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錫器,瀕臨失傳
人們對錫器,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人們大多見過或聽說過錫壺、錫燈盞之類的老家什;陌生,是因為老錫器太普通,沒人為之樹碑立傳,故相識而不相知。
淄博市淄川區(qū)“司志萬”老人,就是當年走街串巷的打錫匠,他見證了那段曾經(jīng)的錫器傳說。
“年輕人沒人愿意學習這門手藝,趁活著,就多干點,幾十年以后自己沒了,做的東西還在,也是一種紀念?!?/p>
老人現(xiàn)年77歲,走進他家的小院,你就會看到一些制作精美錫制茶器、酒器等,這些錫器有的刻花,有的無花;有的鏨銀,有的嵌銅,制作十分精巧。有的錫壺雖然年代久遠,已經(jīng)失去了當年的光澤,但它們的造型卻十分端莊古樸,仍見那份典雅與精致。這些錫器都是老人親自打制,雖然現(xiàn)在要錫器人已經(jīng)不多,但老人仍放不下這份摯愛的手藝,而當年的那段輝煌鑄就的財富傳說,仍讓老人驕傲在心。
錫器歷史悠久,具有“盛酒酒香醇”,“貯茶色味不變”,“插花花長久”的特點。
錫是古老金屬,錫之為器,自上古而延綿至今。青銅文化,歷來為世人所重,其實所謂“青銅”,乃以銅為基礎(chǔ)的銅錫合金。
青銅文化,實質(zhì)上也就是銅錫文化。青銅文化在上,不愧“居廟堂之高”,錫文化在下,則可謂“處江湖之遠”。如果說青銅文化代表的是廟堂文化,那么錫文化代表的就是江湖文化,或者稱民間文化。
青銅器受重視,歷代皆然,錫器受冷落,則世世如此。有人說“青銅的歷史就是華夏禮儀之邦的歷史……”而那些和我們父輩、祖輩們朝夕與共的老錫器,以及它們所展示的舊時生活搖曳多姿的瑣碎細節(jié),卻正在被我們忘記。
早在五六十年代,鄉(xiāng)間小巷里時常會看到有人肩挑扁擔,兩頭是風箱和小爐子,邊走邊喊:“打錫壺嘍!打錫壺嘍!”;也經(jīng)常會看到達官貴人們,拿把小錫酒壺,隨性酌飲。
七十年代后,手工錫制器具漸漸被鋁和不銹鋼制品所取代,錫匠的生意也慢慢沒落了下來,原先的打錫匠都紛紛改行,司志萬也放棄了打錫,成了一家機械配件廠的鉗工。
直至退休還家,司老才又重操舊業(yè),拿起那個心愛的錫器制作工具,制作幾個精巧錫器,像是在追憶著那段曾經(jīng)的傳說。
老人的錫器采用的都是高純度精錫,經(jīng)過嚴格的配料、熔化、壓片、裁料、造型、捶打、刮光、焊接、擦亮、鏨花、雕刻、嵌銅裝飾等十幾道工序細心制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