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一樣的文言文
2015年是科舉制度廢除110年的日子,一般人對科舉制度的認識是,古代一種選取官員的制度,誰寫文章寫得好,誰就能夠一路高升。但其實它是一種特別精巧、復雜的綜合智力測驗,不像表面看得那么簡單。比如八股文,其實很復雜,很難寫好的。
在今天我們看古文幾乎等于看外文一樣,文言文跟白話文的區(qū)分,是現(xiàn)代中國跟古代中國一個標志性的分水嶺。要讀懂文言文,對于今天的人來講有點難度。很多觀眾抱怨,為什么我不多講講中國的古代經典?
今天我們來認識古文,給大家推薦一部書,是兩三百年來無數(shù)讀書人拿來當古典文章入門的書:《古文觀止》不同于我們今天以為的“古文”是指古代用文言文寫的文章,《古文觀止》的編者吳楚材、吳調侯兩叔侄所講的“古文”,它最核心的是指唐宋八大家所帶領的古文運動,它所建立的“古文”意義。
韓愈跟柳宗元,他們提倡古文,不只是文章文學要寫得好,要恢復到以前那種比較樸質、比較簡潔、比較優(yōu)雅的古文,而且還應該要振興“文”后面蘊藏的一種中國古典的、原始的、剛健的儒家精神。
韓愈生活的年代是中唐,“安史之亂”過后,天下大亂,藩鎮(zhèn)割據(jù)。他看到天下禮崩樂壞,重建這一切要從“文”開始。他們真正想復活的是古典里面,那種儒家為主的中華文明骨干精神。
浩然正氣,盈塞于天地之間
你看韓愈寫柳宗元那篇墓志銘,柳宗元自己官途已經很糟糕,但為了好友劉禹錫,他跟皇上提出:我替他去那個地方。他不怕得罪皇上,韓愈夸他“士窮節(jié)乃見”。
韓愈在《進學解》用問答體的方法,假裝有一個弟子嘲笑他:老師,你看你的文章寫得好,學問做得大,做人品德又好,樣樣事兒都做得好,但做官不會做,做人不會做,搞得你現(xiàn)在仕途這么糟糕,你還跟我們講什么“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你算了吧,哈哈哈!
韓愈說:當年孔子講一句話就是圣賢的話,做一件事兒就是圣賢的典范,但是你看他的遭遇:老死在路上。古來圣賢里面,真正在人生事業(yè)上做到成功的沒有幾個,但為什么他們仍然值得學習?
我們不應該理會仕途遭遇的命運如何,要始終有個真精神把握住,就像韓愈,他不怕得罪皇上,該說的話直接對他講,蘇軾說他是“勇奪三軍之帥”,這叫骨氣,這叫中國士大夫、傳統(tǒng)讀書人的節(jié)義。
這個才是儒家的真精神,是國學的真精神。今天大家講國學熱,常教大家背《弟子規(guī)》。《弟子規(guī)》表面上教大家的是一套打乖乖牌的道理,我們太容易把它變成馴化老百姓的工具,但不要忘了支撐這套東西的是剛才我講的這股氣。
這股氣,它不是給你心靈雞湯,灌迷湯,它不是叫你做順民,它要你做的是一個剛健的人。儒家在這個意義上講,是一種剛健的人生,而“文”就是這種剛健精神的表現(xiàn)。再擴大言之,它會貫穿整個文明,整個政治社會的典章制度都被它充盈,有一股浩然正氣,盈塞于天地之間。
這就是古文,我們要讀這樣的古文,于是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