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摘要:學生軍訓的地位作用已成為社會共識,但如何延伸軍訓成果,滿足育人目的,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文章提出將軍訓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之中,借助校園文化這個平臺,拓展軍訓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失為有效之策。將軍訓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需要從環(huán)境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全方位入手,使軍訓文化達到既“外化于形”,又“內(nèi)化于心”的目標。
關鍵詞:校園文化;學生軍訓;軍訓成果
開展學生軍訓,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適應國家人才戰(zhàn)略、履行公民兵役義務、儲備國防后備力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已為社會所公認。但軍訓作為新生開學的第一課,無論軍事技能訓練,還是軍事理論課大多集中在入學階段,其短期效應也為人們所詬病。將軍訓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中,利用校園文化的傳承性、滲透性、互動性、教育性來鞏固軍訓的成果,拓展軍訓的效益,延伸軍訓的生命,使軍訓成為學校教書育人的重要載體,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平臺,對破解“訓時效果很明顯,訓后恢復原樣子”的難題,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應對之策。
一、融入環(huán)境文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碧招兄舱f:“一草一木皆關情。”環(huán)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和基礎工程,是校園內(nèi)在精神的外在表現(xiàn),是校園形象的有效載體。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也必然應成為軍訓文化首先占領的陣地。
樓宇的走廊內(nèi)、教室的墻壁上,張貼軍事格言和國防雋語,古今中外軍事家畫像、名人警句和軍旅詩詞,供學生在課間瀏覽、欣賞,在耳濡目染中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在室外的櫥窗、宣傳欄中,增設國防教育專欄,開辟國防時訊、軍事動態(tài)、愛國主義、國家安全等欄目,激發(fā)學生關心國防、熱愛國防、投身國防建設的情懷。在道路兩旁懸掛有關國防教育內(nèi)容的橫幅、條幅、燈箱、宣傳畫,有條件的還可以建國防園、立愛國石、修尚武亭等人文景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國防教育。
軍訓環(huán)境文化的建設,一是要與時間節(jié)點相吻合。要結合五四、七一、八一、九三、九一八、國防教育日、十一、一二九等慶典和紀念日,有針對性地加大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的宣傳內(nèi)容。二是要與學校歷史文化相融合。深入挖掘?qū)W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名校友身上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文化因素和教育內(nèi)涵,適時用開專欄、辦墻報、掛畫像、拉條幅等形式加強宣傳。三是要與校園的整體規(guī)劃相結合。在校園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景觀建設中,適當考慮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元素,達到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四是要與專業(yè)特色相配合。結合所學專業(yè)突出國防教育內(nèi)容,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讓學生既能學習專業(yè)知識,還能接受國防教育,一舉兩得。
二、融入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是指師生在交往中締結的社會關系以及用于調(diào)控這些關系的規(guī)范體系,包括各種規(guī)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和工作守則等。而校園制度文化所形成的校紀、校訓等,是為全體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逐步認可并自覺遵守的思想行為規(guī)范。軍訓文化要想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氛圍、一種風氣,也需要有制度文化作保證。
一是建立健全國防教育運行機制。高校應成立由學校主要領導負責的國防教育委員會,全面負責學校的國防教育工作。成立以武裝部牽頭,由宣傳部、學工部、校團委等有關部門人員組成的國防教育辦公室,在學校國防教育委員會領導下,具體組織落實國防教育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國防系列教育宣傳活動,研討國防教育理論與實踐。
二是建立健全軍事課程教學機制。要將軍事課納入學校課程建設整體規(guī)劃之中,使其與其他公共基礎課處于同等地位,一并籌劃、一并落實。建立健全軍事課教、考、評的保障措施和管理機制,確保軍事課的必修課地位。經(jīng)常開展國防教育講座,開辦國防和軍事類選修課,使軍事課形成必修與選修、授課與講座相配套的課程體系,用軍事課的落實來牽引學校國防教育的有效開展。
三是建立健全學生行為規(guī)范機制。新生入學之初,組織軍事技能訓練時,學生的行為舉止、內(nèi)務秩序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由此,也建立了一整套約束學生行為的軍事化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對約束學生的言行、建立正規(guī)的訓練秩序、確保訓練效果都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也為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所認可。因此,學校應建立一整套檢查、評比、監(jiān)督的軍事化管理機制,使軍訓期間的好傳統(tǒng)、好做法得以延續(xù),用“常態(tài)化”的堅持,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養(yǎng)成,從而使學生受益終身。
