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菲
簡奧斯汀一向位居我不懂得如何欣賞的作家之列。
中學時跟風硬讀了兩三遍《傲慢與偏見》,總覺得是一群公子小姐胸無大志無所事事,每天除了跳舞就是社交,全部的人生就是財產(chǎn)、地位和婚姻,不明白這樣“輕浮”的作品為何會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進入大學,聽到將其上升到“幸?!迸c“德性”的觀點,也沒有說服我喜歡上這部作品,總覺得這種解讀有些過度,作者可能根本沒想那么多。后來讀了《曼斯菲爾德莊園》,覺得簡奧斯汀筆下的人物似乎都一個樣,談不上單薄,可也絕對夠不上飽滿——理想的女性永遠都聰明有修養(yǎng)又洞察人情事理,身邊總有性格缺陷的兄弟姐妹,及見識短淺的父母或監(jiān)護人,書中最大的主題是婚姻,婚姻最大的主題是調(diào)和金錢、地位與愛情,最后總是圓滿幸福的大結(jié)局。
簡奧斯汀的最后一部作品《勸導》,我的印象并沒改變多少。只不過,第一次感到能多少理解簡奧斯汀作品的內(nèi)在邏輯——對真實日常生活的關(guān)照。
明知假花還得贊嘆
《勸導》首先是一部非常精致的言情小說。簡奧斯汀認為,不懂得從閱讀小說中得到樂趣的人很蠢。我就此推測,小說對她而言更多是用來把玩的藝術(shù)品,不必承擔宏大使命,也不用嚴肅地探討問題。和其他名著相比,讀簡奧斯汀的小說,往往會感到十分輕快順暢。即使《勸導》被公認為她最為壓抑和悲傷的作品,也很難給讀者帶來真正的“沉重感”。
《勸導》講了一個失而復(fù)得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Anne在八年前因男友Frederick Wentworth既無地位,也無財產(chǎn),在父親朋友的勸說下同其分手,八年后兩人再次相會,逐漸消除誤會,終成眷屬。
簡奧斯汀的功力,首先在于能把老套的故事寫得精致細膩,相比起一般的言情小說更加耐看。這種精致細膩達到的效果并不是一筆一劃逼真地描摹現(xiàn)實,更像用金絲線繡花,使讀者明知不是真花,可還是贊嘆假花的精美。從情節(jié)布置上,簡奧斯汀的敘事手法非常純熟老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讀完一遍,會發(fā)現(xiàn)每章節(jié)、每個人物、每段對話,都嚴絲合縫地契在整體中。明知它們是作者的安排,卻絲毫不會感到做作或刻意。
小說第一章主要介紹了Anne一家人的基本人物,第二章則提到Anne一家因費用太高決定出租在Kellynch的房產(chǎn)。這兩章的內(nèi)容非常普通,沒有任何關(guān)鍵情節(jié),可是有經(jīng)驗的讀者會自問:為什么要出租房產(chǎn)?于是,在第三章,海軍軍官Croft一家來申請租房,可是他們與Anne一家不像能發(fā)生故事的樣子?直到第三章的末尾,敘述者才不動聲色地點出,原來Croft夫人有個兄弟叫Wentworth,Anne默默地嘆了一句:“再過幾個月,他可能就要來這里了。”第四章開頭,敘述者才簡短地回憶了Anne和Frederick八年前的故事,而Frederick正是Wentworth的兄弟。原來,Anne的前男友是房客Croft先生的妻子的兄弟的兄弟,這樣冗長的敘述既不與當初兩人的分手相沖突,也不使兩人的再次相遇顯得突兀或刻意。
一雙敏銳、冷靜而低調(diào)的眼睛
能布置好故事,應(yīng)該是所有優(yōu)秀作家都必備的素質(zhì)。此外,《勸導》的精致還體現(xiàn)在極為精微細膩的觀察與描述上。
簡奧斯汀一向鐘愛真正善于觀察,并通過觀察建立起對世界精準看法的角色。無論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還是《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芳妮,都擁有從人群中默默退隱、不動聲色地體察世情的超群能力。其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會察覺到有這樣一雙敏銳、冷靜而低調(diào)的眼睛,正將他們的一言一行掃描錄入。我們大可以想象,這雙觀察的眼睛,實際上是屬于簡奧斯汀的。
與這種冷靜客觀的觀察同樣重要的,是女主人公們善良的品性,這種品性使她們不貪圖私人利益,常為他人著想,在人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行事謹慎,不做不該做的事情。在第一卷前幾章中,Anne是姐妹中唯一覺察到Mrs Clay可能對自己的父親“圖謀不軌”、試圖高攀。她向姐妹們暗示,遭到無視后既沒有強行采取行動,也沒同姐妹爭吵,可同樣沒放棄對這件事的關(guān)注與警惕,因為這關(guān)系到父親的地位和榮譽。直到第二卷第四章,Anne在散步時確認了父親對Mrs Clay并沒有意思,才感到真正的放心,并認為這件事遠比自己和男友的事情更加重要、更加使人快慰。
