句“呢猜”,緬甸語20(公斤)的意思,直接套上掛牌從我們的視野消失不見。
我接過登機牌一看,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定的K7 225航班變成了K7 265航班!坐了沒一會,工作人員就招呼旅客前去安檢了。看看前后左右的乘客胸前都貼了KBZ航空的小圓貼,想必不會有錯。安檢口負責核對旅客信息的工作人員也沒有電腦,面前的桌子上有一張長長的表格??催^我倆的護照,在我們的名字后面用筆寫了兩個“Chinese”,然后特地笑著用中文對我們說:“中國!”
工作人員所謂遲到20分鐘的飛機,比我們票面上預定時間提早了半個小時到達娘烏機場。我們登機和起飛以及到達仰光的時間,統(tǒng)統(tǒng)也比票面上原定的提早了半個小時。假設這班飛機沒有晚點半個小時,我們也許就會錯過當天唯一從娘烏回仰光的這班飛機。
很顯然在我預定了這班機票之后,KBZ航空改變了航班運行時刻表,航班號和起降時間都做了調(diào)整,但這一信息顯然沒有通知到我們。我們只是出于幸運而沒有誤機罷了。
在仰光敏加拉洞機場,一片如血殘陽映襯之下,我們接過了KBZ工作人員推過來的大箱子,翼尖上的緬甸之旅就此圓滿結(jié)束。
責任編輯:吳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