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
春天,蘇英的“縫紉娘子”手藝坊開張了,第一期學員竟然有71人,受場地限制,蘇英只好分為兩個班教學,每個班每周上1天課。
我去“縫紉娘子”時,老房子改成的教舍外迎春花開得正盛,裝飾著樸素的青磚墻,很美。教舍內(nèi)30多位女士正安靜地坐著,沒有人講話。這是蘇英的上課規(guī)矩:開始上課前靜坐10分鐘,然后以最安靜的心態(tài)踩響縫紉機。蘇英是老師,其實不過是教一些最基本的縫紉技法,剩下的時間大家靜靜享受縫紉的快樂,各自做著自己想要做的物件,也許是縫制一套別致的沙發(fā)墊,也許是給自己喜歡的某件風衣加個精美的圖案,也許只是給枕邊人做一件貼身的內(nèi)衣,還有的年輕姑娘,為了把自己的名字和心上人名字合到一起,滿懷甜蜜將圖案拼來拼去,偶爾讓大家給她提建議。每人的縫紉機上都有小盆別致的可愛多肉植物,空氣中靜靜流淌著一種安寧與幸福。
蘇英正安心縫制一套漂亮的絲綢枕套,上次送了一套給50多歲的婆婆,因為聽說睡絲綢枕套可以抵抗皺紋,婆婆抱著她親了又親,拿著枕套在老姐妹中四處炫耀,于是蘇英給阿姨們各做一套,替婆婆掙足了面子,婆媳情分再入新境界。
蘇英其實曾經(jīng)也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人,白天周旋于人群,晚上依舊拿著手機穿梭在虛擬的人海。直到有一天,她見到一位老奶奶,年逾九旬,依舊在那裁剪和縫制,美麗的沙發(fā)套在她手里魔術一般誕生,她看得癡迷。老奶奶面帶祥和微笑,臉上光澤飽滿,看上去不過60多歲的樣子。老人告訴蘇英:手藝可以治愈煩悶、浮躁、孤獨,可以讓人心靜,可以給人成就感和自信,是人生很好的朋友。老人原本是一名語文老師,閑時便張羅這樣的手藝,縫紉、繡花、剪紙,甚至有大牌的服裝品牌請她做服裝設計,訂購她的繡工,她的剪紙作品裝裱出來后很多人爭相購買。老人說這些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在手藝里覓得了一種心境:淡然、自樂、美好。
蘇英說她簡直被老人家震撼了,她開始瞧不起每天身心奔跑著的自己。于是,她找出老媽當年的蝴蝶牌縫紉機,修整了一下,買來縫紉書,開始鉆研手藝。
先從縫縫補補開始,現(xiàn)代人物質(zhì)豐裕,每家衣柜里幾乎都有不少閑置衣服,可是,每個人又都有一件或幾件舍不得丟的舊衣服,這些衣服貼己,熨帖,舒適,時間長了難免有磨損,或是開了線。蘇英的老公聶哥就有這么一件棉麻的格子襯衣,那種灰白相間的格子圖案在時光里越來越有味道,聶哥一直很喜歡穿,可現(xiàn)在領口被磨損了,他只好忍痛擱置,但又始終不愿丟棄。蘇英從網(wǎng)上找到一塊類似的格子布,一次次地洗,拿到太陽底下暴曬,折騰了十多次,終于有了光陰的味道,然后小心翼翼地換作那件襯衣的領子,用了精細的針腳。理工男聶哥拿到這件襯衣,眼神立刻柔和,竟然說出很文藝的愛語:“老婆,你這哪是補一件衣呀,你把我們婚姻里這些年磕磕碰碰出來的磨損都修補好了呀!”
從此,蘇英更愛上了這門手藝,她把不多的那點兒閑時間都用到這上面,又特意去學服裝設計,學制版。把家中的舊衣服都找出來,連舊被子、舊窗簾也不放過,出樣式、裁版、縫制,舊被套改成了漂亮的飄窗窗簾,舊衣服改成精美的抱枕套,舊床單竟然變成了讓人贊不絕口的車子內(nèi)飾……自己用不了這么多,她就送人。婆婆夸她勤儉節(jié)約,老公贊她賢惠,朋友說她能干,姐妹們更是歡喜,再有縫縫補補的事,統(tǒng)統(tǒng)找她。漸漸地,蘇英的名聲越來越大,一些人買了價值不菲的衣服,卻總有不滿意的地方,找到她,請她改。蘇英說,她有時候覺得自己像一個翡翠雕刻大師,做的是錦上添花的事,覺得很幸福。
小姑子結婚,婚紗選來選去不滿意,總覺得沒有完美的一套。她不慌不忙地說:“你提要求,我來幫你改。”大家將信將疑,可是,幾天后,當一條無與倫比的婚紗穿上小姑子的身體,大家眼睛都直了——怎么這么美呀!于是,婚紗店聘請她做兼職的修改師,她的天地又大了一塊。
現(xiàn)在的蘇英,說自己工作之余是個簡單的手藝人。簡單二字像太陽光,實際蘊含著豐富絢爛的色彩。蘇英借助縫紉這門手藝,讓心飽滿了,讓時間充實了,讓日子豐盛了。樸實的手藝,卻有玉石一般的光環(huán),選一門手藝,裝飾自己的光陰,真的很美好。
責編/張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