三、融入行為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在大學中長期形成的并通過校園主體的活動而展示出來的文化形態(tài)的總和。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學生積極參與的各項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載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通過學生參與的活動展開,諸如認知活動、養(yǎng)成活動、培養(yǎng)活動、訓練活動等。學校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長,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求真、求知、求樂,使他們在參與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是校園文化的價值體現(xiàn)和目的所在。軍訓文化也要以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寓教于樂為手段、在活動中達到育人的目的,既將軍訓文化活動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之中,也以軍訓文化的特殊形式來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的內(nèi)容。
一是成立國防和軍事類社團、協(xié)會,建立軍事沙龍,定期對國家安全形勢、國際軍事形勢、世界熱點地區(qū)等大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和國際時事開展交流和研究。培養(yǎng)和發(fā)展一批軍事迷,包括武器迷、軍服迷、軍事思想迷、軍事歷史迷、二戰(zhàn)迷等,并能帶動身邊的同學投身其中。
二是舉辦慶典、紀念活動,如清明節(jié)祭掃烈士陵園,八一組織參觀軍營、請老軍人講傳統(tǒng),九一八、一二九組織各類紀念活動,結合國防教育日開展國防教育周、國防教育月活動,等等。特別是結合每年一度的征兵宣傳和預備役登記,廣泛開展國防法規(guī)、國防義務、軍隊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打牢青年學生依法履行兵役義務的意識、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使命和崇軍尚武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是創(chuàng)辦軍訓網(wǎng)站,借助現(xiàn)代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和接受教育的基地。在校園廣播、電視局域網(wǎng)增設國防與軍事類欄目,通過新聞輿論傳播工具,開展宣傳教育。在???、校報上開辟國防與軍事專欄,開展學術研究,以推動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開展專題書法、繪畫比賽,使軍訓文化與美育有機融合。
四是開展軍事文體活動,定期組織專題晚會、教唱軍旅歌曲,在學校運動會中增加軍事競技項目。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定向越野、野外生存、軍用槍射擊等軍事體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軍旅生活,增進對軍人、對軍隊的感情。
四、融入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師生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所形成的趨同性群體心理特征、行為規(guī)范和精神追求,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和建設核心。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創(chuàng)新的精神、反思的品質(zhì)、超越的理念。軍訓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最根本的還是精神層面的融合。只有精神上的融合,才能確保軍訓文化持久的生命力。
一是融入學風養(yǎng)成。學生軍訓成果的取得,都是嚴格訓練、嚴格要求、頑強拼搏、不畏困難、揮灑汗水、吃苦忍耐換來的。通過軍訓,學生學會了嚴于律己、令行禁止,學會了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學會了拼搏進取、追求成功。這些是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難以達到,而又終身受益的優(yōu)秀品質(zhì)。如果學生能把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貫穿到平時的專業(yè)學習中,就會形成良好的學風。當他親歷了訓練場上的一步一動,就會明白知識的索取也需要點滴積累;當他體驗了訓練場上的成績需要靠汗水換來,就不會在學術上弄虛作假;當他體會了訓練場上成功的艱辛,就會鼓起攀登科學高峰的勇氣。學生如果能始終如一地用這種拼搏奮斗的精神來激勵自己的專業(yè)學習,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融入價值取向。學校的校風學風、校容校貌都能表現(xiàn)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chuàng)建一種氛圍,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軍訓文化的價值觀包括:飽滿的愛國主義情懷、正確的國防觀和國家安全意識,軍人的使命感、責任感,集體主義思想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以及無產(chǎn)階級的戰(zhàn)爭觀和軍事變革思想等。這些內(nèi)容,豐富了校園文化價值觀的多元性、多層性和多樣性。要把軍訓文化的價值取向融入校園文化的價值觀中,成為學生的畢生價值追求,為國防建設儲備優(yōu)秀的后備力量,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建設者。
三是融入道德追求。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是校園文化的基本功能。而軍訓既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課,也是教會學生立身做人的德育課。我軍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和建設實踐中,積淀了深厚的道德觀,把軍人身上的優(yōu)秀意志品質(zhì)和道德規(guī)范,融入學生的德育范疇,激勵學生學習軍人之美、軍人德。比如,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優(yōu)秀品質(zhì),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甘于奉獻、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情操,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崇高追求,等等。讓這些潛移默化地成為學生的道德準則,既能拓展學校德育領域,又能突出軍訓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