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遼寧 阜新 123000)
?
不同儲藏方式對蒙古櫟種子發(fā)芽及苗木生長的影響
王浩
(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遼寧 阜新 123000)
摘要通過采用經(jīng)窖藏、洞藏、露天沙藏及秋季播種4種儲藏方式的蒙古櫟種子進行沙地育苗試驗,以研究不同儲藏方式對蒙古櫟種子發(fā)芽及苗木生長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洞藏的儲藏方式效果最佳,發(fā)芽率達到96.4%;秋播不適合蒙古櫟沙地育苗;不同儲藏方式對蒙古櫟苗木的生長量沒明顯的促進作用。
關(guān)鍵詞沙地;蒙古櫟;種子儲藏;窖藏;洞藏;露天沙藏;秋季播種;發(fā)芽率;苗木生長
蒙古櫟林是科爾沁沙地東南部的頂級群落,在與彰武縣北部比鄰的烏丹塔拉林場分布2 666.7余hm2色、櫟天然混交林,在大青溝沿岸也廣泛分布榆、櫟混交林[1]。蒙古櫟不僅是固沙造林的優(yōu)良樹種,而且以其堅硬耐腐、紋理美觀等優(yōu)勢一直是經(jīng)濟用材的首選[2]。但蒙古櫟育苗過程中常出現(xiàn)儲藏時種子外殼開裂,種子發(fā)霉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蒙古櫟種子育苗。所以本試驗針對蒙古櫟種子的儲藏方式進行選擇研究,以實現(xiàn)更好的育苗、良種造林的目的。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區(qū)選設(shè)在遼寧省西北部章古臺地區(qū),地處42°43′ N,122°38′ E,海拔226.5 m;屬于溫帶亞濕潤氣候,主要特點是干旱多風(fēng)。這里年均降水量約500 mm,多集中于6—8月,年蒸發(fā)量約1 600 mm,旱季長達9個月??諝庀鄬穸?3.3%,年均氣溫約6.7 ℃,無霜期平均154 d。年均風(fēng)速3.3 ms-1,其中春季多西南風(fēng),風(fēng)力大,持續(xù)時間長,最大風(fēng)速達35 ms-1。年風(fēng)速≥3.0 ms-1的日數(shù)為160 d。
2試驗材料與方法
2.1試驗材料
種子采集地點在烏丹塔拉林場、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試驗基地,主要選擇樹齡在35 a左右,長勢良好、單株產(chǎn)量大的蒙古櫟作為采種母樹。
2.2種子采集與處理
在2013年9月上旬,蒙古櫟種子成熟后及時采收優(yōu)樹種子。種子收集完成后立即用水浸法選種并去除雜質(zhì)。篩選后的種子放置在陰涼處自然脫水,并每隔2天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噴施,直到種子含水率降到14%左右。將風(fēng)干后的種子裝袋保存。在上凍前用溫水浸泡種子,浸泡期間注意經(jīng)常換水,浸泡時間為2 d。
2.3蒙古櫟種子的儲藏方式
根據(jù)試驗?zāi)康呐c要求,采用窖藏、洞藏、露天沙藏、秋季播種四種種子儲藏方法。
2.3.1窖藏將浸泡后的種子按種沙比1∶3的比例混勻,河沙的含水率在30%左右為宜。按不同品種裝進袋子里,存放到地窖中。地窖溫度保持在0 ℃左右。在4月下旬進行播種。
2.3.2洞藏將浸泡后的種子按種沙比1∶3的比例混勻,裝進袋子里,在背陰通風(fēng)處挖一個深1m的坑,將種子放入坑中,再在坑內(nèi)填滿濕沙,并踩實。在4月下旬將種子挖出進行播種。
2.3.3露天沙藏將浸泡后的種子與濕沙按1:3的比例混勻,裝進袋子里,在背陰通風(fēng)處將種子用濕沙覆蓋,覆蓋厚度大約20 cm。在4月下旬進行播種。
2.3.4秋季播種在2013年10月下旬,將浸泡后的蒙古櫟種子在圃地上起壟直播,播種后覆土,厚度為5 cm,進行輕度鎮(zhèn)壓,完成后澆一次透水。
2.4育苗
苗床以沙土為主,床寬1.2 m,床長10 m。將不同儲藏方式處理(秋季播種除外)的種子按照不同種源分別播種到苗床上。播種方法為,順床開溝4行,溝深5~6 cm,播種量300~340 gm-2,覆土4~5 cm,并輕輕鎮(zhèn)壓。
3結(jié)果與分析
3.1不同儲藏方式對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
根據(jù)試驗設(shè)計要求,調(diào)查不同儲藏方式下種子初始發(fā)芽時間、平均發(fā)芽天數(shù)及發(fā)芽率情況(見表1)。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因試驗地干旱、多風(fēng)的特點,采用秋播的方式嚴重影響了種子發(fā)芽率,種子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幾乎沒有發(fā)芽跡象,因此不建議在沙地使用秋季播種。除秋季播種方式外其他儲藏方式的初始發(fā)芽時間和平均發(fā)芽時間上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在發(fā)芽率上差別較大,洞藏方式的發(fā)芽率達到96.4%;沙藏和窖藏方式的發(fā)芽率分別為70.1%、76.0%。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儲藏方式下發(fā)芽率差異的顯著性,對三種儲藏方式下種子發(fā)芽率進行方差分析和q檢驗,(見表2、表3)。
