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榮
法律上不存在所謂“假離婚”。很明顯,“假離婚”有較高的法律風險:一方將共同財產轉移給另一方,房產被認定為贈予,如另一方“假戲真做”,贈予方就“人財兩空”。
舉例來說,失去婚姻內共同房產的一方A,買第二套房產屬于離婚后購置的個人財產(盡管可能是拿原來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資金去支付房款),如果第二套房的價值高于已經過戶給B的第一套房產,則擁有第二套房的A所獲利益可能大于B;如果第二套房價值較小或者離婚后A無法再使用原共同財產的資金購買房產,那么“凈身出戶”對于A就“弄假成真”了。
“假離婚”買房的法律風險遠不止于此。在離婚和復婚之間折騰的時候,夫妻共同財產和婚前財產的性質都已發(fā)生變化。有些中介提出離婚不限次,須明確,如果多次離婚復婚,再次離婚時分割財產只能按照最后一次“婚姻狀況”和最后一次“婚姻持續(xù)時間”來計算,這其中的利害得失,可能直到最后當事人才會恍然大悟。
現(xiàn)實中,有人“離婚不離家”,但從法律上看,此期間發(fā)生的收入、贍養(yǎng)、繼承、撫養(yǎng)、監(jiān)護甚至夫妻忠誠義務都已改變,其中的法律、倫理和道德風險遠不是一紙協(xié)議可以解決的。
另外,離婚時民政機關和法院也會考察協(xié)議的合法與合理,其中也涉及是否公平的內容。明顯不公平不合理的財產分割協(xié)議,如動產和不動產都歸一方所有,另一方卻要負擔原共同房屋的房貸等,此種協(xié)議很可能不會得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