從情節(jié)上看,這種精細則體現(xiàn)在對諸多微妙感受的準確把握,這對一部好看且耐看的言情小說尤為重要。愛情本身就是一件微妙的東西,描寫“愛”本身毫無稀奇,重要的是抽絲剝繭般細膩地展現(xiàn)“如何愛”的過程。相比心理分析獨白的現(xiàn)代小說,或展現(xiàn)潛意識種種幽昧神秘可能性的意識流手法,簡奧斯汀的功力體現(xiàn)在事實描述和心理感受的完美結(jié)合,讀者不需敘述者連篇累牘地剖析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單憑一個準確描寫的場景就可以感受主人公曲折微妙的心理。
為家常小世界辯護
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家長里短的瑣事構(gòu)成了簡奧斯汀的小說世界。這個世界雖然狹窄,但對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秳駥А啡淖詈笠痪湓捑凸粸檫@樣一個家常的小世界進行辯護,認為海軍這一職業(yè)“more distinguished in its domestic virtues than in its national importance(在家庭方面的美德要比為國效忠來得更卓著)”。早先,我是不認同這一觀點的,認為這種人生太過平凡而狹隘?,F(xiàn)在逐漸有了更多的理解:脫開現(xiàn)實的正常生活去追求虛空的超越性是缺乏根基且非常危險的。生活無小事,處理得不好,往往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對此,《勸導》揭示了兩個挑戰(zhàn)。
首先,家常世界的形態(tài)是一個小圈子,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相互交往。所有人都處在一個“場”內(nèi),這個圈子最有趣的就是它的八卦特質(zhì),各種信息、評價、閑言碎語,都在這個“場”中一波波地傳播,最終波及到所有人。我們常常會看到正如《紅樓夢》里的少爺小姐太太們無所事事,常?!罢f了一會子話”,這一家常世界通過各種場合的談話傳遞信息、繼續(xù)運轉(zhuǎn)。
在這種小圈子的強勢影響下,如何不被圈子裹挾、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且用得體的方式實行,就成為了第二個也是更大的挑戰(zhàn),它也構(gòu)成了簡奧斯汀筆下女主人公的最大魅力。最明顯的是,面對愛情與金錢/地位的抉擇,她們明白后者固然重要,但前者才是根本,因而需要做出聰明的平衡(簡奧斯汀筆下的好姑娘是萬萬不會做出同窮小子私奔的傻事的)。而敏銳準確的觀察力和本性中的善意是能夠達到這一平衡的重要保障。
有讀者喟嘆這是簡奧斯汀作品中最沉重的小說,因為男女主人公由于年輕時的分手而被耽誤了整整八年。八年過后,Anne已經(jīng)28歲,夠得上大齡剩女了。八年后再度相會,F(xiàn)rederick對Anne的評價是“so altered that he should not have known her again(八年時光的滄桑使他認不出她來了)”。然而,這八年的時光正是《勸導》(Persuasion)意指所在,也是這部書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Persuasion原義有二,一指“說服”,一指“某種信仰”。該詞源于拉丁語的“勸告”或“敦促”,即建議最好采取或不采取某一行動。而這一詞又可以溯源至拉丁語的“甜蜜”或“愉悅”,意涵行動與否帶有強烈的個人偏好,而與道德無關(guān)。在《勸導》中,Anne起先被父親和朋友“說服”,同F(xiàn)rederick分手;重逢之后,F(xiàn)rederick又“相信”Anne愛的是Mr Elliot;待兩人和好后,Anne感到使自己的朋友改變成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見,persuasion一詞展示的是一個人受他人及自身經(jīng)歷影響、觀點變化的過程。
也難怪這是簡奧斯汀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這是一個過來人的筆觸,回望曾經(jīng)的彎路,忽然感到天朗氣清,一切都如此清楚明白,過去的痛苦與掙扎真正地遠去,就是這樣,就應(yīng)該是這樣。佛典有言,“身如琉璃,內(nèi)外明澈,凈無瑕穢”,歷經(jīng)坎坷而終于認清自己、看明前路,也許是《勸導》的真正要義。
責任編輯:尹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