表2 不同儲藏方式對種子發(fā)芽率的方差分析
應(yīng)用SPSS21.0軟件對不同儲藏方式下種子發(fā)芽率進行分析。通過種子發(fā)芽率的方差分析(見表2)可以看出:當α=0.05時,不同儲藏方式對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極顯著;通過不同儲藏方式下q檢驗(見表3)來看,洞藏與窖藏、沙藏差異顯著,窖藏與沙藏的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儲藏方式對種子發(fā)芽率影響的q檢驗
結(jié)果表明:在4種儲藏方式中對蒙古櫟發(fā)芽率影響,洞藏的效果最好,沙藏、窖藏效果次之,秋播效果最差。
3.2不同儲藏方式對苗木生長量影響分析
通過對蒙古櫟苗木當年和第2年的生長量運用SPSS21.0軟件進行分析,進一步判斷哪種儲藏方式對蒙古櫟育苗更有利。
3.2.1不同儲藏方式對當年苗木生長量的影響通過2014年10月對蒙古櫟苗期生長量情況的分析,判斷不同儲藏方式對蒙古櫟生長量的影響。從方差分析(表4)結(jié)果可以看出:當α=0.05時,在不同儲藏方式下,苗木地徑、苗高差異顯著。q檢驗結(jié)果(表5)可看出:窖藏與沙藏、洞藏的地徑、樹高均有差異顯著,沙藏和洞藏之間的差異不顯著。
表4 不同儲藏方式下苗木生長量方差分析
表5 不同儲藏方式對苗期生長量影響的q檢驗
3.2.2不同儲藏方式對第2年苗木生長量的影響通過對蒙古櫟苗期生長量情況分析,來判斷不同儲藏方式對蒙古櫟生長量的影響。
由生長量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6)可以看出:當α=0.05時,在不同儲藏方式下,苗木地徑顯著性為0.311,苗高顯著性為0.277。兩者差異性均不顯著。
表6 不同儲藏方式對苗木生長量的方差分析
結(jié)果表明:不同儲藏方式對當年生長量有顯著影響,對第2年生長量沒有明顯影響。
4結(jié)論與討論
4.1蒙古櫟種子洞藏對其發(fā)芽效果最好,發(fā)芽率達到96.4%。
4.2由于沙地氣候條件的影響,秋季播種很難達到理想效果,不建議使用。
4.3不同儲藏方式,只對當年生長量有顯著的影響,對第2年生長量影響不顯著,說明儲藏方式對苗木生長上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于順利,馬克平,劉燦然,等.蒙古櫟伴生種及鄰體物種多樣性的研究[J].應(yīng)用生態(tài)學(xué)報,2002,13(3):271-274
[2] 徐中旗,王義弘.蒙古櫟研究進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2,17(4):365-370
Effects of Different Storage Methods on Seed Germination ofQuercusmongolicaand its Growth of seedlings
Wang Hao
(Liaoning Provincial Dune-Fixation and Afforestation Institute, Fuxin 123000,China)
AbstractExperiments of seedling-raising for seeds of Quercus mongolica stored by different ways (storage in cellar,storage in cave,storage in sand in the open and seedling-raising in Autumn)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orage method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Quercus mongolica . Result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methods of storage-in-hole is the optimal, the germination rate being 96.4 %;Quercus mongolica is not optimal to be sowed in Autumn in sandyland;different storage methods have not significant acceleration on growth of Quercus mongolica seedlings.
Key wordssandyland;Quercus mongolica;seed storage;storage in cellar;storage in cave;storage in sand in the open;seedling-raising in Autumn;germination rate;growth of seedlings
中圖分類號:S792.1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4.011
作者簡介:王浩(1984-),男,遼寧大連人,大學(xué),工程師,從事植物保護及經(jīng)濟林研究,Email:k5691152@163.com
收稿日期:2016-01-06
文章編號:1005-5215(2016)04-0038-02